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有無私的情懷,
他們以具體行動為閱讀的良田灌溉,
即使只有一點點付出,也能涓滴成河,
他們為另一群人點亮一盞燈,
更指引了無數人的下一步……

翻開報紙、打開電視亦或是點選網路新聞,只要稍加留意,會發現,臺灣愈來愈多企業和旗下所成立的基金會開始著重閱讀教育的提升,以充實閱讀資源作為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與回饋家鄉的目標,而這股力量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擴張,不論在城市或是偏鄉,都能看到它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力。
他們,有的興建圖書館自行營運、有的興建館舍捐贈政府部門或學校,當然也有些企業以提供數額不等的方式贊助購書經費,也有人是一批批圖書往圖書館或偏鄉地區輸送。無論何種方式,他們都不求任何回報,只怕做得還不夠多,這樣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
以位於南投竹山的欣榮圖書館來說,福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高瑞錚,為感念雙親於物質條件匱乏的情況下,仍堅持以教育為重栽培子女,特以父母親之名於南投竹山興建欣榮紀念圖書館,提供公眾免費使用館內的閱讀資源。他引用詩人泰戈爾曾說過的一句話:「無論黃昏樹影有多長,它總是和樹根連在一起。」是飲水思源的回饋,也是對故鄉牽繫的情感;對竹山人來說,則是開啟了豐沛的知識源頭,意義深遠。
同樣也是子女為緬懷尊長所成立的李科永文教基金會,更是為完成父親李科永重視教育的理念,大刀闊斧,先是於民國86年在苗栗縣竹南鎮運動公園內,興建第一座李科永紀念圖書館,隔年於宜蘭縣羅東鎮設置了第二座紀念圖書館,民國99年又在臺北福林公園內著手興建智慧型圖書館,最新的一座圖書館也即將在高雄落腳,10多年內興建4座圖書館,堪稱是民間企業捐建圖書館給政府機關管理最佳代表。
做公益不落人後,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州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該苦孩子!」由玉山銀行與玉山志工基金會共同執行的「玉山黃金種子計畫」,發願要在全國偏遠地區小學打造100所希望圖書館,讓更多偏鄉學童有機會擁抱書本。他說:「孩子就像一顆種子,有了閱讀的肥沃土壤,就能長成一棵茂盛大樹。」
也就是這群以行動力付出的人,讓臺灣的閱讀教育有了嶄新的希望。
像是最近備受矚目,由高雄市文化基金會發起的「募新書百萬‧傳愛智代代」高雄市新圖書總館百萬藏書計畫,初期以建置50萬冊館藏圖書為目標,號召大家以實際捐助的行動,讓全民共有、共享豐富的閱讀資源。消息一公布,長興化工總裁高英立、隆興鋼鐵董事長王禮、京城建設……等,不論是個人或企業都紛紛響應這項計畫,讓臺灣成為一個高度共振的愛心島嶼。
而這股民間的慈善力量,從硬體的圖書館捐建、捐款到軟體的書籍捐贈乃至以實際行動帶頭推閱讀,例子多到不勝枚舉,源源不絕地匯聚成一股豐沛綿長的群體活力,讓公益善行成臺灣另一種不可忽視的隱形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