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全民讀劇 另類的閱讀洗禮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導演劉長灝與南山人壽員工進行讀劇講座  當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所著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正在生活周遭上演著,你也可以自由地參一腳,依不同的情境、語調、甚至用台語,讀出最具個人特色的愛情悲劇…。這就是讀劇的真實相貌,用自己的方式、讀出最切合內心情感的劇本。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企劃總監邱瑗表示,讀劇讓文字具生命力並立體化,也讓參與讀劇的人能融入劇中接受不一樣的文化洗禮。

  「第三屆台灣國際讀劇節」由文建會主辦,綠光劇團承辦,從純粹的表演化讀劇、文字立體化讀劇、到今年強調生活化的全民讀劇,讀劇已經慢慢地走進生活。文建會主委陳其南首先闡明,發展台灣的藝文活動,解決台灣語言與母語的問題,應從讀劇做起,而讀劇更是戲劇人才培育的重要環節。今年的讀劇活動包括:劇本徵選、讀劇講座、新作亮相與圓桌論壇。

讀劇讀出你的心

  為了鼓勵並帶動更多創意與創作空間,讀劇節活動從去年開始辦理「劇本徵選」,只要是未發表過的作品都可以參加甄選,但是因為不限任何形式,有的人一張紙、兩張紙寫一寫就寄來參賽,導致劇本的質落差很大。邱瑗說,今年的徵選作品訂出需一萬五千至兩千字,所以在劇本的品質方面比較平均,而今年的作品種類不如去年豐富,反而比較多是推理、奇幻類的內容。

要小朋友跳脫自己,張大嘴巴變成獅子  因為劇本徵選不限格式、形式、語言,所以該如何評審出優勝作品呢?邱瑗不諱言地表示,藝術是很主觀的,但還是有幾個評定的標準,如:想像空間、格式、架構、戲劇張力,還有是否能在舞台上將訊息有效的傳達給觀眾…等,都是評審時會考慮到的重點。特別的是,桃園女子監獄的創作班也寄來六件參賽的作品,這對策劃讀劇活動的她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因為愈多人參與,讀劇活動就會朝全民運動更邁進一步。最後,優勝的作品也會在綠光劇團安排下,於讀劇節中演出。

再見莎士比亞

  「要讓戲劇走進生活」邱瑗表示,為推廣讀劇活動的參與力,今年「讀劇講座」的講師不只走入校園,還要到社區與企業,讓更多人體驗讀劇的樂趣。她強調,讀劇是將劇作家的文字作品立體化,由演員詮釋創作的內容並與劇中角色做結合,只要忠於劇作的精神,怎麼讀都行。

  邱瑗表示,讀劇有著神奇的魔力,藉由讀劇不僅讓人更勇於表現自己,也能夠凝聚團體的向心力。她舉出知名歌仔戲演員唐美雲,去年到新莊的佛光山讀書會作說明,「唐美雲在社區的廟裡帶著阿公阿嬤們一起讀劇,將文字轉換為台語的表現是個有趣的詮釋過程,老人家們讀得呵呵大笑,同時也讓他們回憶起許久沒用的生動語言了。」邱瑗笑說,短短一小時的讀劇過程,讓大家都融入劇中的情節,而扮演的劇中人物也都成為生活中的綽號了。她進一步說明,在讀劇的愉快氛圍中,也看見了語言與文化傳承的契機。

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在板橋重慶國小的「讀劇講座」  今年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在板橋重慶國小的讀劇講座裡,讓小朋友邊讀劇、他邊引導小朋友進入讀劇世界,「張大嘴巴變獅子、臉皺在一起變包子,」在一開一放之間,也為投入讀劇的活動揭開序幕。「讀劇不只是讀劇,更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感、創意與動作」當他看見小朋友們開心地融入劇中角色時,他建議,老師也可以用讀劇的方式激起小朋友們學習的興趣。現今大部分學生面臨的是學習成就的問題,任建誠提出,如果能以多元智慧肯定小朋友的專長與能力,將會使學習過程更活潑、更有趣。

讀劇是演出的一種形式

  讀劇節除了以「讀劇講座」讓大家認識讀劇外,讀劇演出更是不可缺少的活動。不同於以往的是,今年讀劇演出的作品全都是「新鮮上市」,而參與讀劇節的民眾就能一睹知名劇作家的新作品。

