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教授的底牌》導讀

文:秋樵(台中縣太平國小教師)

著 者:鄭明娳
出版者:聯合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八十一年五月

  本書是鄭明娳教授的第二本散文集,作品風格,自寫意抒懷的浪漫情愫過渡到活潑靈動的知性文體,不僅呈現出邁向人生成熟期的開朗與幽默,也展示了新世代智慧的多面折射,語言真摯雋永,行文靈氣泉湧。

  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司馬中原理事長曾於序文寫道:{教授的底牌}是一部震世駭俗的怪書,也是警世覺迷的良言;書裡敘寫一個自掀底牌的教授本人,自幼生活在海濱和山村,做一些超年齡的苦活過日子;她述說家庭苦況,展現感人欲淚的親情,以及從事社會文學教育工作的感受;她用轉折靈動的筆鋒,有時自我嘲侃,充滿幽默感,有時慧劍出匣,靈性奔放,有時溫厚誠篤,感人肺腑。書的內容分為六卷,卷一是教授的底牌,有十篇小品文,卷二是與貧窮對話錄,有九篇小品文,卷三是我家連體嬰,有四篇小品文,卷四是無悔的路,有六篇小品文,卷五是老師,看鏢,有二篇小品文,卷六是在文學中成長,有三篇小品文;筆者擬列舉十一篇小品文加以介紹,藉以引導讀者。

  第一篇為「教授的底牌」,著者自敘身為教授後所過的生活情形;她形容自己的陋室:房子是陳舊了點,空間是逼仄了點,光線是陰暗了點,家具也老爺了點;而由於饋人無能,在廚房裡變不出什麼好湯好水,加上人丁單薄,便沒有下廚房學展身手的念頭;她卻固執的相信一名「教授」的專任職務是讀書,兼任職務才是教書,只有不停的吸收新養料,授課才能活水不斷;她承認形式生活可能太呆板,物資生活可能太貧瘠,但都不曾因而感到任何委屈,她的快樂建築在一篇簡陋的稿子趕完的一剎那和一堂平凡的課上完的時候。

  第二篇為「邋遢行江湖」,著者自敘青澀年歲時所過的生活情形;她在初中開學,穿著藍色上衣、黑色百褶裙和白色鞋襪,因一身簇新,感覺就已脫胎換骨;每天回家,將長裙一摺一摺疊好,壓在床墊下,讓摺痕不易走失;高二過年時,母親為她買了一件藏青色長褲,質地軟硬適中,彎腰曲腿,都伸縮自如,越穿越服貼;近年來,舊衣既難於割捨,新裝復不斷進門,倒不是勤於採購,乃是妹妹所淘汰的服裝;目前,因母親和妹妹發出最後通牒,要她裝修門面,只好注意女性服飾流行風潮和美容新趨勢;不過,她仍然喜歡青少年時的生活,決心走她邋遢隨性的一生。

  第三篇為「我的女人觀」,著者自敘身為女人的思想觀;她認為自古女人注重美貌,紅顏最怕衰老,而傾全力美容,實是一大誤會;而今日的女子不同,她們可以自由生長,創造屬於自己風格的「人」,至於形貌天生,青春短暫,美色絕不可恃;她相信一個完整的女人先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立意與眾不同,順應社會而不隨俗浮沉;其次,要能不斷走在進步的路上,每人都有其專業工作;再則,要能活得自然,最理想的是從心所欲不踰矩;最後,強調一個完整的女人,未必是人見人愛,因為她的完美在內部,不在外觀,但是,只要深入接觸,不但異性喜愛她,同性必然也尊敬她。

  第四篇為「老爸與我」,著者自敘老爸的性情和彼此相處的情況;她應該是最能肖父,也就是「克紹箕裘」的人;她的性情也像老爸,比方說感性較強,容易情緒化,心腸太軟;而老爸和她有一種「六親不認」的毛病,不會認路,不會認人,不會認物;另外,還有五穀不分,不擅生計;因此,長久以來,女承父志,他們都只能養成「窮開心」的人生觀;老爸一向待人寬厚,心胸磊落,從無心機,絕少煩惱,逐漸成為一個能食會眠的達觀者,真是令她既羨慕又尊敬!

  第五篇為「空大錄影記」,著者自敘參加空大教學錄影的經過情形;她在空中大學開設「中國文學概論」的課程,必須趕時間到華視教學節目處錄影;一開始,她覺得侷促不安,常有口舌打結的狀況;經三、四次錄影經驗,心裡已解除「戒嚴」狀態,可謂進入真正「獨白」階段;有一次,她對預擬的開場白講稿不太滿意,當場稍做調整,不料立刻斷電,導播請她按照劇本講,否則無法上卡片;可見攝影機前不如教室,可以天馬行空,隨時兜售靈感;她對於整個工作過程,認為最有意義的事是,空大的執行人員都有崇高的敬業精神。

