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博物館─鑲嵌玻璃藝術 繽紛透光

文:李永裕 照片提供:李永裕 / 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彩色鑲嵌玻璃(Stained Glass),最早出現在第一世紀的龐貝(Pampei)和赫克拉寧(Heraculaneum)廢墟中,推測當時的彩色鑲嵌玻璃,應該是富豪貴族作為家裡的飾物;西元331年的拜占庭教堂,並以彩色鑲嵌玻璃來描述聖經故事及人物,如耶穌基督像和新舊約聖經故事。

卸下來等著修復的單片原件仰望彩色鑲嵌玻璃大廰圓頂天花圓頂側面的彩色鑲嵌玻璃窗花

彩色鑲嵌玻璃代表基督教藝術

  羅馬帝國時期,開始流傳以彩色鑲拼玻璃作為窗戶形式,特別是早期歐洲的教堂相當容易看見,所以具有羅馬式(Romansque Style)的教堂,最常用透過彩色鑲嵌玻璃窗的光線作為室內的照明,也確實能夠增加安寧崇拜的氣氛,由於這些彩色鑲嵌玻璃窗的設計風格,受到早期拜占庭藝術的影響,肇使窗框多作細長形的式樣,所以鑲拼出的人像,也就多作正面且瘦長的成像。

  十五世紀初的哥德時期,彩色鑲嵌玻璃工藝發展發生重大變化,主題表達方式也因哥德式建築物和玻璃製造過程的改善,由於拱頂構件的發展,使建築物高度增加,使教堂需要更多的照明陽光,於是彩色鑲嵌玻璃窗不再以原來馬克賽式(Mosaic style)的不同顏色小塊玻璃拼成,而變成以彩色玻璃為媒材,以繪畫手法為作品的表達方式,主題仍舊是聖經故事、耶穌基督生平故事、耶穌像、諸聖生活、君王和教宗圖像外,並增加平民的生活內容,而大大地利用彩色鑲嵌玻璃圖畫來宣揚基督教教義,於是彩色鑲嵌玻璃的藝術,以「眼睛代替耳朵,滲入人的心靈」的形式,從此代表著基督教的藝術。

鑲嵌玻璃作品的基本製程

  鑲嵌玻璃是一種大約是從九世紀時,開始使用I形鉛條鑲嵌拼接彩色玻璃的技術。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大約在十三世紀達到最鼎盛的流行時期,又逐漸式微,直到十九世紀因為玻璃技術發達,使彩色玻璃透光率提高後才又再度流行。鑲嵌玻璃作品的基本製程,是先把各種顏色的玻璃依照設計圖樣切割備妥,再用膨脹收縮率較低的鉛質,作為主要原料鑄成I形鉛條,再將鉛條彎成所需形狀來拼接圖案。

  因此,鑲嵌玻璃的特色在於每塊彩色玻璃的周圍,都有I形鉛條壓鑲邊緣,而構成具有條紋勾邊圖案的特殊效果,同時每種顏色的玻璃,因為人工燒製過程總有程度高低的差別,於是各種彩色玻璃的紋路與質感,多少會有不太一樣的結果,所以使用拼接鑲嵌完成的整面玻璃圖案,總會因為這些不同透光度的差異,而產生趣味性的效果,也是彩色鑲嵌玻璃作品所以令人著迷的地方。

台博館作品出自木內真太郎

彩色鑲嵌玻璃大廰圓頂天花的近景  臺灣在日治時期新建許多重要的建築物中,以彩色鑲嵌玻璃作為天花板或窗花裝飾體的,在當時有殖民總督官邸的臺北賓館、位於臺北市的總統府、臺南地方法院等處;就了解部分仍留存至今的,還有臺北市的監察院入口大廳的天花、臺北北投溫泉博物館對外的窗面等地,郤都不如國立臺灣博物館大廳圓頂天花的繁複華麗。

  根據研究考證結果,國立臺灣博物館大廳圓頂天花的彩色鑲嵌玻璃作品,是出自現今日本玲光社彩色鑲嵌玻璃工房的創始人木內真太郎之手。木內真太郎曾在西元1908年(明治41年),加入日本第一家設立的彩色鑲嵌玻璃製造所「東京宇野澤組」的工作團隊,後來宇野澤組在設立大阪分社時,木內真太郎隨之到達日本關西地區工作。

彩色鑲嵌玻璃富麗尊榮

  西元1915年,木內真太郎自立門戶創設「玲光社彩色鑲嵌玻璃工房」,除在日本關西地區創作出許多傳世的作品外,同時當年臺灣總督府也就是現在的總統府內,也曾有過他製作的彩色鑲嵌玻璃作品,可惜現今已盪然無存,而在臺灣地區的許多地方,他也參與過其他彩色鑲嵌玻璃作品的製作,所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內的彩色鑲嵌玻璃構件,應該有相當高的可能性,是由這位木內真太郎的日本藝師所主導完成的。

  其實,當年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彩色鑲嵌玻璃作品,不僅出現在大廳圓頂的天花,而是前後進出口處的門楣氣窗及壁面圓形或長拱形窗扇,都是以彩色鑲嵌玻璃作為窗花的裝飾作品,所以能夠顯現出十分富麗尊榮的氣氛。

台博館完成全面修復及補強

  西元2004年,國立臺灣博物館對這片自落成以來,未曾全面大修過的彩色鑲嵌玻璃大廳圓頂天花,特別邀請木內真太郎的孫子木內保英及曾孫木內英樹兩人,由日本來臺進行整修的工程,並於當年七月間全面完成修復及補強的工作。據說,經過這次精心修復整建後,如果沒有重大的天災或人禍,並持續例行性保養維護,則這一大片的彩色鑲嵌玻璃天花板,至少可以再維持一百年的期限,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有機會的話,不妨蒞臨大廳現場,親自仰頭感受一下,這片臺灣罕見的大型彩色鑲嵌玻璃大廳圓頂天花作品!

圓頂之美

臺博百年風華-攝影比賽金牌作品

由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的慶祝國立臺灣博物館100週年活動「臺博百年風華」攝影比賽結果出爐了!「內觀臺博館」從2600多張作品中脫穎而出,攝影者為胡子友先生,唯一獲所有評審委員一致肯定的。

評審委員對其作品之評語為「這件作品以超廣角表達臺博館大廳圓頂之美,由於立地位置適中,頗能傳達室內莊嚴之美意。構圖方正、光線均勻、設色完美,且28根立柱均能完美呈現,實屬難得。」。

台灣最悠久的博物館

台博館成立於1908年,是臺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當時日本政府為紀念臺灣南北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於1908年10月24日設置「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開館時就有典藏品一萬多件。1915年博物館的新館舍在臺北新公園內落成啟用,成為日本殖民政府在臺興築之公共建築中的代表性傑作之一。

台灣最悠久的博物館修復完成的單片原件局部正在修復中的單片原件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