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故事織夢─大地裡的故事 隨風飄

文:楊茂秀(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照片提供:雲林故事館

  故事怎麼來的?故事是什麼?為什麼那麼多人愛聽故事?故事對社會、對個人心靈的發展有什麼影響?這些問題看起來都是簡簡單單,但是要回答起來,就都非常困難。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問,人是怎麼來的?人是什麼?人怎麼會發展今天這個樣子?將來又會是什麼樣子?一個人要怎樣才會是一個好人?這些問題也是看起來很簡單,問起來很容易,回答起來卻是讓人難以啟齒。

故事是閒聊中長出來的

  也許吧,有人就有故事,而人之所以為人,依據有一個故事說,人起先有尾巴,住在樹上,在樹椏間一直說一直說,說到尾巴不見了,就變成人了。這個故事好像都在告訴我們,有人就有了故事。而且故事是成人所必要的東西,人之所以為人所必要的東西。

  前面這些都是空話,空話要怎樣成為有實質的意義呢?那就需要故事了。在中文世界裡,很少有講故事源起的東西。不會吧?你心裡一定這麼暗想,是的,是有的。譬如說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在序中有說水滸傳是怎麼來的。這個長篇故事原來只是他跟朋友相聚聊天,把各人經驗帶來一起聊,把個人聽到的故事拿來、一直聊,累積而來的。他說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跟朋友聊天,把各人的見聞、心裡的感受說給朋友聽。朋友相聚的時間很少,有時因為生病不能相聚,有時因為忙碌不能相聚,有時因為總總其他原因而不能相聚。真正能相聚聊天的時間是少之又少。而且施耐庵也說,他把這些東西串接起來寫的故事,是為後代,像是我們這些後代會想念他們的談論,或將他們的故事拿來說。所以他們會寫故事當然是為了後來的人,而不是從前的人。

  施耐庵這段話陳述了他認為故事的可貴和功能,以及故事與文化教養的意義。故事是閒聊中長出來的,提供將來的人閒聊的資料。他也有提到故事的社會功能,我喜歡他這麼說。

說故事媽媽運用故事箱,為小朋友說著故事。雲林故事館開幕─黃爺爺說故事。說故事媽媽生動活潑的表演。

非洲小孩喜歡安拿生的故事

  在非洲,有安拿生的故事。

  安拿生是一個蜘蛛人,在非洲的故事傳統裡,他是最重要的說故事人。

  據說他是天神的朋友,常常爬上天跟天神聊天。據說,所有的故事都裝在天神的故事盒子裡,天神高興了就會拿出一個兩個或三個故事,拋到空中,讓風吹散開來,耳朵靈敏的人就會聽到天上掉下來的故事,並去說給別人聽。安拿生每次上天,總是會從天神那邊獲得一個兩個或三個故事,再下來說給小孩聽。可是有一天,天神說:「安拿生,我想要毒蜂、花豹和小精靈。你拿這些來跟我換故事盒,要不要?」安拿生當然要,他真的用他的智巧取得這三樣東西。他把這三樣東西拿上天,天神大為驚異。因為祂只是開開玩笑,沒想到玩笑卻變成了承諾,而天神是信守承諾的人,真的把故事盒與安拿生帶來的禮物交換。

  高興的安拿生、心醉神迷的安拿生、得意忘形的安拿生把故事盒捧下來。他真的沒想到那故事盒會像潘朵拉的盒子。他把故事盒打開,故事一窩蜂的往外跳。就這樣,外面充滿了許多從前、從前的故事。安拿生趕緊把故事盒關起來。大部分的故事從此在風中飛揚,只要耳朵靈敏的人,就會聽到天上掉下來的故事。而留在故事盒裡的故事就成了安拿生常常說的故事,有人把那些寫下來,就成了安拿生故事集。

  真的啦,有關故事源起的故事,也許就跟故事一樣多呢。不要那麼誇張的說,那麼也跟各種民族一樣那麼多。

美國很會說故事的教授

  美國的故事人,也是一個著名的教授,傑克.耐普生(Jack Zipes)也說了一個故事緣起的故事。他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和他的皇后不准他的子民聽故事、寫故事和讀故事,不行就是不行。他們認為百姓越笨越好統治。而聽故事會使人聰明,所以他們貼出布告說,小心說故事的人就在你身邊,他們是大壞蛋。

  說故事的人常常把故事當作禮物說給別人聽。國王跟皇后知道,那些故事裡有想法、有判斷、有觀念,有問題,聽了會使人思考活潑,然後很快的就會想讀書,會想寫東西,甚至於會挑戰他們的統治權。所以國王跟皇后散佈謠言,他們說故事聽多了,人的心靈會因此而曲扭,頭殼會壞掉。

