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影像開麥拉─投名狀 不是刺馬

文:賈霸 照片提供:青文出版社

  一樁200多年前的懸案,1973年張徹拍成了「刺馬」,轟動一時,2007年陳可辛將它轉化為「投名狀」,光大陸票房就已破億,成為今年國片的一大奇蹟。

  對這樁清代四大奇案素有研究,對「刺馬」這部電影也很熟悉的作家張大春,看試片時數度落淚,他說:「它不是刺馬,它是刺馬的豁然開朗版。」

  「基本上這部片子是桃園三結義、水滸傳及刺馬的總合。」張大春說:「它跳脫了刺馬的窠臼,獨樹一幟。」

新劇本在團隊創作下完成

「投名狀」海報  「刺馬」這個題材,皮黃戲戲碼有它,張徹讓它變成電影,但張大春認為,是陳可辛讓它豁然開朗。

  「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張大春說,一般武俠電影黑白分明,穿白衣的通常都是英雄俠士,但陳可辛的「投名狀」卻是以穿白衣的反派來詮釋處於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這部戲是對人性、道德的一個探討,也點出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朋友能相信一輩子嗎?』。」

  「重拍張徹的刺馬」這個念頭,已在陳可辛的腦子裡存在好幾年,「前前後後找了八個編劇來寫」,每寫一次就把前一次的劇本推翻,「開拍時改得只剩架構」。

  但陳可辛運氣不錯,這部電影的拍法跟平常不同。通常電影都要牽就場景而要跳拍,演員情緒上要跳躍著拍,有時結局拍了,開頭還沒動,劇本也因此大幅縮減修改空間,但「投名狀」卻是按順序一段一段來,是順時性拍攝,陳可辛說:「這使得改劇本成為必然及必需。」因為每拍完一段,不只導演會有新靈感,演員也會有新想法,集思廣益一下,新劇本就在團隊創作下完成。

三位巨星讓人耳目一新

  李連杰、劉德華及金城武三個巨星各有特色,但都讓人耳目一新,在一般想法裡,李連杰武戲一流,文戲可能需要加強,陳可辛說:「李連杰像是早就在等這部戲一樣,他比我還了解龐青雲。」

  起初陳可辛並未設定李連杰來演龐青雲這個角色,「第一次跟他談,一路講一路覺得他就該演龐青雲。」陳可辛說:「談了15分鐘就決定了。」

  為什麼李連杰會這麼了解龐青雲?陳可辛說:「大陸人的人生經驗是比港台的人要多。」龐青雲在劇裡面對的是階級鬥爭及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大陸人在這方面受到的洗禮的確比較多。

在「投名狀」裡看到牛頓定律

  李連杰的表現也讓陳可辛很滿意,「很多時候是因為他的表現,而讓我們拿掉一些東西。」李連杰把這個角色詮釋得入木三分,原本因為這種擔心而設計的情節或劇本變成多餘。

  劉德華則讓張大春非常驚訝,陳可辛也說:劉德華拿到劇本時,已經知道自己是個配角型的主角,跟以前自己獨當一面演主角的演法完全不同,他調適得很棒。

  陳可辛拍這部片子的另一個特色是「真實」。

  看到李連杰在卡斯中,大家一定會想像李連杰肯定有像「臥虎藏龍」中輕點竹梢與對手在竹林「上」比劍的鏡頭,或是像「十面埋伏」的袖舞擊鼓、「黃金甲」裡的以一當百仍能毫髮無傷,沒有,完全沒有,在「投名狀」裡,牛頓定律是存在的,沒有人能高來高去,想殺人必須拿刀捅,沒有人能隔山打牛,一切都力求真實。

這部片子充滿迷人的美

照片:讀者正翻閱「投名狀」寫真書  陳可辛承認他拍「投名狀」的確有受到「臥虎藏龍」、「英雄」等大片成功的影響,但他覺得「不必總是要飛天入地的吧!可以站在地上了吧!」

  通常電影都會改編自小說或漫畫,「投名狀」卻逆向思考,在電影拍好後,再出寫真書及漫畫,漫畫由香港漫畫家光祖主筆。

  這部片子台灣12月28日上片,能否延續大陸市場的火紅,張大春很有信心,他說:「這部片子充滿迷人的美,陳可辛自己消化了一套東西。」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