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影像開麥拉─傳承典範 向資深藝術家致敬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編輯部

  在台灣有許多默默耕耘的藝術家,藝術成就雖然受到外界肯定,但背後的創作歷程與心情故事卻鮮為人知。為讓各年齡層民眾進一步認識台灣藝術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特別委請專業人員拍攝朱為白、李再鈐、陳景容、陳銀輝與劉國松5位資深藝術家的影音紀錄片。

  文建會「藝術家影音紀錄片系列」計畫已推行第二年,繼第一年完成李梅樹、顏水龍、林葆家、廖德政與陳雲程5位藝術家的影音紀錄片後,今年接續透過攝製紀錄片,珍藏藝術家的人格風範與創作歷程。

  11月中,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首映會,在文建會藝文空間舉行。文建會表示,對於記錄與保存台灣藝術史上重要人物的風範及創作歷程責無旁貸,而今能順利辦理藝術家紀錄片首映會,最大功勞還是得歸功於各界藝文人士長期的努力與耕耘。文建會除藉由發表紀錄片向資深藝術家們致敬外,也希望影音紀錄的保存與後續推廣,作為未來藝術典範傳承的重要印證。

保存資深藝術家的影音紀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工程。藝術家朱為白。藝術家陳銀輝。

五位資深藝術家 分享心情故事

  首映會上,5位資深藝術家都親臨現場,他們也都一一分享創作的經驗與拍攝的過程。自小無師自通、從未受過美術科班訓練的朱為白,以敏銳的觀察力與感悟力在隨處遷徙的軍旅生涯中,廣納文化的多元元素。出生於南京的朱為白坦言,因躲過南京大屠殺,而讓他對人生的看法更為透徹。

  在創作媒材表現與使用皆充滿創意的朱為白,自1958年以四幅抽象表現主義作品參加「第二屆東方畫展」起,開始投身於台灣現代藝術新思潮的行列。六○年代,當他從軍中退休後、受邀擔任華興育幼院美勞教師,因感受到孩童的純真,轉而從事木刻版畫的創作。至今,已逾80歲高齡的他,仍抱持著赤子之心,持續創作中。

  以方、圓、三角為創作基型的雕塑家李再鈐,以古代形而上的思考,透過解構與重整物象,在「數」與「形」的交互運用中,開啟他兼容東西的新思維。他於1949年隻身來台就讀師大美術系,卻因捲入四六事件被勒令退學,加上1983年「紅色事件」掀起藝術與政治的論戰,還是澆不熄他對藝術的執著與勇氣。

  台灣超現實主義先驅陳景容堅信,畫家的思維要像建造金字塔打底般牢固,也得像千年神木盤根錯節般吸收大地養分,如此才能創造出永恆的藝術。他的畫作擅長以扎實的素描為基礎,以藍灰色為主調,在充滿神秘與淒清的氣氛中,突顯時空交錯與物換星移的寂寥。他橫跨50年的創作生涯,將生命與熱情皆投注其中。

  同時,透過紀錄片帶領觀眾回溯至2009年盛夏,於北美館長迴廊展示的是,藝術家陳銀輝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經典。他以半抽象形式結合東西方元素,於隨心揮灑過後,產生宛如舞動於畫幅的音樂精靈,不只能以肉眼觀賞,更值得用心體會。近年,他擅長以畫筆在「形」與「神」間,呈現若有似無的空間與視覺感受。

  而掀起陳寂數百年中國繪畫波瀾的劉國松,形容自己在藝術的世界中,如脫韁野馬般的自由奔放,無論從藝術觀點、創作技法、創作媒材上皆大膽求新求變。他不僅長期致力於中國水墨畫現代化,更是現代水墨畫的重要推手,正如漢寶德曾言,劉國松使用西方技術革命的觀點,再創中國畫的精神。

藝術家李再鈐。藝術家陳景容。藝術家劉國松。

保存台灣多元文化的迫切性

  首映會當天,與藝術家劉國松及陳銀輝同為師大美術系學長、學弟關係的藝術家陳景容發出感嘆,想起當年大家英勇的氣勢,而今再見大家頭髮卻已灰白。他也同時強調台灣土地上豐富的文化內涵,需要持續被紀錄與保存性。

  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經過一年的規劃與拍攝,第二階段攝製完成的5位前輩藝術家影音紀錄片,主要分述:在創作媒材表現充滿創意與實驗性的畫家朱為白;以方、圓、三角為基本型,開啟兼容東西文化思維的雕塑家李再鈐;堅信畫家思維要像建造金字塔般牢固,才能創造出永恆藝術的陳景容;作品於「形」與「神」間呈現出若有似無視覺感受的陳銀輝,及致力於中國水墨畫現代化的劉國松,皆展現藝術大師們創作的風采。

  而攝製紀錄片的呂登貴、張榮吉、黃嘉俊、華天灝、蘇哲賢5位新銳導演及團隊,不僅透過記錄的方式,描繪藝術家以不同媒材與形式的創作,更以紀錄片兼容人物誌、敘事性紀實影像與創作實務,客觀呈現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及在其身上所刻劃出的痕跡與激盪出的火花。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