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評《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

文:葉龍彥(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

著 者:卓克華
出版者:臺原出版社
出版年:民79.2

  本書係卅二開本,共二八三頁,內分七章。首章緒論敘述研究範疇及方法,第二章清代臺灣商戰集團──行郊釋義,探討臺灣行郊起源之背景、因素及其演變。第三章行郊之組織結構,編制職掌、經費開支及郊規權責。第四章行郊之貿易營運,在分析行郊之貿易地區、貨品、市場、營運、關稅等,進而了解臺灣海島貿易之經濟特色。第五章行郊之組織功能,分述行郊之經濟、宗教、社會、文化與政治等功能,以知悉其興衰。第六章行郊之沒落式微,探討行郊沒落之因在於:港口淤塞機能喪失,列強經濟勢力入侵,內亂外患連綿不絕,航運風險秕政賠累,郊商風氣敗壞,會員離心弊竇叢生,乙未割臺局勢頓變。第七章結論,綜合敘述臺灣行郊之貢獻及影響。末附「試釋全臺首次發現艋舺北郊新訂抽分條約」之原始史料,以詮證此書所敘行郊之貿易概況。總之,此書就是臺灣在十八、十九世紀兩百年間的貿易發展史。

  臺灣的商戰集團就是行郊(亦作郊行),惟行郊之稱,僅見於閩南,而以臺灣最盛,惜兩百年之行郊史料零散湮滅,而專家學者對此又少有研究,幸而卓氏廣泛爬梳蒐羅,翻遍臺灣諸方志及閩粵兩省方志,參考斷碑殘碣,運用日據初期,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報告書,亦從日人伊能嘉矩之「臺灣文化志」及東嘉生之「臺灣經濟史研究」加以推斷,再參以方豪先生之研究,更進而訪問地方耆宿之回憶撰述,最後借重社會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經濟地理學等觀念撰述而成。故此書之最大長處,在史料之豐富,凡有關於貿易、商業、宗教、文化、社會等相關資料,皆在蒐羅運用之列,可見著者用力之深。

  其次,卓氏善於排比豐富之史料,進而以社會科學之觀點,層層推論,從而建立歷史真相及其理論。像行郊之起源,著者從特殊之臺灣歷史、社會、經濟、地理、宗教等背景,綜合提出清代臺灣商戰集團的全貌。是故從本書之來龍去脈,可以了然臺灣在十八、十九世紀之社會經濟發展史。

  然而,著者將豐富的資料,一一排放於正文的敘述中,時而令人有瑣雜之感,一般人看起來也比較吃力;而文筆夾帶艱澀之字,恐常人不易看得懂。尤其是,文中常引述其師曾迺碩、黃典權之觀點,雖是尊師,卻令人有挾師以自重之感;當今博、碩士論文中,不乏在行文中表明學術淵源,致令論文標準不明,更易衍出是非。例如頁六十三,石萬壽認為臺南三郊規定九品以上者,方有資格被推選,而黃師典權告以有待商榷,其規定為不成文習慣。雖論者無心,讀者可能有意。故學術論著應摒棄著者之任何關係,以客觀立論。

  不過,小瑕掩不了大瑜,<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確是一部宏富的學術著作。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