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讀劇本,可以是「獨白」,也可以是「說書」。
二個人讀劇本,可以是「對話」,也可以是「相聲」。
從一個人,到很多人一起讀劇本,我們稱作「讀劇」。
戲劇源自於古希臘時代,劇作家公開地朗讀自己的創作,雖然舞台上沒有像今天這般肢體生動的演員、美麗精緻的戲服、專業分工的幕後人員,但藉由朗讀者豐富的語言表情,感染現場的觀眾去想像劇本的情節畫面,這樣的表演方式可說是戲劇表演的始祖。
在台灣仍屬冷門範疇
讀劇,在西方已有悠久的傳統,不論是家庭、社區、學校、教會等場合都會安排戲劇演出,許多國外電影情節中,常可看到幼稚園或小學的學校年度盛事都是一齣話劇,小朋友等著分配角色,媽媽們忙著製作戲服,爸爸們一定要排除所有工作行程到場觀賞和攝影…,雖然內容都不外乎一些經典故事,如耶穌誕生、美國獨立戰爭與憲法的制定等,但家長們都是抱持著支持與重視的參與態度,足見戲劇對西方人而言,早已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莎士比亞的名劇更是不論老少都能琅琅上口,可是在台灣,閱讀劇本似乎是一種冷門的文學閱讀。
讀劇的傳統在西方一直被保留到今天,藉此可發掘到好劇本與未來戲劇新秀。為了讓台灣民眾領會戲劇的張力,去年底文建會與綠光劇團舉辦了「第一屆台灣國際讀劇節」,邀請多位來自法國、德國、上海等地知名劇作家來台,在數十位專業演員淋漓盡致的揮灑之下,讓台灣民眾欣賞到不同以往的精采表演。
為了響應此次活動,綠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提早完成《王有道休妻》,而奧斯卡金像獎得主葉錦添也首度投入劇本的創作,推出充滿想像力的《紅蜘蛛》,此外,國內原住民劇場工作者阿道的《大洪水》,創作靈感來自阿美族神話,阿道還特地將部分創作請族內長老譯成阿美族母語,現場以中文、阿美族語演出,並配上翻譯字幕。除了有英文、中文、台語、原住民母語之外,《春天來的時候》是一齣現代客家音樂劇,由客家人出身的彭雅玲完全以客語來創作、演出。
開啟閱讀新起點
這次讀劇節為台灣劇本閱讀打開了一個起點,掀起許多話題與風潮,連帶讓許多早已乏人問津的劇本書成為出版市場的焦點,文建會也特地將第一屆讀劇節的劇本資料、講座紀錄等,彙整後出版成《讀劇的十種方法》,除了上述幾齣作品之外,還包括有金士傑《荷珠新配》、劉靜敏《蒲公英之劍》、喻榮軍《WWW.COM》、陳玉慧《海神家族》、石光生《我們不是這樣長大的》、法比斯‧馬勒吉歐《洗臉者》。
擔任第一屆台灣國際讀劇節主席的吳靜吉教授,在為本書所提的引言中提到:「讀劇是原創劇本與正式演出之間的橋樑」,準確地說出讀劇的精神內涵,就像學音樂的人,在剛開始練習彈奏之前,都要先學會「讀譜」,抓住音符之間的感情,才能彈奏出動容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