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新世紀農耕:人對土地圓滿的愛》導讀

文:林美玲(省立臺中圖書館科教中心主任)

著 者:Bob Cannard
譯 者:嚴世芬
出版者: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這本書為琉璃光系列推出創造、智慧、喜悅、成長、關懷、靈感、超越等出版品之一的成長書Ⅰ;本書著者為鮑伯.肯那德(Bob Cannard),是一位美國的新自然農夫,經營農場已有二十年之久,其出產的蔬果以超級有機(super organic)的聲譽名滿加州,他不僅開創北加州第一個農人市場,讓消費者能夠直接向生產者購買,二方面皆蒙受其利,同時也在大學裏教有機農耕課,並因此與其學生們帶動吃無農葯的有機蔬果之風氣。創辦琉璃光養生世界的雷久南博士在書的序上提及,一九九三年在臺北進行一場演講之後,有感於聽眾們無法買到無農葯污染的蔬果,乃決定有機會要介紹自然有機農耕,並在此不久之後,經朋友介紹認識了肯那德先生,得知其生產的蔬果頗負盛名,吃過的人皆難以忘懷;因此,私用其於一九九五年舉辦第一次的農場實地學習課程之際,將此為期一週的內容,經由多位同學的記錄與歸納整理,再請嚴世芬女士翻譯成中文,歷經二年,終於完稿。

  肯那德先生對植物,特別是那些其所生產的農作物知之甚深是無庸置疑的,但對大自然的關懷與尊重,以及土質的保健之道,也可隨時由書中感受真切;他深信唯有學會愛惜土地,讓土壤生命得到滋養,植物自然得以健康生長,與大地和諧共處,人們才能永續耕耘,生命得以不斷延綿不已。在美國加州,領有「有機」的標記是必須在三年內都不用農葯、化學肥料等方式種植蔬果,並向政府登記及繳交每年八百元之註冊費用,條件不可謂不嚴苛,但在農人市場裏,卻可見來愈來愈多的攤位標註「有機」字樣,營養又健康的有機農產品消費走向,將是時勢所趨。

  <新世紀農耕>既是一本實地摘錄式的筆記書籍,顯然在其內容的敘述上有其順序,著者以「永續」為引言,先概括的以人類歷史與大自然的微妙對此為例,談及植物若長期攝取不到養分,則自然易招染蟲害,其實就如人們長期遭受飢荒之苦時,容易引發戰爭是一樣的道理,但大家卻總以為昆蟲是農作物的敵人,而沒有去追根究柢的想一想,植物與昆蟲在很久以前就一直存在地球上,如果它們彼此真的水火不容,那麼早就有一方被淘汰出局了。但事實上,植物和蟲是很重要的朋友,而人類又一昧的以錯誤的方法來消滅它們,甚而改變大自然的生態,殊不知此種反果為因的作法,反讓互有消長的萬物失衡,人們未蒙其利而反先受其害;假若我們以另外一種角度來思考,改用自然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先讓土地肥沃,則植物能夠吸取足夠的養分、健康肥碩、防疫建全,對於本來就生存在大自然間的昆蟲而言,又何懼之?收成必然豐盛。因此只要我們能在耕種技巧上稍微改進,不因耕耘而破壞農地,並發展一套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農耕系統,則永續農業的經營當是指日可待的。

  內文接著由「養地」一路介紹,「生長」、「蟲害」、「種子」、「種植」、「灌溉」、「工具」、「修剪」、「能量傳遞」、「草本植物」及「野外見習」等章節,逐步的引導大家如何在生命、大地、時間與空間的交互作用下,分享甜美的成果。在「養地」一節裏,其不厭其煩的教導學習者有關土壤的改良,平衡供給植物所需、堆肥、岩石粉、土壤含水量的需求測試等;他認為植物既然大部分都種在地上,培養良好的土壤必是當務之急,若土壤生命滋潤、肥沃,土壤微生物也將活絡,種出來的植物則會結結實實,不會像施肥後的虛胖,也不會因養分失調而吸引蟲子侵犯。若有心改良土壤,可將不同生命力的植物混合種植在一起,若單靠一種植物要想有好的效果並不容易,因此可把生長季節長短不同的植物混植,不僅所有的植物都有助於土壤改良,且當植物們得到它所需的養分時,它會立刻以顯著的成長來表示喜悅,因此由植物的生長情形,我們不難推測出土壤養分的狀況。

