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無國界-童書市場 可以更多元

文:潘彥君 照片提供:潘彥君

童書市場能否反映社會快速的變遷呢?  著名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思(Anthony Giddens)在1999年的芮斯講座(Reith Lectures)表示,一場衝擊傳統人際關係與組織的革命已在世界各地展開,不同的關係互動正一步步挑戰既有的模式與組織,家庭組織正是首當其衝。誠然,爭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活動席捲全球,同性戀伴侶除了要求與異性戀伴侶同樣的法律權利以外,也希望享受扶養子女的樂趣,目前部分國家已陸續立法准許同性戀伴侶領養小孩。顯然的,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家庭的基本分子不必絕對是一個母親與一個父親的組合。但在這個家庭革命的浪潮下,不僅只是法律層面的配套,而是在政府賦予法律權利後,社會文化是否也跟上潮流,能接納並反應多元化的家庭容貌呢?我們不妨從現今主流的兒童文學即可一見端倪。

兒童文學鮮少觸及的議題

  瑞典出版公司Normal將於明年春天出版該公司的第一本童書, 除了透露其主題與同性戀家庭有關以外,該出版公司並不願意針對這本童書多做說明,只表示,該書雖然與同性戀有關,但其有趣的內容其實適合所有家庭與小孩。目前在瑞典市面上能買到與同性戀主題有關的童書寥寥無幾,在一九九九年出版書名為:《瑪琳的媽媽將與麗莎結婚》(瑞典原文: Malins mamma gifter sig med Lisa) 大概是唯一的選擇?近十年後, Normal 公司即將推出同性戀主題的童書,在瑞典文化出版界引起不少的討論,許多人要問的是:為何以同性戀為主題的童書在有深厚兒童文學傳統的瑞典裏幾乎缺席?

作品品質並不整齊

  根據瑞典出版界觀察,最大的癥結並不在於沒有作家願意描繪非異性戀家庭的兒童世界,相反的,出版商不時收到手稿,但品質卻往往差強人意。這些出版商表示,童書最重要的是能達到寓教於樂的功能,但這也是最困難的部分。一家出版公司表示,他們收到不少以同性戀家庭或關係為主的稿件,但這些稿子都太偏重於政治正確的教育功能。例如,嬰兒從哪裡來、代理孕母或者母親如何到國外授精等, 這些主題一點也不有趣,完全忽略了小小讀者不僅無法吸收生硬的政治訊息,也根本不在乎這些問題?

  這是出版界的說法,童書作家們又有何看法呢?童書作家Annette Lundborg (她同時也是《瑪琳的媽媽將與麗莎結婚》的作者)對媒體表示自己當初提筆寫瑪琳一書的動機純粹是為了自己的小孩,因為她遍尋斯德哥爾摩市內大大小小書店,竟找不到一本適合自己家庭背景的兒童刊物,她因此決定自己來寫。雖然,瑪琳一書出版的過程相當順利, Lundborg強調有不少童書作家稿件被拒的原因其實來自於出版公司保守的思維,不願意被貼上與同性戀相關的負面標籤或擔心銷售不好。

文學制式思維待突破

  仔細看看中西方的文學傳統,其實可以發現兒童文學的發展長期以來一直是保持制式思維。書中人物若是小男孩,則往往被刻劃成活潑好動,女孩則是溫柔安靜感情豐富。這些制式的兩性描繪從童書人物的性格描述、衣服穿著及言行舉止一一顯露無遺;至於性相關的議題,例如性別角色、兩性關係常常主導童書的內容,例如某本童書的主要故事是關於一名喜歡冒險的小女孩時,則往往有個次情節鋪陳小女孩是來自同性戀家庭,這其實是不需要的。畢竟,喜歡冒險與性向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讓兒童接觸社會的多樣

兒童閱讀的選擇,可以更多樣!  如果說文學創作反映社會生活,主流童書致力於呈現一個「正常」的生活方式,導致其描繪的世界只不過是替主流價值—異性戀關係及男女刻板性別角色—背書罷了。然而,當「正常」的生活形態不再是唯一一種樣態時, 童書出版得跟上時代改變, 擺脫對家庭與人際關係傳統僵硬的描繪,調整風格反映社會的多元。正因為社會愈來愈多樣化,出版商在選擇稿件時實在不應該受限於主題,一本好的童書應該是適合各式各樣的家庭:同性戀、異性戀、單親、亦或是有多種文化背景的,傳統兒童文學的局限正在於其二元的思考邏輯,將人的世界簡化分類,這種思考模式是無法呈現極富想像力以及不斷改變的人際關係與家庭組織。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