  小百姓當然怕這些。可是光讓他們怕還不夠,他們用茅草、木材和石頭,蓋了一間大大的房子,可以裝進全國人民的房子。然後它們派士兵爬到高高的樹上眺望著,只要看到說故事的人接近了,就會把全國人民趕到故事監獄裡。(怕他們聽到故事,就把他們趕到監獄裡。那個監獄叫故事監獄。)從此說故事的人就很少來到這個國家。有一天,有一個超級好奇的大好人,他迷路了,跑到這個國家裡。國王將所有人召集趕到這個故事監獄裡。國王說:「誰在外面啊?」說故事的人說:「是我啊!我是說故事的人,讓我進來說故事吧!」

  「不行!不行!連細細的頭髮一根也不行!一根細細的頭髮也不能讓他進入我們的國境。」然後皇后就教導所有的百姓一起唱:「不行!不行!連細細的頭髮一根也不行!一根細細的頭髮也不能讓他進入我們的國境。」「這樣子啊!」說故事的人說:「那我要吹,要努力的吹,要把你的房子吹垮,把人放出來。我要用故事把你的監獄撕成碎片。」說完,他真的吹,屋頂飛了,牆壁飛了,磚跟石頭都垮了,所有的耳朵都在清新的空氣裡聽到很好聽的故事。

  真的耶,聽了故事他們的想像力因此活潑,對很多觀念因此有興趣。看到那些亮亮的眼睛,聽到那些爽朗的笑聲,國王跟皇后害怕了,他們自己的心曲扭了、頭痛了,他們搬走了。搬到哪裡去?沒有人知道。從此,這個國家的人,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自由的說故事、聽故事、讀故事,一直到現在他們都還是快快樂樂的,生活在風中有故事的大地裡。

愛麗絲夢遊仙境永流傳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卡洛兒說:「說故事是一種送禮的行為。」可是我們知道,禮物常常是財物。財物如果是一直保持著禮物的身分,在社會上流傳,它的功能跟禮物變成商品在社會上流傳的功能是很不一樣的。文化傳遞的過程,很多是靠著故事在傳遞的。可是當故事從禮品變成商品的時候,或者是說當故事從禮品變成控制人心靈工具的時候,當父母的,當老師的,凡是陪伴孩子成長的人就要小心了。

  學校裡的老師如果為了教訓人而說故事,為了獲得共同的文化素養,而一定要人聽某些故事,還規定要怎麼聽,還要寫筆記,不准有錯。最嚴重的就是要人家背故事,那麼故事就變成了柵欄,變成了鐵窗。更壞的是,當故事變成商品的時候,就會有說故事的明星把故事宗教化、神秘化了。以故事的技巧、內容與形式來賣東西的時候,整個社會就會失去了真假判準,把有趣的當作真實的,把有趣的當作是必須相信的,把有趣的當作鈔票的另一面,那社會價值、人的想像力,通通就會泡在防腐劑裡,它不會壞,但是一定是不好吃的。

小朋友的圖書卡。(陳俊合攝)專心聽故事的小朋友。專注入迷的小聽眾。

台灣的故事館如一股清流

  德國思想家班雅明說:「故事本來就是存在於家庭裡、社會裡。說故事的人是那些常常在社會各個角落行動的人,把一個地方的消息帶到另外一個地方,把內心的想法放聲思考出來。後來有的宗教,神職人員大聲掌握了說故事的權力;軍人到遠方打戰把故事帶回來;商人到遠方做生意把故事帶回來,後來有老師,老師分享了傳教人說故事的權力。後來有了記者、報紙、電視,現在誰說的故事最大?記者、作家。」那最晚近掌握說故事權力的是誰?政客。不管是商人、軍人、電視、記者或是老師。他們說故事之外,都有讓人愉悅之外的東西。換句話說,故事成了工具。

  為了避免這樣的效果,班雅明建議我們:爸爸、媽媽要開始說故事,老師、故事媽媽、故事爸爸、故事阿公或故事阿嬤,要開始只為了愉悅自己跟聽眾而說故事,讓聽故事的人和說故事的人共同體驗到有趣、有價值、有用與真假幾種基本的概念是有關係,但是並沒有必然的連結。換句話說,有趣的不見得是真的,也不見得是假的,也不見得是有用的,也不見得是有害的。如果有人要藉著有趣來說服你相信或威脅你,那會變成叫做宣傳或洗腦。如果我們從小聽故事,讓孩子在眾多事件情節中,善於辨別真假、趣味與價值等等,那麼民主的社會大概就能水到渠成。換句話說,由故事這種敘事智慧教養而成的人,不只想像會自由,心思會獨立,而且會很好相處。

  台灣有了故事館,如雲林故事館;也有了兒童故事館,如台東兒童故事館,讓故事的說演,保持在說故事是一種送禮的行為,而不落入商業的行為,其實是台灣步向民主社會的一股清流,可喜可賀。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