  至於「生長」、「蟲害」二節之中,著者以其種植經驗淺顯介紹有關植物健康的指標、觀察植物的反應、與植物溝通的方法及長在植物上的蚜蟲等;其認為培養觀察植物生長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也很值得學習,我們應以照顧小孩的心來看待自己的作物,它們也會以根、莖、花、果實、種子的生長情形來與我們溝通,當植物得到生長所需的養分時,它們就會發展出強旺的根系,不易被拔起;如果植物能從種子長成大樹,則可推論土壤的情形應該不錯,同時也可由樹枝的色澤、樹葉旳繁茂等生理特徵,明確的反應出植物的現況及它外在的環境,因此當我們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與知識,就會自然而然的與植物產生溝通連繫能力;植物與昆蟲之間所發展出來的關係,是大自然牽制與均衡的一個驗證,蟲害的發生便是由於農作物衰弱、養分失調或免疫系統無力抵抗所引起,絕非是昆蟲們來故意搗蛋,萬物間的生態關係是極其微妙與錯綜複雜的。

  而「種子」、「種植」二個章節則告訴大家如何買種子、如何自己交配種子,以及播種、移植、盆栽植物、伴植的重點;著者認為給植物一個承諾,讓種子能夠回到土壤,繁衍生命是很重要的。種子可以用少數經費來購置,但將大的錢用來改良土壤,此為較聰明的投資;大自然是最親密、準確的鐘,四季更迭自有其序,未曾受到外力干擾而自然長大的樹,最清楚何時該長新葉,又何時應該落老葉,絕不欺騙。至於植物移植該把握的技巧,是挑選根系繁茂但莖葉幼小的比較理想,因其耐力高;又,幼苗只要健壯、夠大,生長情形亦不會太擁擠時,也是好的移植時機;植物對移植的感覺正如同我們對搬家也深感頭痛一樣,因此移植時動作宜輕巧,儘量讓根入土能深且直,並減少過程所帶來的衝擊。

  「灌溉」、「工具」、「修剪」三個章節,主要談及農耕的技巧與工具的選用,如剛移植過的植物,需給予充分的灌溉。而澆水時,也應把握水分均勻分佈的方式噴撒;噴水系統的好處,在於噴到空氣中的水能夠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把它一起帶入土中,對土壤及根系頗有幫助;利用任何工具協助耕作,須經選擇及適當使用,若以鋤頭和鏟子來開墾,最好是一小塊小塊的挖,以節省力氣和保護工具,清除雜草時使用鐮刀的技巧亦同。對小樹而言,我們以引枝來代替修剪,讓它發展成最接近它的自然型態,則將來不需修剪即可長得很好;但若植物經過移植,則需在頂端略做修剪,使受過傷害的根系適應並從旁長出新的枝芽,慢慢的再恢復原來的形狀。我們應讓樹有一個愉快的童年,不要急著要它早早開花、結果,讓它以自己的步調正常長大,這樣不僅會有很長的樹齡,也能結出甘美的果實;一旦樹長大定型,我們就可用整枝修剪的方式,讓它們保持我們要的樹齡與生產力,若想延緩樹木的老化,則更需要在初春或收成之後修剪更新,並保留不同年齡的樹梢,此時被剪下的老枝,也正是樹木最好的堆肥,可留置於樹旁。

  最後的「能量傳遞」、「草本植物」及「野外見習」提供一些相當值得深思的觀念,其強調與植物相處其實是與我們養的寵物一樣須要保持親密與關懷;做個好園丁須經常到園地走走,把心念傳遞出去,加強與植物間的能量交流,我們所謂的「綠姆指」即是與植物有很好的能量溝通;同時,我們也讓工作量保持在有趣的程度,不要給自己帶來壓力,如果像在做苦工,就無法樂在其中。至於葯草的種植,以原始、野生的環境為最佳,減少人為干擾等,少用栽培的方式。實地的野外見習,可看看別人的經驗,趁此摸摸枯木、玩玩沙礫,觀想在我們的田園上還有其他生物悠遊自在,草原、鳥兒、溪流、魚兒等,共同在大地的懷抱裏體驗神奇的生機。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