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重拾文學作品 培養閱讀習慣

文:薛秀芳

  因為工作緣故,常須整理每月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名單,發覺大眾閱讀口味逐漸淺顯通俗,越來越強調生活化、圖像化,加上網路興起,造就一群網路作家躍上檯面,網路上的風花雪月紛紛付梓成書,從虛擬的世界化為真實,在圖書市場搶灘成功,而且在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前提下,拜網路轉寄的高傳播性所賜,任何人在網路發表文章或感言,只要引起轉寄熱潮與話題性,他或她就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新銳作家。

人人可以當作家的年代

  以四月份高居某家連鎖書店文學類銷售排行榜前十大的《羊肉爐不是故意的》這本書為例,原本是一位學生將自己的宿舍生活意外與就醫情形,以幽默、自嘲的口吻在網路上發表,因為內容好笑而被廣為轉寄流傳,原本是個閒話家常的話題,卻也吸引出版社主動上門提案出書。這樣看起來似乎人人都可以當作家,可是還是有人筆耕多年,仍無法一嚐出書之宿願。另外,能進入國內的文學類書籍銷售排行榜大都是幾個熟面孔作家,但其作品內容大都偏向心理勵志,嚴格來說不能歸類為文學類,而且書中內容大同小異,卻都能大賣,這些情形或多或少都反應出現在大眾閱讀的口味正逐漸淺層化。文學作品都到哪去了呢?

  文學,是最貼近人民生活的領域,往往能夠透過它去追尋每個時代的軌跡以及當代社會人文的生活點滴和風貌,所以一部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能跨越歷史的洪流與時代的考驗,依舊可以輕易的觸動人心、啟發思想。因此,二手書店中最搶手的是絕版書,而絕版書中以早期台灣文學作者所出版的文學書籍與雜誌最為珍貴,因為得之不易而且數量極少,能不能搶到手還得看是否有書緣呢!

民眾未養成閱讀習慣

  數個月前特地造訪了去年才剛開館的台灣國家文學館,回台北之後一直想找「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作品來仔細拜讀,到坊間一般連鎖書店詢問,店員還笑笑的回問你:「賴和是誰啊?」,但諷刺的是,我在Page One這間外國人開的英文書專賣店的中文書區,卻找到一整面牆的台灣文學作品。書店只賣賣的出去的書,上架的書反應大眾閱讀喜好,可見台灣人已經不太親近純文學,反而外國人重視文學閱讀的觀念與習慣,讓台灣文學書籍在他們自己的店裡還占有一席之位。

  根據去年《天下雜誌》所發表的「全民閱讀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民眾卻愈來愈不愛看書了。讀書的時間,每天不過是一小時,讀的書以休閒、生活種類為最多,文學類書籍淪落到第四位;七成以上的民眾,很少踏進圖書館;電腦與電視是休閒的第一選擇;父母想陪孩子看閒書,每天卻湊不出半小時。閱讀在台灣真的出問題了!而文學閱讀在台灣出的問題就更大了!

  難道這真的應證那句:「文學已死」嗎?

文學已死?

  台灣文壇進入九○年代之後,就傳出「文學已死」的聲音,許多專家學者感到相當憂慮與關切,想找到問題的癥結在何處;可是,對照如今萎靡不振的文學頹勢,台灣的文學發展其實有過蓬勃熱絡的顛峰時期。就台灣新文學而言,從一九二○年代崛起,有「台灣新文學之父」之稱的賴和,一位仁心仁術的醫師,但卻能一手救人,一手撰文,其悲天憫人的胸懷化為小說、漢詩的文學創作,對於當時正萌芽的台灣新文學無疑是一大鼓舞,受他影響的後進有楊逵、王詩琅、呂赫若;吳濁流、葉石濤…等人,都有卓越的表現,如此一脈相傳,都為台灣文學頂住一片天。這些前輩們的文采內涵不僅為台灣文學立下堅固基石,更跨海揚名至日本。

  光復之後國民政府遷台,許多日文的書籍、報章雜誌停刊,於是五○年代開始,白先勇、陳若曦、弦、洛夫等人分別創辦「現代文學」、「創世紀」等文學雜誌,為台灣文學繼續深耕播種。七○年代政治開始鬆動,出現了「鄉土文學論戰」,開始出現所謂的「鄉土文學作家」,以黃春明、王禎和為代表人物,其所創作焦點已從遙遠的大中國轉回眼前這片土地,對於台灣文學生態影響甚鉅,文化界開始尋求斯土斯民的情感認同,這股浪潮也反映在電影題材的革新,以侯孝賢的「新浪潮電影」繼之而起,不僅成為台灣當代電影的經典之外,也讓國際社會看到當時台灣的社會風貌文化。爾後,這股浪潮還影響了當時政治運動,足見當時文風鼎盛的局面,影響層面甚廣甚鉅。另一方面,八○年代以前,文學傳播管道主要集中於文學雜誌與報紙副刊,當時報紙約只有三大張,但文學副刊卻佔了一整版,顯示當時文學閱讀的渴望之大且急需被滿足,連帶地推動文學創作源源不絕。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