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博物館─九彎十八拐到蘭博 感受宜蘭無窮魅力

文:耿詩婷 照片提供:耿詩婷

  宜蘭在地文學雜誌《九彎十八拐》裡曾有篇王昭雲寫的詩作:「朋友問我說:那些淳樸秀麗的山脈、田野、大海、河流,怎麼都搬到東北角來了呢?啊!我親愛的朋友你去問問悠閒的鷺鷥與水牛吧!只有他們清楚、明白。而我,真的不知道。如果你喜歡的話,也許,也許我會趁著它們都睡了,把那潺潺的鼾聲和青青的臉龐,一起放入信封中寄給你。」是啊,若你也曾有過相同的疑問;若你還未發覺宜蘭豐厚的自然生態與人文魅力,現在都可以在蘭陽博物館裡找到答案。

蘭陽博物館的特殊外觀有如一座東北角海岸常見的單面山,讓建築融入在地的地景當中。蘭陽博物館位在頭城鎮烏石港遺址旁,被一大片保育溼地包圍著。

烏石港建館 具歷史與生態價值

  歷時18年規劃建造的蘭陽博物館(以下簡稱蘭博),就位在頭城鎮的烏石港遺址旁,「開蘭第一港」的烏石港,在清領時期中期、道光6年時,為台灣東岸唯一的港口,是宜蘭貨物進出之咽喉,掌握宜蘭的經濟命脈。但後因泥沙淤積而沒落,現今卻反成為水鳥棲息的濕地,展現另一番的勃勃生機,這裡也曾為蘭陽八景之一的「石港春帆」所在地,現在則是由藍天、濕地、烏石與蘭博幻化成現代宜蘭最吸睛的美景之一。蘭陽博物館代館長黃怡芬表示,烏石的歷史意義與溼地的生態價值,讓基地本身就是博物館的精采展示,完美詮釋「宜蘭就是一個博物館」的理念。

  而蘭博特殊的建築外觀就有如一座東北角海岸常見的單面山,正好與同樣為單面山的龜山島遙遙相望,建築師姚仁喜就是以此為靈感,讓博物館融入在地的地景當中。展示教育組彭仁怡表示:「整棟建築以實體與玻璃量體交錯構成,分開實體的玻璃部分,巧妙地具有引入採光與區隔空間的功能,讓參觀者能在行進中經歷室內外景觀的轉換,使得外頭的風光也成為博物館中不可或缺的展示項目。」

  外牆更交錯鋪設鑄鋁板和石材,模仿烏石中砂岩、頁岩混合的結構,遠觀時,就像是乘著飛機俯瞰蘭陽平原上豐饒的稻田景色,而這種混搭的牆壁,由於石頭會吸水,鋁板不吸水,在多雨的宜蘭,碰到下雨天時,還能呈現出多層次色澤,產生一種與晴天截然不同的趣味面貌。

姚仁喜創意建築 表現宜蘭美麗四季

  宜蘭的好山好水,果然帶給建築師姚仁喜無窮的創意靈感,蘭博的外牆居然還暗藏著古典音樂家韋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的樂譜,他利用4種不同石材,配搭3種不同的表面處理方式,呈現12種不同的模樣,來象徵音符的變化;再依循《四季》中春、夏、秋、冬4樂章的節拍長短比例,來決定石片的寬度大小,鑄鋁板的色澤與尺寸也仿照石材,好讓石材與鑄鋁板有和諧的色系表現。最後隨著《四季》的旋律,將對應的壁材一一拼貼在外牆上,創造出音樂的律動感,交織出音階與節拍的變化,象徵著宜蘭的美麗四季。

  由於建築的獨特造型,蘭博團隊在建造初期就與建築師商討如何呈現展覽的動線與展區設計,彭仁怡表示,常設展場提供一個類比宜蘭特有的地理空間經驗,以貫通四層樓的連續空間,隱喻蘭陽山、平原、海的結構,參觀者可從頂層的「山之層」,再到「平原層」,最後來到孕育生命的「海之層」。

