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印象.跨世代對話—2008年巡迴展」從花蓮縣起跑了!巡迴展開幕式在花蓮客家民俗會館舉行!開幕典禮前,許多前來採訪的記者也不忘擷取社區媽媽忙著擺攤的影像,面對一位握著擂茶棒、笑得很開心的76歲婦人,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時間與表情瞬間靜止。多年後再看見這影像,記憶是否依舊清晰?也或許只剩歲月流逝的感嘆了。
不過,對於花蓮居住著許多客家人,很多人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因為與後山是原住民居住地的既定認知,產生極大失調。直到客家影像巡迴展現場,幾位客家媽媽談起長住於後山的生活,以及牆上黑白照片透露的訊息,「花蓮也有客家人辛勤拓荒足跡」的觀感,才逐漸清晰。
也因為「客家印象.跨世代對話—2008年巡迴展」以花蓮作為首發,台灣西部客家移民到後山「處處為家處處客,日久他鄉變故鄉」的飄移心情,也才得以宣洩。之後,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的客家印象巡迴展,除已開展的花蓮縣,還會接續到台東縣、高雄縣、桃園縣、南投縣、新竹縣、台北縣以及台中縣,共8個縣市、10個定點展出。
搭配地方影像特展 情感連結更深刻
「客家印象.跨世代對話」的巡迴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客家子弟好才情」、「耕山開荒囓牙根」、「上北下南起家園」、「誠心答謝神明恩」四大主題,展出知名客籍攝影家鄧南光、彭瑞麟、吳金榮等多位名家的作品。無論是影像中的時代背景或是人物流露出的情感,都呈現出不同的客家樣貌,也能從不同時代攝影家的鏡頭中看見多元的觀點,與所處時代的風貌。
另一部分,為凸顯地方客家文化的特色,還特別與各地方展場合作規劃「在地影像特展」。藉由地方老照片的徵集,讓專業攝影作品與常民生活寫真相呼應,在與當地居民分享歲月紀錄的同時,也以更多元的視野呈現「跨時代,跨地域」的對話。
小時候住在花蓮、還嫁到富源社區的老奶奶,說不清當初怎麼會住到花蓮來,只見她靈機一動,迅速將身體移向一張黑白照片前,她以布滿皺紋的手指著並逐字念:「富源真正成為客家庄的年代,應該是1914年花東鐵路通到拔仔庄之後,1920年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馬太鞍(今光復)興建糖廠,便利的交通加上糖廠需要大量的勞力,吸引西部移民前往,其中以新竹、苗栗的客家人最多。」對於為何舉家移民到後山?她也是剛從老照片與解說的文字才約略知道哩!
看見客家人的生活軌跡
在地方影像特展中,還有一張全是7、80歲老阿媽學畫畫的影像,其中一位是出生於新竹、5歲搬到玉里的林銀妹。她的先生20年前過世,指著牆上4年前拍的照片淡淡地說:「一個人在家,畫畫來作伴,有空多少畫一些,有時候畫到很晚,畫到打瞌睡。現在畫畫就像家人陪伴一樣,比較不會孤單。」
還有好幾位照片出現的主角,也都不吝分享自己學畫的歷程與故事,不禁有每一張照片其實都蘊藏著好幾段動人故事的驚奇。
跨時代的攝影美學 紀錄各地社會變遷
客家影像是台灣文化資產中重要的一環,透過新舊影像的展出,不僅用以對比跨時性的攝影美學觀點,也看到隨著時間流逝的社會變遷。接下來,訴說台灣客家人「二次移民」路悠悠的歷史將延續到年底,到「台東縣客家文化園區」,以客家人穿越山脊,開打山林建立家園的篳路藍縷,重現早期先民風範;「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以繁華人生為主軸,將老祖宗過往今來奮鬥的心血與精神,傳遞給後代子孫。
相對於大歷史、大社會或意識形態的影像建構,「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朝徵集探掘微觀的、個人的、家族的、細微的生命事件出發;「中寮鄉地方客家文化館」,從大至交通建設、產業形態,小至鄉土景觀、家族人物,娓娓細數中寮十八村早期街仔繁華的景象。「石岡鄉土牛客家文化館」甚至網羅先民遷徙的足跡,一探中國到台灣的漫漫長路,話說從頭。
至於北部的客家風華,也都分別會在各地展覽中展現不同的特色。
先人的足跡不會被磨滅,前人的故事不會消退,無論客家人移到哪裡,每個地方都有源源不絕流傳下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