  第六篇為「從陋巷中走出天地」,著者自敘從小學到初中的生活情形;她初入小學時,穿套一雙饅頭般的舊布包鞋,引起許多眼光落在趑趄的腳掌,頓時,不安的感覺就像是一群蠕動的小蛇,從腳底和鞋面間爭先恐後往上竄升;不久,父親因後天性癲癇症從軍中退役,賦閒在家,母親無法出門做事,只好從被服廠接大批貨回家縫製,家中添購一台縫紉機,整天機聲轆轆;就讀初中後,父親已有正常職業,大姐也在小學教書,家裡經濟明顯改善;她們的足下普受福惠,不但有皮鞋穿,還有腳踏車騎;她檢視家庭成長的歷程,早已從陋巷中走出一片天地。

  第七篇為「母親的告解」,著者自敘身為母親的心路歷程;她是個做事缺乏長程計畫的人,甚至連獨生子也在手忙腳亂中「光臨寒舍」;兒子出世後,被送到一位朋友家,廿四小時看顧,一個月之後便慘遭「退貨」,她只好另找一位老太太來接兒子;可是,她還得寫論文、燒飯、洗衣,因此,母子相處最親密的時間往往是在半夜;兒子慢慢成長,她的工作負荷並沒有減少,每天必須不停的讀書和寫文章,兒子在讀幼稚園後,開始提出抗議;後來,她決定給兒子請家教,由阿姨把他接回家做功課、說故事;她一直感覺對兒子有所虧欠,希望往後能彌補自己的遺憾。

  第八篇為「如果再過一次大學生活」,著者自敘對大學生活的殷切期望;首先,她仍然選擇文學之路,大一階段把中國文學史與思想史用心讀懂,包括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大二階段可以進一步選擇自己喜愛的作家,做專人專書研讀,並尋找跟作者有關的資料,訓練蒐集資料、研讀資料,並考核資料的能力;大三階段以研究為主者,要仔細規劃自己未來的藍圖,設計近程工作步驟,以創作為主者,則要尋找書籍和資源來充實腦力;大四階段研究者準備投考研究所等進階工作,創作者要拓展生活資源、知識範圍;她覺得愛上文學,使精神生活永遠不虞匱乏,心靈恆常充實。

  第九篇為「無悔的路」,著者自敘三十年來的生活歷程;從小學三年級學做家事,直到她被視為書呆子時才有改變,父母尊重她的興趣、包容她的任性、關心她的心情、注意她的健康;而關心她的師長,則引導她走進文學;後來,她因師大青年社的一窩朋友切磋互勵,不但對創作發生興趣,也寫評論文章;畢業時,又接受建議與幫助,報考研究所;在文藝圈,她接觸到年長一些的文友,實是亦父亦母、亦師亦友,不滿意的,時時給她鍼砭;她原是個缺乏信心的人,直到今天,才培養出一點信心,使她終究不敢輕易放棄自己。

  第十篇為「文學可以滋潤生命」,著者自敘喜愛文學而使生命獲得滋潤的心聲;她在初、高中時代,機緣湊巧,遇到浪漫唯美喜愛文學的國文老師,給她板滯的生命注入文學的種子,使她在日後成長的歲月中,一直不曾疏離文學的範圍;二十年來,她已經習慣生活在文學的世界裡,明顯感到原本簡陋的生命因文學而得到滋潤;她也認為文學教育的初步工作便是為讀者去蕪存菁,給予正確的閱讀素材;因為,目前成長在狹窄生活空間的青年們,既沒有機會行萬里路,又沒有心力與興趣讀萬卷書,可以想見將是目光如豆、心胸如盆;她深信每一位真正走進文學殿堂的人都將樂而忘返,她也期待著每一位青年都能得到這份福祉。

  第十一篇為「在文學中成長」,著者自敘對文學教育的觀感;她認為走進文學殿堂並不像走進電動玩具店那般容易,因此,對於青少年的文學教育實在刻不容緩;不過,她說明臺灣沒有真正的文學教育,反而,社會存在許多反文學教育,造成教師的誤識及學生被誤導;目前,較大的誤識是主題意識掛帥、文藝腔調氾濫、作秀可以成家、誤導與誤評;她強調欣賞文學要從作品的思想、意識、情感挖掘,因為,創作對作者而言是不斷深掘自己心靈的過程,而讀者則是不斷深尋的歷程;她衷心期待中學國文課本能早日改編,使國文教育成為美學教育,給青少年一個適當的文學環境,讓他們在人生伊始,就有機會在文學中成長。

  閱完這本書,筆者不禁佩服鄭明娳教授的寫作功力,她將一些平凡的事情,透過文筆的描摹,深刻的展現讀者眼前;她不會因博士教授的職務,而講究營造法相莊嚴的形象,可見她是行事光明,胸懷磊落的學者作家;她的行文真率平樸,沒有浮情濫情的俗調,也沒有道貌岸然的文酸氣。

  總之,從生活的體驗尋找創作的材料,是每一位寫作者必經的路程;而她用開朗輕鬆的心情看待人世,配合幽默口吻的敘述,使散文呈現活潑靈動的風格,是值得讀者欣賞與學習的。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