運用模型、影音及圖像 創造體驗與對話的氛圍

全館將透過投影機與天花板劇場等設備,製造驚奇的影音效果。  蘭博的展示不以文物為主,而是建構一個明確以水為主題的故事線,透過環境氣氛的營造,以模型、視聽影音、圖像的建構而創造了一種體驗,與觀眾對話,光是標本與模型製作就花了2年多的時間,錄製超過50部影像紀錄與音效。在正式開館後,透過全館的9台投影機與天花板劇場等設備,許多驚奇影音效果將陸續登場,例如在「山之層」會利用影音設備,讓泰雅獵人在懸吊的布幔間穿梭,創造出宛如身處在迷霧森林中打獵的情境;在伐木、樟腦特殊的產業介紹區時,還利用精油讓民眾實際嗅到樟木的氣味。

  黃怡芬強調,重點不在於模擬宜蘭某處生態或人文場景,而是傳達理念,讓抽象的知識傳遞成為配角,目的是激發觀者的興趣,鼓勵他們深入蘭陽大地去體驗,並且了解到自然和文化的可貴,需要我們每個人來好好珍惜。

  「平原層」展區中,著重在表現人與平原環境互動下產生的生活文化面向,其中有一區設計為民國初期宜蘭市西門渡口的民眾生活狀況,除了有圖繪的街景、店鋪,並設計幾尊當年渡口常見職業的人物蠟像,其中一尊造型是打著赤腳的老乞丐,他右手拄著柺杖、左手托著破碗,一臉愁苦的開口行乞,竟然有民眾當場掏錢施捨。彭仁怡些許無奈又好笑的表示:「我們也曾經勸導過,但是看不到的時候很難完全禁止,後來我們想既然是民眾的愛心,所以現在會把他們投進去的錢,等到收集到一定的數量之後,再把它轉贈給公益團體,但還是呼籲民眾,盡量不要投錢及觸摸,以免造成蠟像的損傷。」

  而全台民俗盛事的宜蘭縣頭城搶孤,每年只有在農曆7月最後一夜舉行,蘭博特別委請老匠師,以八分之一的比例,按古法綁製一座縮小版「頭城搶孤」的孤棧,做工精細,讓民眾隨時都能看得到這個傳承100多年的民俗經典。

從蘭陽博物館內可遠眺龜山島的美麗風景。博物館外牆設計暗藏著《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的樂譜,雨天還會呈現出多層次的色澤。蘭陽博物館以創新的方式引領民眾深刻了解宜蘭的各種面向。

漁船搬進蘭博 震撼感十足

  在「海之層」除了展示東北海岸3種海岸線與海洋資源外,為了完整舖陳宜蘭地區漁業文化的消長過程,直接將一艘真實的漁船拖近蘭博內,這也是館內最大的展示品,加上漁民蠟像正在標旗魚場面,十分震撼,這艘漁船曾下海捕魚,也充當過海上旅館,見證了台灣漁業的興衰,更特別的是船上的4尊蠟像都是真有其人,也都是南方澳的漁夫,彭仁怡說:「這樣也會讓在地的民眾覺得:『這真的是我們的博物館,因為我們也在裡面呢!』」

  蘭博不同於傳統的典藏型博物館,是以「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出發,將宜蘭全境視為整體博物館的範疇,因此蘭博的出現將全宜蘭的地方博物館整合起來,推動「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有冬山風箏館、北關螃蟹博物館、泰雅生活館等共近50個公私立的博物館,帶動起一股源自土地的在地草根力量。

  令人驚艷的建築與豐富的展覽內容,讓蘭博今年6月底試營運以來至今已累積超過50萬參觀人次,假日人潮還達1萬7千多人,為了因應人潮,館方還必須實施流量管制,觀眾得領號碼牌排隊入場。彭仁怡表示,蘭博在10月16日開蘭紀念日正式開館,未來原則上除了常設展之外,蘭博還會以特展的方式來呈現宜蘭的其他面向,10月將有淇武蘭考古特展、步行蟲與建築特展等,歡迎一起跟著蘭博漫遊蘭陽的時空。

  從前人們將船駛進港口時,總是會先見到那3顆又黑又大的烏石,就喊著:「烏石,烏石,到宜蘭了。」現在雖然烏石港風光不再,但現在蘭陽博物館將替代烏石港繼續閃耀,成為宜蘭旅遊的重要窗口,也讓蘭陽博物館群的拼圖更加完整。

栩栩如生的乞丐蠟像,竟讓民眾情不自盡想捐錢給他。蘭陽博物館以1:8 的比例,按古法綁製一座縮小版「頭城搶孤」的孤棧。一艘貨真價實的漁船就在博物館內,船上的蠟像也是真有其人。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