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臺灣自然史的寫真館─臺灣省立博物館

文:楊孟蒨(臺灣省立博物館推廣組組長)

源起

  臺灣省立博物館建於一九一五年,設立博物館主要目的為紀念卸任的日據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然而,建立之初,博物館也成為日籍動物學家、人類學者、植物學者及地質學家研究臺灣的一個研究基地。由一九三九年在臺北開的一個紀念博物館成立三十週年紀念座談會的紀錄了解:與會人士(包括博物館研究人員及臺北帝大立的目的是把臺灣的產物介紹給大眾。由當時在博物館所辦的活動及參觀人數來看,當時的臺灣博物館實在是當時臺灣最重要的社會教育機關。姑且不論日本殖民政策的究人員是兢兢業業的在從事臺灣的自然史研究。這點可由許多臺灣特有種的生物都以當時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如菊池米太郎、素木得一來命名可見一斑。也因此使臺灣省立博物館文名稱TAIWAN MUSEUM,成為臺灣地區第一個有國際知名度的自然史博物館。在博物館的制度上,也一直力行學術分組,成為一研究導向的博物館,此項傳統一直沿襲至今。

  博物館的另一特色是博物館的建築,它是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重要歷史性建築物,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在一九五○年代以前,博物館是臺北市的重要地標。許多人到臺北,一定會到二二八和平公園內的博物館參觀,並會在大門口照相留念。

更替

  自一九四五年起,中華民國政府治理臺灣地區,博物館也改為臺灣省立博物館。從一九四五年至今,博物館經歷了陳兼善先生(1945-1954)李熙謀先生(1954-1958)、劉衍先生(1958-1979)、王天燧先生(1979-1982)、楊士俊先生(1980-1989)、呂木琳先生(1989-1993)、陸正瑤先生(1993-1994)、王漢源先生(1994-1995)及施明發先生(1995至今)九位館長。在前三十五年的歲月,省立博館可以說是慘淡經營。在一九四五年魚類學家陳兼善教授率一群研究人員配合當時在博物館內的臺籍及日籍職員一起整理過數年的努力,在民國四十二年(1953)標本數量始清查清楚。而博物館的建築物也於一九六一~一九六二進行休館整修。博物館雖然漸恢復原狀,然因故宮博物院遷移臺灣後,國民政式藝術品。自然史博物館變成一被忽視的單位。甚且,省立博物館成為一書畫展覽的場所。雖然,博物館內的研究人員力圖振作,但是在上級的眼光裡臺灣的雲豹永遠不及大陸的石頭重要的窘態下,博物館也失去以往的光彩。惟一值得一提是在這段時間出版的<臺灣博物館年刊>及英文<臺灣博物館半年刊>成為世界各國博物館界所認同的學術刊物。這兩本刊物也一直出版至今。

  在一九八二年楊士俊先生到任後,博物館由書畫展覽逐漸導向原先的自然史展覽,並開始辦理全省性的巡迴展。繼任的呂木琳先生,因為教育學博士並了解博物館的功能,逐步將博物館變成一自然史的社教場所,並規劃在全國各縣市廣設自然史教育分館。在此計畫,博物館將可以重新成為臺灣省民觀察欣賞臺灣自然生態的場所。

蛻變

  自一九九二年起,省立博物館進入另一時代。首先,因博物館的人事糾紛使得外界對省立博物館的典藏品及重要性有另一方面的認識。人事上的危機也為博物館製造一個轉機。因媒體的報導,國人對省立博物館有一新的認識。但是,省立博物館也因建築物的維修閉館達三年。在這段時間,省立博物館處於一養精蓄銳、默默耕耘的階段。雖然,失去最大的展示空間,博物館的工作同仁仍然尋找其他的展覽活動空間;包括全省巡迴展、國外展覽等。

成長

  終於,博物館整修工程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完工,而其他的糾紛也隨時間而煙消雲散。

  目前,博物館的同仁正全力籌劃開館以後的展覽及教育活動。博物館也於今年初重新開館與久違的朋友見面。因時代的改變,宋省長所提的「新臺灣人」也得到社會的廣大回響。越來越多的民眾了解要疼惜我們的臺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成立也使省博物館有「德不孤,必有鄰」的感動。雖然,我們現在看不到雲豹,臺灣還有很多寶貴的動植物需要我們去保護他們。臺灣的環境雖然髒亂,只要我們努力仍大有可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重新開館後的第一個展覽便是提醒大家關心臺灣生態的「臺灣博物蒐奇展」。

  臺灣省立博物館也會再度成為全體省民的博物館。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