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博士信箱歡迎有疑難雜症者電郵至ref@ntl.gov.tw,
或參考諮詢專線(04)2223-3879
國立台中圖書館自當不負所託,上山下海為您找尋解答。
| 問: |
本年圖書館週填字遊戲中「泉石膏肓」及「潑寒胡戲」是何意? |
| 答: |
泉石膏肓:愛好山水成癖,如人病入膏肓。〈舊唐書‧隱逸傳‧田遊巖〉「高宗幸嵩山,……遊巖山衣田冠出拜,帝令左右扶止之,謂曰:『先生養道山中,比得佳否?』遊巖曰:『臣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王摩詰〉「山谷老人云:『余頃年登山臨水,未嘗不讀王摩詰詩,因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
潑寒胡戲:唐朝時由西域傳入的一種樂舞。又名乞寒潑胡。簡稱為潑胡、潑寒、乞寒。唐代西域近蔥嶺的康居(今蘇聯中亞細亞錫爾河北),每年11月都要結隊跳舞,用大鼓、小鼓、琵琶、箜篌等配樂,以水互相潑灑為樂。〈舊唐書‧中宗紀〉「己丑,御洛城南門樓觀潑寒胡戲。」〈唐音癸籤‧樂通三〉「潑寒胡戲,自則天末年始,中宗嘗因蕃夷入朝,作此戲御樓觀之,所歌曲即蘇摩遮也。」
【資料來源】:大辭典(中冊)/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輯。臺北市:三民書局,民國74年。頁2604。頁2782。 |
| 問: |
鄒族最有名的祭典歌舞就是北鄒的瑪雅斯比——戰祭,其內容如何? |
| 答: |
瑪雅斯比祭典(又稱為「戰祭」)其實是串連了好幾個不同的祭儀而形成的大祭儀,至少包括會所修建祭、迎神與送神祭、凱旋祭、嬰兒初登會所祭、成年禮、道路祭、家祭、社祭等,儀式極為繁複冗長。鄒族人如今已將瑪雅斯比的儀式大為簡化。祭典當天上午舉行正典,由部落頭目率領軍事統帥及長老、勇士進行。儀式莊嚴肅穆,配合祭神的慢板歌舞,表現出鄒族對天神虔敬的態度。午後則是通宵輪舞,往往連續2天到3天才結束,青年男女沉浸在和樂的氣氛中。
【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http://wordpedia.ntl.gov.tw/indigene/culture/culture_index.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