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不僅是兒時的回憶,更是文化與價值觀的縮影。由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策劃,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合作的國際巡迴展「他們現在還是如此這般地生活著—歐洲視角下的格林童話」,透過21幅、來自歐洲13個國家的插畫作品,帶領大眾重新認識這些流傳百年的故事,探索它們在不同時代與文化背景下如何重現嶄新視角。
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共同採集、記錄德國民間傳說和童話故事的2卷《兒童與家庭童話故事》自1812年和1815年首次出版以來,成為世界上翻譯次數最多的德語文學作品。格林童話之所以歷久不衰,關鍵在於它們以豐富的想像力,傳遞善良、正直、勤勉與勇氣等超越國界與時代的核心價值觀,深受世界各地的讀者認同。
長期舉辦文化活動,推廣德國文化的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資訊中心主任王惠玫指出:「這些價值觀在不同文化中依然重要,這也是格林童話至今仍然深受歡迎的原因。」她補充,格林兄弟不僅收集與改寫童話故事,還對德語語法與文字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奠定了現代德語的語言學基礎。
插畫藝術與敘事結構 從比德邁爾風格到當代創作
過去,格林童話的插畫多遵循比德邁爾繪畫傳統,強調簡約、寫實與懷舊溫暖的氛圍,將德國森林與中世紀城鎮作為童話背景。然而,當代插畫家則勇於突破框架,以不同視角與藝術風格詮釋經典故事。「這些插畫家不只是為故事配圖,更透過畫作傳遞他們的時代觀點。」王惠玫表示,此次展出的作品涵蓋幽默、寫實、甚至前衛的風格,讓大眾得以跳脫傳統印象,感受格林童話的多元詮釋。
展覽依據格林童話的典型敘事結構,將展出的21幅作品分為五大主題:
1.分離—主角踏上旅程,開啟冒險;2.移動中—跟著主角的腳步,迎向旅途中的挑戰與未知;3.證明自己—在威脅、誘惑和絕望;4.掌握狀況—艱難地克服困難、迎向轉機;5.幸福結局—最終迎來圓滿。
這種解構方式展現童話的共通元素,也反映人類普遍的成長歷程。「德國人擅長將故事結構化、分析化,甚至能將這些充滿浪漫想像的童話故事拆解得像生產線一般,乍看會讓人覺得好像有點掃興,卻又不得不承認的確符合現實,甚至就連大眾熟悉的好萊塢英雄電影其實也不脫這個結構。」王惠玫笑著表示。
此次展出的21幅作品中,有些故事為人熟知,也有些較為冷門。例如《大野狼與七隻小羊》以幽默風格重新演繹可愛的羊群;《披著熊皮的人》則講述一名戰士與魔鬼交易、經歷7年考驗後逆襲成功的故事。「透過這些作品,不僅讓讀者能夠以更開放的心,認識當代藝術家對格林童話的理解,也進一步思考為何某些故事成為全球經典,而另一些則相對較為陌生?」王惠玫表示,這正是展覽希望帶給大眾的反思。
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 童書藝術的推手
策劃此次國際巡迴展的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成立於1949年,是全球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兒童與青少年文學圖書館,致力於保存並推廣來自世界各地的童書與插畫藝術。館內收藏超過60萬冊童書,並定期舉辦國際巡迴展覽,將世界各地的優秀童書介紹給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他們現在還是如此這般地生活著—歐洲視角下的格林童話」國際巡迴展不僅重現經典童話,更鼓勵大眾思考故事如何隨著時代演變而改變。從傳統到創新,格林童話持續啟發人們的想像力,無論是孩童還是成人,都能在這些插畫與故事中找到共鳴,邀請大家帶著開放的心,親臨現場發掘童話故事的無限可能!
「他們現在還是如此這般地生活著—歐洲視角下的格林童話」國際巡迴展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7月27日(日)
展覽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 3樓世界繪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