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虛實並進 「週三讀書會」 點燃閱讀之火

文:陳怡如 照片提供:莊震烽
每週三晚上,一群愛書人齊聚臺中中央書局,用90 分鐘的時間,深入剖析一本經典文本。從實體開始,搭配線上傳播,把活動擴散至全球,成為大疫之年遍地開花的讀書活動,也創下不少舊書在書店重返暢銷作品的成績。漸漸的,這個以中央書局為起點的對話交流,成了書迷最期待的「週三讀書會」。

 

「週三讀書會」宛若文藝復興,帶動閱讀學習的風潮。

  在120年前,奧地利維也納(Vienna)的醫生和知識分子,每週三都會聚集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寓所中討論精神相關問題,許多影響深遠的理論和治療技術都在此成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星期三心理學會」。


  120年後,資深媒體文化人、上善人文基金會董事長詹宏志為致敬那段彼此交鋒、迸發火花的精彩時刻,在重生後的臺中中央書局發起現代版的「週三讀書會」。每週三晚上,由他和諸多知名文化人輪番上陣,一週講一本書,開放民眾報名參加。從2021年3月開始,已舉辦2季,共42場;今年4月,第3季活動再起,一路到11月不停歇。


  詹宏志笑言,起初讀書會只是個「古老的」實體活動,沒想到去年3月發布消息後,現場80個位子在一天內瞬間秒殺。為了讓更多讀者參與,於是開放線上直播,光是第1季的12講,就吸引超過9 千人次報名,還來自6個國家,讀書會彷彿有生命般的蓬勃開展,「一開始的念頭很簡單,但後來發展得很盛大,有點意外。」

 

黃金講師陣容涵蓋各式範疇

詹宏志邀請各界專業人士擔任讀書會講師,講述內容包羅萬象。

  「週三讀書會」的源起和中央書局很有關係。創立於1927 年的中央書局,曾是臺灣最大的漢文書店,啟蒙人文思潮,卻在1998年不敵大環境變化而熄燈。2015 年,原址建物招租,由信誼基金會和上善人文基金會共同承租,隔年上善基金會創會董事長何壽川以私人捐資上善取得中央書局所有權,開始了長達3 年的整建之路,終於在2019 年11月試營運,2020 年10 月正式開幕。


  「中央書局是我年輕時的啟蒙之地,我對書店有很深的感情。」詹宏志就讀臺中一中時,每天放學都在書店度過,就連週末也不例外,「它的豐富藏書激發了我對世界的嚮往。中央書局對我那時代的人而言,是個聖地,但年輕人卻不知道這書店的存在。」他思索,如何創造人們進書店的理由,於是想到了讀書會,「只要有人把書講得動人,第一很值得聽,第二你會因此產生讀書的動機。」

 

中央書局對詹宏志來說有深厚的感情,因而選擇將讀書會舉辦於此。

  翻開讀書會的講師陣容,每位都是重量級嘉賓。一開始由詹宏志打頭陣,先講了12場,第2 季請來富察、馬世芳、顏擇雅、李明璁、詹偉雄;第3 季則有王浩威、曾成德、焦元溥、楊澤接棒,再加上詹宏志自己,每人各講6 場,每季都維持30 場的節奏,書單則由講者自行決定,但會顧及不同元素,如第3 季就涵蓋了間諜小說、心理學、建築、詩歌與古典樂等多元主題。


  「臺灣出色的人好多,這名單用也用不完!」詹宏志透露,不少人平日不輕易演講,也都願意共襄盛舉。藉由這些知名的文化人,為讀書會的初登場打好基礎,即便以後邀約的名人讀者不一定熟識,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也會因為是「週三讀書會」而來,「因為讀者知道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也會因此認識一個新的人和他推薦的書。」

 

不同觀點引來精彩意見交鋒

讀書會的書單由講者決定,各種類別都可能納入,主題相當豐富。  從臺中出發的讀書會,卻激起了遍地開花的意見交鋒,是詹宏志始料未及的。就拿他自己主講、第一本在讀書會亮相的《魯賓遜漂流記》來說,「雖然這是一本書,但後來變成一種類型,也就是所謂的『魯賓遜式故事』,前提是你被文明拋棄。」


  像是麥特˙戴蒙(Matt Damon)主演的電影《絕地救援》,主角一人被遺落在火星,必須想盡辦法活下去。而在人生某些時候,也會出現「魯賓遜時刻」,比如出國留學,身處和家鄉完全不同的地方,所有東西都要從頭來過。


藉由網路的擴散將讀書會推展到各地,即使冷僻的題目也能找到有興趣的讀者。  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詹宏志卻用不同觀點切入,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有人解釋,有人延伸,有人回饋自己另外的人生經驗,成了讀書會最精彩的一場交流,「各種意見交鋒,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事。」

  就連詹宏志自己也收穫頗豐,因此他每一場都準時報到。如李明璁講《愛麗絲夢遊仙境》時,用社會學的「界域」來描述,有段時間愛麗絲總拿捏不好身體的大小,不是太小拿不到桌上的鑰匙,就是太大走不進花園的小洞,「代表她的人生來到一個階段,往前進不了、也退不回去,卡在一個狀態裡。」這新鮮的詮釋,幾天後詹宏志便現學現賣,引用在別的情境中。

 

創造美好經驗激起閱讀熱情

詹宏志認為,讀書會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閱讀動力。

  詹宏志認為,這就是「讀書會」和「個人閱讀」的不同。「歷史上厲害的書,常常不只有書很厲害而已,而是因為讀的人也很厲害,最後形成一個重大的累積,比如《紅樓夢》背後巨大的紅學。所以書的厲害也跟被讀的程度有關,讀書會就是累積一本書外緣知識最有效的途徑。」

 

  「對個人來說,這是你和世界面對面交鋒的過程,你自己讀書只有一種見解,讀書會卻能聽到各種見解,講的人跟聽的人同等有收穫。」就像詹宏志自己因為讀書會,每本書都重看了一次,更經由別人的詮釋,看到更多以前沒發現的觀點。


  另一方面,這個讀書會更大的目的是在激起閱讀的熱情。詹宏志認為,一個人之所以一直讀書,是因為他讀得開心,「就像打遊戲,想把他從螢幕前拉下來都很難。他如果有過美好經驗,就會自動去找下一本書。」或許他以前不知道讀書這麼好玩;或許自己讀的時候沒有感受到書的魅力,而讀書會像是一把鑰匙,為大家開啟新的閱讀動力。


打破時空限制主題更多元

《愛麗絲夢遊仙境》在講師以另一種觀點述說下,為聽眾帶來嶄新詮釋。<

  這樣的擴散,網路也幫了不少忙。詹宏志觀察,在疫情之前,線上演講並不是這麼受歡迎,但疫情催化了線上行為,以前活動都是實體先秒殺,但當第3 季開始報名時,線上反應卻比線下還要熱烈,每場都有5、600 人報名。「過去在線上推廣讀書,是不得已的選項,但在將來卻是常態。」


  詹宏志認為,線上的好處是,「時間跟空間的約束變小了。」不僅沒有移動壓力,又能配合自己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題目的多元性。以前辦實體活動,需要考量題目普及度,否則可能難以吸引大眾報名,「但在線上,不管再冷僻的題目,都能找到有興趣的人,未來可以講的題目更多。」透過飛越雲端的方式,這些埋藏在文化裡的智慧,更能走入現代人的日常之中。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