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政府新頻道─閱讀戲劇家故事 撥開時代的迷霧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李欣如

邱坤良為「漂流萬里的戲劇家─陳大禹」立傳  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劇作《香蕉香》,反應戰後台灣政治腐敗、族群對立的現實情境,卻在引發觀眾叫罵的同時,戲也被禁演了。而這齣戲的劇作家陳大禹不僅發揮當時台灣文化的多元特質,也堪為紛擾多變時代中,仍積極投入戲劇運動的少數。而在文建會《台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第三期出版計畫中,除了有《陳大禹》的故事外,還可看見《簡國賢》、《宋非我》、《姜龍昭》、《黃美序》五位戲劇家的故事。

挖掘出文化瑰寶

  為蒐集、保存台灣現代戲劇資產,記錄台灣戲劇胼手胝足的歷史軌跡,由文建會策劃,委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承辦的《台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已出版至第三期。第三期叢書鎖定台灣現代戲劇界,資深且貢獻卓著的五位前輩分別為:《陳大禹》(邱坤良撰)、《簡國賢》(鍾喬撰)、《宋非我》(藍博洲撰)、《姜龍昭》(王唯撰)、《黃美序》(顧乃春撰),而出版這五本深具時代意義的戲劇家專書,堪稱年度戲劇出版的盛事。

  而這五位資深戲劇家,分別在不同年代,以對戲劇的熱情,開創出台灣戲劇界不同的風景。在戰後初期,政治、社會皆動盪的時代裡,陳大禹、簡國賢和宋非我,紛紛透過戲劇作品,以傳達對省籍、族群等社會問題的反思。然而,在邱坤良、鍾喬和藍博洲的資料收集與詮釋下,戲劇家的思維才得以被清楚還原、呈現。

  姜龍昭與黃美序兩位則為台灣影劇、戲劇界深耕厚植,不僅留下許多優秀的劇作,也在戲劇教育的傳承上盡心盡力,為台灣藝文的發展扎下根基。現今,則透過戲劇專家顧乃春與王唯的生花妙筆為他們立傳,也同時留下五○年代台灣戲劇發展的第一手看法與材料。

讓台灣戲劇史細水長流

在新書發表會上,傳主姜龍昭(左)與黃美序(右)到場,分享致力於台灣戲劇的心路歷程。前中者為文建會主委邱坤良。  文建會主委邱坤良在新書發表會上希望,「透過戲劇叢書的編印,讓早期台灣社會的傳統根源得以被保存。」特別的是,此期傳主陳大禹在台灣雖只有短短的兩年,但在戲劇界的活躍表現,一點都不輸本土的劇作家。但是,卻也因此曾讓身為作者的邱坤良邊寫邊抱怨,「作品少、資料少、在台時間短,如何為陳大禹寫傳啊?」直到邱坤良造訪漳州陳宅、訪談曾與他交遊的人,漸漸累積關於陳大禹的點點滴滴後,這位專心投入、持續創作、演出的劇作家身影,才逐漸清晰。

  邱坤良在序中提到,「陳大禹的一生就是一齣悲劇,在時代的迷霧裡,他的臉譜乍看多采多姿,仔細一看卻茫茫無神,讓人看不清楚。回首前塵,在台灣的兩、三年,也許是他70年人生最光彩的時刻。」因為陳大禹在台灣致力於戲劇的經歷、背景,非但沒讓回到中國的他享盡聲譽,反而因此而鬱鬱不得志,甚至連他與世長辭之際,都未引起中國戲劇界、文化界的重視。

  而《台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的出版,正好提供書寫風氣、出版機制原本就低迷的台灣戲劇史,得以記載下在台灣戲劇拼圖上幾近流失的戲劇家故事。

活化台灣的戲劇史

《台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活化台灣歷史  《台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的出版,今年已邁入第三期,前後共出版14本書,第二期並獲選為優良政府出版品。內容以人物傳記為主軸,融入作者宏觀的體察,嚴謹卻感人的筆觸,配合橫向的歷史背景,展現戲劇家的生命史和創作。

  在第三期的五本傳記裡頭,有熱情洋溢、誨人不倦的資深戲劇教育者黃美序,有寫出數量驚人的話劇、廣播劇、電視劇和電影劇本,並獲頒各種文藝、戲劇、金鐘獎超過50次的姜龍昭。也有曾經因個人抉擇、政治立場或時代環境因素,幾近消失在台灣戲劇史的戲劇家,如宋非我、陳大禹和簡國賢。

  透過《台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系列的出版計畫,我們看見不同政治光譜的人,在台灣戲劇工作者與台灣戲劇書寫者的身上、筆下交互輝映。而這是戲劇史的紀錄、詮釋,也是激發讀者對文化、歷史與社會現實的想像。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