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裕文圖書館 寧靜的美感

文:蘇士雅 照片提供:蘇士雅
  被譽為臺南市最美的公共圖書館──裕文圖書館,在開館後備受好評,雖然它外在素樸,但背後卻隱藏著建築師精心設計的功力。


藉著樸實的素材,裕文圖書館在自然中呈現不凡,這正是建築師精準布局的成果。   臺南市裕文圖書館在2012年9月30日正式營運,至今歷經近兩年半的時間,民眾對它喜愛的熱度仍然持續發燙中;這座圖書館之所以擄獲人心,不在於新穎,而是在於它的「自然」。


  藉著樸實的素材,裕文圖書館在自然中呈現不凡,這正是建築師精準布局的成果。
 

  臺南市裕文圖書館為MAYUArchitects(張瑪龍/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所打造的作品,基地面積2,965平方公尺,建築物樓高四層,總樓地板面積3,144平方公尺。建築最大的特色,是以「清水模」 作為建築主體。


「清水模」為主體材質

二樓玻璃窗映照著欒樹的樹梢。   當我們在談論「清水模」時,總難免有面對極致工藝的神聖感,事實上,清水模已在世界流傳了相當年代,是個平凡無奇的建築工法。


  混凝土「澆置」或「灌漿」,必須佐以模板,一般先進國家,混凝土作業的模板大多採用鋼、鋁模、硬化塑膠模,或者加工處理過的光面木板。臺灣早期因為 經濟貧瘠,為了省錢,所以自創出以木板條釘製成模板,這種廉價模板的建築方式成為臺灣與東南亞國家獨特的產物,因為木板條釘製的模板表面粗糙,所以牆面必 須加工粉刷。因此我們從小的認知,就是混凝土牆未經修粉刷是上不了檯面的。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非常多作品都是採用表面無二次加工的原味清水模,臺灣隨著經濟力提升,加上對安藤忠雄熱潮的崇仰,素樸的清水模在臺灣悄悄掀起一場寧靜的變革。


  「清水模」成為大家朗朗上口的建築語彙,許多建築開始回歸到最正統的清水混凝土。尤其臺南市,透天建築全臺享有盛名;透天建築最適合不加修飾的清水 模作為表現,想呈現清水模的自然風格,結構面不加施工修飾,水土工法每個細節都不能馬虎,否則灌漿凝結後就會留下疤痕,清水混凝土工法被視為技術的表徵, 有「透天首府之稱」的臺南因此創造出以清水模工法聞名的建設公司,甚至吸引外地建商前來取經,將之移植生根。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臺南是讓清水混凝土在臺灣重新原味立足的所在,這是為何負責設計臺南市裕文圖書館的M A Y U architects會將清水模作為建築主體材質的主因之一。
 

與四周欒樹完美結合

穿透性的設計,讓內部環境與外部行人有著最直接的視感交流。  除了精神的象徵,清水模簡約樸質的表面透著寧靜的美感,與圖書館四周的欒樹最能達到和諧共融的效果。


  為了與社區環境完美結合,圖書館四層量體中,除了以清水混凝土為基座,二至四樓則以玻璃與垂直的木紋格柵構成半穿透性的構架,與社區綠林環境相互輝映。


  以木紋格柵披覆外體的圖書館,像是一個藏書的木盒;「木盒內收藏了抽象的人類知識、外在以木格柵披覆,它本身就是書的隱喻及再現。」建築師如此詮釋。


  木紋格柵及玻璃的組合的型態,有透視與遮掩雙層功能;允許日光以漫射的方式進入室內,又能夠遮蔽烈陽、緩衝熱度,加上戶外的綠葉做為視覺背景、室內隨著光影的游移產生變化豐富的投影……,空間使用者在生理與心理都處於自在的狀態。


  圖書館是閱讀的場域,在數位發達的今日,影音數位及網路資源成為圖書館的重要成分,因此在圖書館內,書籍的閱讀、媒體的觀看、螢幕的凝視等視覺行為 與感知活動相互交織,主客體互動處於流動不居的狀態。建築師為了捕捉這個時代的象徵意義,「凝視」與「觀看」兩種概念成為本案設計的主導因子。


  圖書館的基座以水平延伸的混凝土鋪陳,在重要的街角及朝向都設置了大面積的透明櫥窗;兒童圖書區面對裕文國小通學路徑,青少年圖書區面向里民活動中 心、自修室及社區書房面向公園,新書展示區及入口大廳面對林蔭道路……,這些象徵性的開口,滿足白天室內自然採光的同時,亦使內部環境與外部行人有著最直 接的視感交流,誘發行經的路人進入圖書館的慾望成為必然的結果。


