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未央歌》讀後感

文:施淑姿(嘉義大學學生)

著 者:鹿橋
出版者:臺灣商務
出版者:民國六十六年

  雖然,《未央歌》置於書櫃已多時;但是,我總是只在閒暇解悶時,才拿出來,抹去灰塵,揀幾段自己喜愛的看看,從不曾很完整地看完過。當然,也不可能對這本書抱有什麼強烈的喜愛;頂多,就是因為許多老師的介紹而對它產生推崇罷了!然而當我在初上大學的這段日子中,緩緩地,逐字逐字地閱讀它時,我漸漸地受到了它的吸引,乃至於無法自拔,完完全全籠罩在它的魔力當中。

  鹿橋先生說過:「《未央歌》是一本寫『我』的書。」是的!《未央歌》之所以曾受到那麼多青年學生的歡迎,正是因為它寫出了「我」。在書中的各個人物中,我們都可以或多或少發現自己及身旁同學、師長的影子。或許,是同樣活潑俏皮的動作;或許,是相同懶散的生活習慣;也或許,是發現書中人與自己有同一份的理想,或相似的學生生活。總而言之,在《未央歌》中,我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那一份屬於青年學生的蓬勃朝氣,悠悠的淌在時光的河流裡,緩緩的從書中流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當然,那唯有把你、把我、把自己融入書中,融入那雲南昆明的美景中,化身為書中的一角,如此才能真正去體會書中的含意。否則,它永遠都是一個很普通的、別人的故事罷了!

  在﹙六版再致未央歌讀者﹚一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當年《未央歌》所受青年學生愛戴之瘋狂程度。他們咖啡廳聊的是《未央歌》、話劇社中演的也是《未央歌》,人人手上拿著的,還是《未央歌》。可以想像,當那充滿青春活力,有著高遠理想的青年們,尋覓到心目中的烏托邦時,內心是多麼狂喜難當啊!他們是恨不能夠將自己和那故事中志同道合的人們融為一體啊!他們都愛家、愛校、愛國,然而,離鄉背井的他們,又如何能望見千里迢迢之外的家園呢?所以,學校就是他們的家;同學就是他們的兄弟姐妹;附近的居民就是他們的鄰居;而老師正是他們的家長,誰說他們沒有家呢?他們的家是一個和樂融融的大家庭,充滿溫馨與熱心。為了這麼樣一個美好的家,他們怎麼可能不去捍衛自己的校園,不去提升自己的校風呢!書中說:校風是一座石碑。是的!而這座石碑上正記載著屬於這學校的所有榮辱。這碑上的一筆一劃、一字一文都需要有智勇之士像石獅一般,默默地守衛著。而書中正充滿了這樣的見義勇為之人,維持了端正穩健的校風;更有傑出之士,不斷地接續那未完的碑文,讓豐功偉業不絕。最難得的是,在那樣一個顛沛流離的時代,他們除充實自己之外,仍不忘為國家、為百姓、為軍人做事,他們不屑發國難財,他們熱中於幫助自己的國家。因此,看過《未央歌》的人,都是國家的中堅分子,因為,他們都深深明白沒有國絕對不會有家,唯有自己的國才能保衛自己的家,失去了國家,我們將有如猶太人般的悲慘命運!

  然而,年復一年,《未央歌》卻走不回從前的風光歲月。是它退時了、落伍了嗎?不!我不認為如此。或許,它的分量過多,讓速食時代的男女提不起胃口。但是,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現代的人們變了。每個人心中,都沒有大我,只有小我。試想:同樣身為大學生的我,除了吃喝玩樂,不斷地把錢貢獻給娛樂事業外,我們曾為這社會做過什麼?更何況,我們所受到國家的栽培,比起書中年代的大學生而言,實在是好得太多太多了!思及此,我們是否該慚愧得冷汗涔涔呢?可是,我們並沒有。現代的人們,最先想到的,永遠都是自己:這樣做我會不會賺錢?幫他我有沒有好處?人人爭權奪利,為的都是自己。越來越少的人,肯真正的為這個國家,為這個社會盡一份心力了。甚至於,有國無國都已無所謂了。反正,大家心中都有移民的打算了,拚命地,只為了儘快斬斷自己的根。在這種心態下,又怎會有為國家、為民族的鴻鵠壯志呢?自然而然,我們遠離了《未央歌》。因為,在書中,我們再也找不到共通點,找不回那一份因惺惺相惜而緊緊相連的理想了!

  《未央歌》,它高唱了純樸的青春之歌。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的青年能從物質主義中覺醒,再重新建立自己的理想。但是,至少,我期望自己能努力充實自我,尋找出自己的目標,以求能為這個國家做點事。我想,既然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必須熱愛它,而我們也有義務改善它,讓自己,讓下一代,都能再回到《未央歌》的烏托邦中。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