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著當今的喧囂與紛雜,過往的沈靜,似早已不可重拾的幻夢。彼時與今朝間的偌大落差,讓人更易沈醉於歷史氛圍。漫步舊城,時移事往,有著東西南北小南門共五座城門的台北舊城,還有多少被留下?被記憶呢?
屬於台北的一段發展史,現今倚在北門畔,佇立於舊時所稱的撫台街(今日延平南路26號)的「撫臺街洋樓」裡。這是一座木石混合的街屋,有著百年歷史,可說是台北舊城裡的見證者,慢慢蕩蕩地在台北歷史佔上一隅。古蹟的寂寞來自長年累積地被漠視,位在熱鬧城區裡的撫台街洋樓,外觀素樸,往往急促的擦身而過,忽略了。
4月19日,美麗的春光裡,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修建完成的撫臺街洋樓,由她的新主人:陳國慈接手照顧,百年老洋樓轉換身分成為認識台北舊城歷史的一處細緻迷你的博物館。
舊城裡的見證者
1879(清光緒9)年,台北知府陳星聚著手規劃台北府城建城事宜,1884年正式落成,翌年台灣建省,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巡撫衙門設在今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這段街道被稱為「撫台街」(1947年後改成延平南路)。1895(清光緒21)年後日人治台,逐步實施市區改正計畫,台北城內至今仍保留甚多日治時期的公共建築,撫臺街洋樓鄰近即有北門、北門郵局、中山堂,以及整修中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時代的氛圍,彷彿停格在老建築身軀上,跳著抒情的慢板。許多人喜歡來到這個區域,在諸多老建築的陪伴下,漫步著。
清朝走過、日治暫居、國民政府駐足,台北舊城裡的故事,雖然在政治的牽扯下,看似沈重,但城裡的生活,其實是百姓的生活史,書寫的是小品。百年撫臺街洋樓,是現今台北城內僅存的日治初期(即明治年間)獨棟洋樓店舖,建造之初即位於撫台街(1922年改成大和町)上。
撫臺街洋樓的建築深受歐陸古典風格影響,最大特色為立面有陡斜屋頂、斜屋頂上的老虎窗、石造拱廊柱等。再深究建築,外牆採用的是石木混合構造,內牆則飾以石灰粉刷,一樓為唭哩岸石條疊砌築造,形成古典式四柱三間石造拱廊騎樓,拱圈與拱圈交接為觀音山石承接石柱構造。騎樓天花保有木材拼組而成菱形幾何圖案的天花板。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覆以馬薩氏屋頂(Mansard Roof),並以銅片作為屋脊收邊。屋頂並開有3個老虎窗,讓立面產生變化並可通風,屬仿歐洲文藝復興式樣建築。
追尋,老房子的秘密
撫臺街洋樓的建造人是日本福岡人高石忠慥(1850~1922),他於1895年後來到台北,擔任日本知名營造商「大倉組」分部主任一職。6年後,高石宗慥自組「合資會社高石組」,曾參與「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今二二八公園內之台灣博物館)、日月潭電力工事第五工區水路施工,是知名土木營建商。1910年7月,高石組在撫臺街一丁目會社新建築落成,是獨棟洋樓式店鋪(即今日所見之撫臺街洋樓),在《台灣日日新報》上,可見到〈高石組新築落成御披露〉的消息,這棟建築的圖像清楚的顯現。
而在一連串的追尋後,我們目前推知,1930年代後期,這棟建築改由進口「富久娘」之酒類商人佐土原吉雄使用。二次戰後,日人撤離,《人民導報》社亦曾在此開辦,之後洋樓列為公產由國防部作為宿舍,一樓的右方也曾開設唐湘清中醫診所,不少台北人來此看中醫。猶有人記得,1970年代前後,黯黑的小小空間裡,一盞檯燈,一位中醫師為其把脈看診的過往。這棟建築經歷面臨差點被拍賣的困境,直到1997年被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2000年2月26日後方房屋起火殃及毀損嚴重,後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修建,2009年4月起方對外開放。小小的古蹟裡,展示的是「老台北城的故事」,二層樓的空間,有著展示廳、視聽室,迷你茶藝坊,安靜的空間裡,適合緩慢的分享。
每一座古蹟的背後,都隱藏著滿滿的秘密與記憶。撫台街洋樓在4月19日開放後,開始有人前來探視與追尋。撫台街洋樓的工作團隊期望,打開大門後,讓知悉這棟建築歷史、參與過其生活的人,提供經驗,期望藉此能將古蹟的歷史切片,挖掘與填補一片片補上,讓原本殘缺的圖面,逐漸完整。為古蹟補上一段段消逝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