  書籍流動,光影流動,關係流動,空間流動……,建築室以詩意的手法陳訴了圖書館主客體流動不居的意象。


內外環境的視感交流

兒童區有許多小朋友最愛的小角落。   圖書館建築基地位於活力十足的社區,人文味濃厚,四周種植很多臺灣欒樹,建築師希望善用地理環境,除了保留每一棵樹,更進一步採用與樹有所連結的建材;並且運用穿透性的設計,讓內部環境與外部行人有著最直接的視感交流。


  社區中的一位林老先生是圖書館的常客,他表示,坐在圖書館內往外觀看,才發覺街道樹這麼美麗,除了發現街道之美,這裡也讓他和左鄰右舍建立了更親密 的感情,「我喜歡坐在靠窗的位子,鄰居經過會打個招呼,也會進來一起翻翻雜誌,然後再一起到公園慢走幾圈、聊聊天,每天的生活變得很愜意。」


  有很多社區中的媽媽也會每天帶著小朋友到圖書館,寬敞的兒童區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動,一位媽媽說:「兒童區很大,但因為是獨立的區域,所以也不怕他跑 丟,我讓小朋友自己拿書看,我就在櫥窗旁的坐位看我的書。」另一位媽媽表示最喜歡大片的透明玻璃,讓她在圖書館內卻不感覺封閉與嚴肅。

 

  再如何周密設計作品,都會在執行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重新調整方向。MAYU architects 很慶幸最初競圖時所提出的兩項重要理念都被完整呈現。


  陳玉霖表示,案主招標之前會先擬出需求,但這些需求較為攏統,設計者必須將抽象的意念具體化,在具體化過程,會產生許多變數,因此兩者之間必須一再磨合與調整。
 

開架式書庫區現代簡潔。   裕文圖書館最終以最完美的姿態亮相,但也因為它的完美,而衍伸出沒預料到的新問題。


  為了節能省碳,建築師在空調上的設計以節能考量,但開館後,受歡迎的程度遠超過預期的想像,人潮過多造成空調不足的狀態,事後加強空調又會衍生出區公所經費無力負荷的窘態。為此,全館的照明在開館運作之後全部換新改換為更加省電的LED燈泡。


  讀者置身在圖書館內, 享受著這座貼近自然的圖書館,這樣的狀態, 是建築師最大的回饋。
 

張瑪龍 陳玉霖 關注人的需求

是建築師張瑪龍及陳玉霖共同組成的團隊,兩人曾是師生,如今成為工作夥伴。   MAYU architects是建築師張瑪龍及陳玉霖共同組成的團隊,名稱的由來;取自這兩位建築師中間名字的讀音。張瑪龍是陳玉霖大學時期的指導老師, 兩人相差1 6歲,在不同的年代前後有過重疊的腳步;就讀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到遠赴美國深造,取得建築碩士學位後又重回成功大學攻讀建築博士學位,爾後相繼成立了建 築師事務所。


  2008年,這兩位建築師攜手參與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的設計,在順利拿下標案後,兩人便一起成立「MAYU architects」,至此,他們的師生關係正式轉換為伙伴關係,聯手的作品獲獎無數。臺北設計獎金獎、高雄厝綠建築大獎、臺灣建築佳作獎、臺灣混凝土 工程優良獎、國際宜居城市大獎、建築園冶獎、全球卓越建設獎、國家卓越建設獎…,這些獎項是對懷抱人文精神的建築師最大的肯定與回饋。


  曾榮獲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的張瑪龍,設計風格內斂而溫暖,也較為柔軟,陳玉霖則是新穎簡約。兩個人在一起形成完美的互補,融合出既現代又溫情的設計風格。MAYU architects的設計案非常多元;校園、圖書館、


  音樂廳、藝術中心、碼頭、公共空間設施、工廠……,儘管類別互異,但對張瑪龍和陳玉霖而言卻都抱持著相同的設計理念,他們認為, 所有的建築都必須以「關注人的需求」為本質。不同建案有不同的專業需求;無法樣樣精通的他們背後有著各領域的專業顧問與技師協助,而所有的專業,最後都得 落實在同理心;以空間使用者角度考量,創造出既實用又能激發人與空間容器所產生的情感交流。


  「建築是活的!」陳玉霖表示,一棟建築,美學與技術是根基,與使用者可以永久的快樂共舞才是最大的意義。臺灣樹木茂盛,陽光充足,很有活力,但景觀 零亂,於是,張瑪龍和陳玉霖慣於運用簡單的架構來平衡紛雜的畫面,然後將綠意與陽光的優勢導入建築,創造出與環境融為一體、相互張顯的空間。(蘇士雅)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