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物館─台灣油礦陳列館 油業開發的時光紀事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人類與石油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直接能聯想到引擎產生動力的燃料外,舉凡所有的民生必需品也都是石油提煉各階段的產物,連利用價值最低的瀝青也能為道路的平坦立下大功,「石油」可說大大地提升了人類的物質文明。而如此有經濟價值的石油礦產,究竟是如何被發現、探勘與開採呢?位於苗栗縣公館鄉的「台灣油礦陳列館」就能為台灣油礦的開發歷史與作為見證。

佇立在台灣第一口油井發源地

台灣油礦陳列館外,還保有昔日載運鑽井機器設備的纜車軌道。  苗栗縣是個寧靜且純樸自然的客家山城,而公館鄉在過去除了擁有知名的窯場外,還有一個開礦村。沿著6號省道深入公館鄉,就能與昔日台灣的第一口油礦井交會,儘管當地的油礦已停採,礦區的風光也已不再,但中油公司為紀念礦區曾有過的歷史與貢獻,特別設立「台灣油礦陳列館」詳細地紀錄油礦從探勘到發掘,由開採到結束的漫長歷程。

  人類發現的第一口油井出現在西元1859年的美國,而台灣發現的第一口油井則是在1861年苗栗縣的後龍溪岸,只比美國晚了兩年。當時發現的人名為邱茍,他無意間將一把火丟到有黃色液體漂浮的後龍溪中,而在引發熊熊烈火後,成了發現台灣石油露頭的第一人。之後,他便著手挖掘深三公尺的油井,還將油取出、出售,獲利頗豐。從台灣的能源史望去,第一口油井的發源地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根據史料記載,光緒初年清廷也曾設「礦油局」官辦油礦,但最後還是因採油技術無法突破而停辦。直到甲午戰後,日本人又再次發現出磺坑的豐富油產,便大量採取,獲利相當豐碩。

  因此,為完整紀錄台灣石油探勘開發的經過與變遷,並妥善保存重要的文獻史料,中油台灣油礦探勘總處於1981年在出磺坑礦場設立「油礦開發陳列館」。接下來近十年間,因參觀者日漸增多、原有場地不敷使用,因而在相距幾公尺處興建新館,並正式定名為「台灣油礦陳列館」。

石油開採既古老 又現代化

  「台灣油礦陳列館」位於台灣最早發現石油露頭的出磺坑礦場內,不僅產油歷史悠久,周遭一片翠綠的景觀,也記載著石油開採的美麗與哀愁。館方人員表示:「石油的開採已有多年歷史,可說是項古老的產業;然而,其探測與鑽井卻需要透過精密的儀器、專業的技術,與現代化的科技層層輔助。經過多年的努力與演變,現今人類能享有的便利生活,都是經過無數的失敗、耗費大量的人力、金錢與物力,所堆疊出來的。」因此,透過舊時開採的器具、文物,亦或是每一個模型背後的故事,都將藉由了解石油產業後,也引發對地球、對環?的點滴情感!

  所以,當推開館舍大門的那一刻,台灣石油百年來開發的經過及成果,也將一一呈現在眼前。「台灣油礦陳列館」設有文獻陳列室、探勘展覽室、鑽井生產展覽室、海域探勘展覽室與油氣處理展覽室。

  在文獻陳列室中,台灣石油探勘、鑽井、開發等文件、史料以及一幅幅老照片,充分展示出台灣油氣探勘技術與工具,有助於參觀民眾從歷史的縱線切入,了解台灣石油開採的演進過程。而每間展覽室正如其名,展示著油氣生成的示意圖、各類地層所含之化石、採集自台灣各地的岩層樣本、各油田生產層之岩心樣本、各油田地質構造模型及振盪震源車模型,讓油氣的生成及各種測勘方法都能滿足每一顆好奇的心。

鑽油井的作業塑像,透露著石油開採的美麗與哀愁。一景一物發人深思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經由複雜的生物和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據估計大約只有千分之一或更少的生物體,有機會經過很快的掩埋與氧隔絕避免腐爛,並轉化成石油的前身油母質。因此,館方人員提醒:「到館參觀,不僅能了解開採石油背後的大智慧,也要鼓勵民眾培養節約能源的觀念。」因為人類從十九世紀大量使用石油至今,已快將大自然在千萬年地質年代中孕育的原油消耗殆盡,加上開採石油過程的艱辛,身為地球的一分子更應珍惜此得來不易的能源。

  走出館舍後,可見前方有條綿延而上的纜車道,全長500公尺、坡度起伏在20~70度間,館方人員解釋:「早期在山區鑽探油氣井交通相當不便,於是,建造纜車,除了接送工作人員上下班外,主要載運鑽井的機器設備。」後來,產業道路開妥,為顧及安全,纜車便停用,目前僅剩纜車鋼軌供民眾參觀。

  自從政府推動觀光產業後,每年到館參觀的民眾約有兩萬五千人次。館方人員建議:「台灣油礦陳列館位於大湖與泰安間,無論民眾到大湖採草莓或是到泰安泡溫泉,再到館內參觀,是兼具娛樂與知性的雙重享受。」而依山傍水的陳列館,正位於台灣最早的石油發現地開礦村裡,因此,有機會拜訪時,不妨靜靜聆聽一景一物所散發出的動人訊息。
〈感謝台灣中油探採事業部彭兆光、胡玉蓮協助採訪〉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