  對此,邱瑗表示,今年的讀劇節回歸到最原始的相貌。這怎麼說呢?其實在國外「讀劇」是劇作家用來檢視作品的方法,劇作家為避免作品中帶有主觀「我」的口氣在內,通常會聽聽看作品第一次被念出來後,情節是否合理化?文字是不是夠立體化?所以,透過讀劇雖然我們無法看見畫面,卻能加上自己的想像力與創意,清楚地知道各個角色的關係與事件的發展。

  「台灣國際讀劇節」是一個沒有包裝的演出形式。大家在一周中可以觀賞到九齣不同性質的戲,藉此拓展大家視野的廣度,而這些作品很可能是編劇或導演一生中最精采的作品。去年的觀眾應該是最能體會的了。因為去年曾永義的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幾米的繪本「幸運兒」與汪其楣的「舞者阿月」…都是在讀劇節活動後才上演的,不同形式的文學創作,為讀劇增添多樣的面貌。所以有很多觀眾反應從讀劇中就已經看見劇裡的角色了,再加上個人對情景的想像,劇本的發展常隨著不同的人,不停地擴散、長大。邱瑗也覺得先睹為快的發想空間很大,但如果在感受讀劇後,再到劇場檢驗畫面,也能發現不同詮釋方法間的樂趣。
  
跟著做,讀劇不只要讀還要融入  邱瑗特別介紹今年新作亮相的作品《走風的人》,這是台灣排灣族青年亞榮隆‧撒可努的作品,紀錄了他跟隨父親至深山巡獵的經過,展現獵人以生命體驗自然並融合一起,也對取自於萬物的恩賞表達感謝,不僅記下獵人生命的精華,也寫出了文化遲暮的微微哀傷。

  亞榮隆‧撒可努原本的職業是警察,但他卻認為獵人才是他的天職。「讓吹來的風流動、灌進,我們叫替風開路的人;凡經過的地方,讓風跟進追流,我們叫走風的人。」而走風的人,便是指最好的獵人。邱瑗指出,《走風的人》是有意思的再創作過程,為此也特別設立了創作工作坊,集結有興趣的人共同激盪、思考,如何將原住民生活中的歌舞經由藝術化的過程搬上舞台?

  不同於一般劇作家的創作,亞榮隆‧撒可努從散文到劇場的演出是一「口語、文字再轉化回口語的過程。」邱瑗補充,因為原住民是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對於自然生態、歷史演變…等的知識都是從長輩們的口中聽來的,正因為如此,亞榮隆‧撒可努決定從事文學創作,將聽來的、感受到的全都用文字的方式紀錄下來。

  「有意思的是,歌舞是原住民生活的一部分,對我們來說卻是劇場的一部份。」邱瑗說,同是歌舞,在不同背景也會衍生出不同的意義。而設立工作坊的目的則是要深入探討生活事物藝術化的過程。亞榮隆‧撒可努將原始的歌舞化為文字,卻又在通力合作下,再將文字轉化為富藝術性的歌舞,進而結合菲律賓的原住民共同演出。

圓桌論壇成為共享的平台

第三屆國際讀劇節海報  而讀劇的好玩之處更在於,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的各種境遇。讀劇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能跳脫出原本的自己,化身為劇本裡的任何一個角色。同時為了讓劇作家、導演、觀眾…或任何一位想表達意見的人能有交流的機會,讀劇節的最後階段會安排「圓桌論壇」讓大家在觀摩、參與活動後,也能一起分享收穫或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由星巴克贊助的「咖啡讀劇宅急配」,只要集合二十五個同夥就能享受「讀劇講座到你家」的服務。同時為傳達環保意識,也希望參與的夥伴能Bring-Your-Own-Mug,帶自己的馬克杯來喝咖啡,以減少紙杯的浪費。

  「人人讀劇,新全民運動!」跨入第三屆的台灣國際讀劇節提供世界劇作走入中文世界的機會,也讓台灣觀眾得以親近自己土地所孕育出來的劇作。如何使讀劇成為全民生活的一部分?任建誠以多年來推廣青少年戲劇活動的經驗指出,台灣需要的不只是表演藝術的人才,而是將戲劇與生活融會貫通,一種新觀念、新視野的建立。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