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會與藝術家出版社繼去年出版《台灣當代美術大系》之後,今年推出《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連同之前的《台灣美術全集》,三套書串連起百年來台灣藝術生態的演進,如同一部台灣美術發展史。
以六○年代為分水嶺
科技發展可以一日千里,但文化卻得一步一腳印、積沙成塔的點滴傳承,在今日文化自信尚且不足的台灣,歷史的書寫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文化工程,近年來,在台灣政府、學界與民間的努力下,台灣美術的研究與史料整理可算是台灣藝文領域中少數有不錯成果表現的類別。
台灣當代美術與現代美術之分,約以六○年代為分水嶺,《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討論的是一九五五年後出生的台灣美術家,《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是一九五五年以前出生,崛起於戰後六○年代到八○年代的藝術家為主要對象。
這套書以「現代」內涵為論述依據,創作媒材作為分類,包含水墨、版畫、陶藝、雕塑、膠彩、西方媒材、攝影等七種媒材,每一種媒材根據其形式風格概括歸納,依年代、畫種、風格、畫家等因素整合分述為二十四冊,每冊討論八至十二位藝術家,每位藝術家以十五件作品為限。藝術家出版社總編輯何政廣說:「因為台灣現代美術家數量太多,無法比照《台灣美術全集》為單一藝術家作傳的方式,所以這套書可以視為以台灣現代藝術家為對象的專輯總合。」
每冊分三個章節
《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的編輯方式採一致性,每冊內容皆分為三個主要章節,先以序論作為開端,敘述促成該形式藝術的歷史背景與發展;接著進入藝術家個別討論,全套總計介紹了二百四十四位創作者,論述作品包含早期與近期的創作,具體呈現藝術家創作風格;最後為結論,是作者於採訪和撰稿過程中的感想與建言,或是瞻望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規格上,則採菊八開、精裝、每冊一百六十頁,包含了文稿約四萬言,作品圖版一百至一百三十張,中、英文摘要附於正文前,藝術家與作品圖版索引以及作者簡介附於正文後。
藝術家出版社蒐集藝術家的文獻、畫冊資料,以及作者對藝術家近身採訪,以實證的精神蒐求第一手資料撰述之外,本書的最大編輯特色在於採先文後圖的方式,該系列《抒情表現繪畫》作者黃舒屏表示,現代美術大系是以作品為主,為了讓讀者能通盤瞭解,文字先行,讓讀者對於時代背景、藝術家的風格有所瞭解之後,最後再對照作品圖片,目的是讓藝術作品完整清晰地呈現。總編輯何政廣也說:「之前的當代大系是以專題論述為主,所以採取圖文並行的編輯方式,但現代大系則專注於作品內涵,這是為了不干擾讀者以及尊重作品與作者。」
相較於台灣前輩畫家與目前新一批當代藝術家,處於中間的這群現代美術家似乎較為辛苦,因戰後物資缺乏使得創作過程較為艱辛,該系列《鄉土情懷雕塑》作者也是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保堯就提到前輩畫家楊三郎曾自述,在戰後三年他仍買不到油畫顏料的苦狀。
各時代畫家的差異
該系列中《抒情印象繪畫》作者陳長華本身也是一位資深藝術記者表示:「之前也是因為和藝術家出版合作,採訪了第一代畫家,相較這次採訪的第二代畫家,心中真是百感交集,第二代這群畫家們真的太寂寞了。」其實,戰後的台灣,時代背景、民族情緒也較為複雜,中堅輩畫家們承受了民族化、戒嚴時代的政治壓力、西方與東方的反省思考,加上鄉土文學運動的影響,處處展現多元的創作性格,在台灣藝壇風靡一時。不過隨著新時代的來臨,新一代畫家逐漸受到重視,而前輩畫家們也早已立下不朽之名,相關研究著作論述甚多,反而中堅輩畫家們就顯得落寞許多。
《台灣現代美術大系》中的藝術家,目前大多尚健在,其中有些是當今藝壇中引領風騷的重量級代表人物,這套書的出版是國內首次對中堅輩藝術家進行全面性的資料整理與研究論述,希望透過出版的方式,讓大眾得以瞭解戰後台灣美術發展的軌跡,也是對這群藝術家的一種致敬,以彰顯他們繼往開來的特殊歷史意義。
《台灣現代美術大系》24冊
●《鄉土采風水墨》陳瓊花著 ●《寫景造境水墨》潘示番著
●《文人寫意水墨》吳繼濤著 ●《意象構成水墨》曾肅良著
●《抽象抒情水墨》蕭瓊瑞著 ●《鄉土意識版畫》陳樹升著
●《現代造形版畫》龔智明著 ●《複合形態版畫》林雪卿著
●《傳承經典陶藝》羅森豪著 ●《現代造形陶藝》謝慧青著
●《鄉土情懷雕塑》林保堯著 ●《抽象構成雕塑》江衍疇著
●《意象變造雕塑》李欽賢著 ●《抒情新象膠彩》廖瑾瑗著
●《抒情印象繪畫》陳長華著 ●《抒情抽象繪畫》黃麗絹著
●《抽象構成繪畫》劉永仁著 ●《複合媒體藝術》賴瑛瑛著
●《超現實風繪畫》曾長生著 ●《鄉土寫實繪畫》鄭惠美著
●《超寫實風繪畫》李美玲著 ●《抒情表現繪畫》黃舒屏著
●《現代意識攝影》王雅倫與李文吉合著
●《報導紀實攝影》林志明與蕭永盛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