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企鵝爸爸》讀書報告

文:吳兆雄(雲林縣鎮東國小教師)

著 者:小野
出版者: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一年初版一刷,八十六年七月初版第26刷

全書提要:

  小野本名李遠,民國四十年生於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教職。民國六十二年正式發表小說和散文,完成《蛹之生》等書共十多本,且屢獲文學獎多次。七十九年起,以家庭工廠創作方式,完成一系列童話故事。

  本書是著者藉由日常家庭生活中的點滴,來紓發個人對家庭、教育及社會的企盼。文章屬散文中之情趣小品,著者以抒情寫作風格貫穿全局,內容或有些嘲諷與不滿,但仍不失文人的幽默作風。全書分為二十五篇小品文,寫作方式均以「家」為主體,由「家」為出發點,進而引申出更多之生活情趣,與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及關懷。

心得評論:

  《企鵝爸爸》一書中,給予讀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健康。文中無不雅之文字與粗鄙之文辭。修辭上雖無特殊之處,但文中卻處處充滿溫馨與關懷。本書就內容而言,概略可分為四大主題,分述如下:

  第一、在「教育理念」方面:著者並不在意小孩成績單上所得之優劣,而在於真正獲得多少人生歷鍊。在〈女兒的七大件〉中,便提及:
  我記不得女兒成績單上有幾個優、幾個甲,只是永遠記得……,和那可愛的老師給她獎品的可愛理由。

  在〈傘與分數〉中,著者感嘆現今一般父母竟以考試成績來取決對孩子態度的異常現象,亦對現今教育偏頗現象不以為然。在〈天放晴了〉一文中,「免試升學」竟成了女兒對上帝所祈禱的願望。可見現今學生對聯考的恐懼,已超乎我們的一般想像了。在〈女兒和山〉一文中,著者說:
  如果教育像爬山,我們不想教孩子太多攀爬的技巧,也不想說太多理論,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陪她們攀爬最困難的那一段路。又說:
  爬山是為了快樂,教育也是一樣。

  可見著者對於現今教育的不滿,也反映出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期望與要求,而忽略了他們更寬廣的生活空間與求知慾望。

  第二、在「管教」子女方面:著者給予孩子較大的發揮空間,學習的環境並不限於學校或是家中,而是將學習擴大到整個生活層面。在〈女兒的七大件〉,著者引導著女兒,一件件地完成七大件的寒假作業。過程中,女兒或有微詞,但著者亦能耐心地引導女兒一件一件的完成。在〈籃球一對一〉一文中,著者雖感嘆自己的青春不再,但也為兒子的「有始有終」感到可喜。〈粉彩河堤〉一文中,著者為了讓女兒更了解自己所生長的環境,便利用假日帶孩子到河堤上彩繪。文中充分表現出言教、身教並重的管教理念。在〈勞動號航空母艦〉一文中,將「勞動」列為家庭共同活動之一,讓子女均能參與家中的各項事務。在〈孩子的眼睛〉一文中,著者說:
  孩子的眼睛所能看到的與大人不同,不要強迫他們一定要和自己一樣,如果要強迫孩子和自己一樣,是大人的愚蠢,我要牢牢記住。

  著者不希望給予孩子太多的生活壓力,只希望他們能在大人的輔導協助下快樂成長,並養成健全之人格。更希望大人在要求孩子的同時,別忘了也要檢討自己。

  第三、在「夫妻情感」上:著者在文中並無直接了當的提及是多深愛著妻子,或是如何感念妻子的辛勞。但在字裡行間,讀者亦能透過支字片語深深的體會出來。在〈情人節百年好「荷」〉中,著者於情人節前夕,仍不忘送花給妻子表達愛意。最初得不到妻子的良性回應,但最終還是藉由子女的臨機應變與催化,終使得妻子欣然接受。小野在文中說:
  只要一束花,不管什麼花,女人都會高興的,因為「記得」就很了不起了。

  又說:
  不要送女人一束花,因為她從此就會愛花不愛你了。

  小野雖如是說,但「寓情於文」的寫作技巧,更令讀者印象深刻。

  在〈和馬克斯晨跑的女人〉一文中,著者形容妻子生活得理直氣壯,不向威權屈服,感佩妻子的「擇善固執」,和能將「勞動將變成人類力量有意義的表現」的意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勞動號航空母艦〉中,妻子對小野說:
  你知道嗎?我喜歡那種勞動過後一身汗的感覺,整個人血脈暢通。

  著者敬佩妻子「寓工作於樂」的生活態度與人生觀。而著者在〈巨嬰〉一文中,描寫自己連幫兩個孩子準備上學起居都錯誤連連中,感嘆自己猶如「巨嬰」一般,但在此亦突顯出小野對妻子孺慕之情。

  小野在文章中,充分表現了中國男人不善於表情達意的民族個性,但是在此女男平等聲浪中,小野對妻子除了感激外,又多了些敬佩與讚嘆。

  第四、在「文化與環保」的工作上:小野認為社會的過度開發和進步,使得環境已不復舊時記憶中的景象,除了感嘆外,又多了些許的無奈。

  在〈在通往學校的路上〉一文中,著者偶然的機會陪女兒將資源回收的東西帶至學校,一路上,感慨已往兒時的景物已不復存在,亦懷念當年自己曾走過的一段路。在〈粉彩河堤〉中,著者說:
  誰敢相信我們已經惡臭的河畔,還可以發現飛鳥的蹤跡。

  澈底的反映出現今一般人對自己環境的不熟悉,也不重視環境保育的工作。在〈白樓消失了〉一文中,著者說:
  我們親眼目睹了白樓被拆的一幕,陳澄波的那一幅畫中的白樓消失了,在微雨中望著那殘缺的空白,有說不出的悵然。

  文中感慨且不捨白樓被拆,慶幸紅樓仍續留存,但熟不知會否與紅樓相同的命運?充分表現出惋惜與無奈。

  臺灣只有一個,要是生長在這土地的人民都不去關心它,那這裡的一草一木將與我等漸行漸遠。文化的傳承與環境的保育是現今世界的趨勢和共識,難道身為「地球村」一員的我們,還能如此等閒視之嗎?

結語:

  小野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儘量不將其所要傳達的訊息與主題直接用文字來敘述,均以類似「暗喻」的手法來表達。而文中所包含有關「教」、「管」、「親情」和「文化環境」之寫作概念,均以風趣調侃的筆觸來描述,讓讀者能在欣賞清新的文詞中,帶有「思量過」的實際效果,相信這也是著者所樂見。

  讀小野的作品,猶如夏日的清泉,令人心曠神怡,毫無負擔可言。尚不論著者確實為這土地奉獻了多少,至少在文學作品上給予大家一塊清新的欣賞與靜思空間,在「心靈改革」正大力推展之際,亦可給予社會大眾更多的省思。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