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高科技‧高思維》《衝突,不是大問題》《The Good Life:農莊生活手記》等介紹

文:陳鴻霞(國立臺中圖書館館員)

書 名:高科技‧高思維
著 者: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等
譯 者:尹萍
出版者:時報文化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本書是《大趨勢》著者約翰‧奈思比承其擅長的「內容分析法」,系統地蒐集資訊,並透過密集訪談多位西方知名的學者、專家詳盡探索現今西方高科技的社會裡,科技與人類生活的互動關係,其中的趨勢軌跡,並提供讀者們重新於「人」的角度上省思人與科技的關係。

  人類源於追求生存與生活舒適的動念,造就了今日科技的日新月異,卻也埋種下仰賴它彌深之癮子。社會已處處呈顯出是「科技上癮區」,它有六大症狀:1.從宗教到營養,寧取簡易方案,速戰速決。2.恐懼科技、崇拜科技。3.不太能分辨真實與虛幻。4.視暴力為正常現象。5.把科技當玩具玩。6.生活疏離冷淡。「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這習焉不察的癮症,著者開門見山點醒,真落得教人生出:『問世間「人已為何物」』?之警愓。

  「科技是這個時代的貨幣」,著者進一步引領我們進入、面對西方科技流通的真實情境裡。全文分兩條主軸切入:一方面選擇經由構成人類生活基礎,具龐大商機的「時間與遊戲」消費科技,了解它的影響力。無疑的,消費科技使生活更簡化、時間也延伸了,但是買愈多的時間消費產品,人內心愈反有一股深沉的渴望,想逃離被摺疊、碾碎、壓縮的時間。誰知生活中科技如影隨形,又回到求助於科技的原點。君不見,個人周末渡假或參加套裝行程(或探險式)旅遊、汽車、行動電話、隨身聽、CD……等不也隨侍在側。回頭看看兒童、青少年的休閒娛樂方式,遊戲消費產品亦遑不多讓。現在年輕的世代,幾乎是活在電動玩具、看電視垃圾節目和電腦網路的現代科技和物質迷宮中。而暴力文化每日經由媒體科技的傳播,更令著者痛陳美國本土另一場戰爭正在進行,「軍事與任天堂結合」,士兵是兒童,戰場是學校,見證校園槍擊案的慘況,實是教育界的一大隱憂。認識消費科技無遠弗屆的影響魅力,奈思比又引領我們進入另一主軸,了解剛萌芽的基因科技。「下個世紀,基因科技將壓倒包括資訊科技在內的所有其他科技」,這遺傳學上的突破發展,固然使人類得以掌握去氧核醣核酸(DNA)的形貌與次序、改變未來的人類,但伴隨它而來的是對傳統宗教信仰的挑戰及在倫理、醫學、經濟、社會、法律等實質層面所產生的問題、後果,令人無法不及時正視。著者試圖透過科學家與宗教領袖、神學家的支持對話及新興起的標本藝術運動中充滿熱情的藝術作品所激起的內省,回到「人」的本身,了解自己,了解人性本質。

  實際上,全書貫串兩個思考主題:科技是什麼?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有幸展讀各邀談之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藝術家、軍事家、生物倫理學者……等豐富、精采的理念、對話,共同參與思考的喜悅是閱讀本書的一大享受,而「高科技、高思維」—著者力陳的中心主旨:『它是一種態度、是人類的透鏡、是人類學習在科技主宰的時代裡,如何享受科技的成果,過「人」的生活,增進人生價值::「高思維的行為不應只是平衡生活中的高科技,它是人性之眼,我們必須透過它來了解高科技。」』著者為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及E世代新人類指引出一正確的思考原則、方向。推荐本書給您,望您共同來省思。


書 名:衝突,不是大問題
著 者:Sam Leorard
譯 者:張碧惠
出版者:探索文化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又見法官累死。前不久,報上小方塊如此標題者:「累死法官」。一個在咱們中國社會中享有崇高地位,領有終身俸祿,令人羨慕的法官,竟被「司法殺死」!姑不論報紙輿論大聲疾呼或相關警察、檢察官、訴訟當事人奔走主張司法制度要改革,因為大家都覺得累,這解鈴還須繫鈴人,興訟制度的背後最累人的肇因竟是人類好訟成性。試問人類為何好訟成性?說穿了,常見的就是爭較生活中一些芝麻、綠豆、蒜皮事罷了。您可別說是小事哦,對我或許是面子、利益之大事。您一眼、一言,我看了、聽了不爽,衝突可就隨時上演,小則僅只口上傷德,大則全行鐵公雞武打起來,弄得兩敗俱傷咧。

  相逢自是有緣,更別提當今網路科技的連結,地球早已成一國際村了。讓我們飛越到太平洋彼端的美國,美國向以保障人權、司法制度完善著稱,但是延宕的時間、昂貴的金錢畢竟太勞民傷財,所以九○年代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調解竟也成為一新興行業。本書著者山姆‧李奧納德即是箇中翹楚。任教於丹佛大學研究所之爭端解決課程也是調解仲裁訓練研究所的執行主任、一家紛爭解決中心的創始人兼總裁。曾處理超過一千二百件家庭、政府、宗教、私人之各種紛爭。由這麼一位學驗俱豐的紛爭解決專家親自執筆,現身說法,以理論與實務引導您有效解決衝突,成為調解高手,所以,安啦!「衝突,不是大問題」。

  當衝突引起,面對它,人本能的當選擇逃避;但是著者卻賦予衝突的本質一健康、開闊、建設性的定義,讓我們豁朗、勇敢的面對它—原來,在生活、工作、家庭或我們內心世界,衝突常一再發生於周遭的人際關係中無可避免;它並非競賽,沒有輸贏,每個人可以從中創造出新的視野;應珍惜衝突對造間命運的聯結;學習、成長與合作是解決衝突的目標。引導讀者理解衝突的積極、正面意義後,書中逐次教導我們如何處理衝突:提供診斷衝突的工具,提出一個廣泛、含新觀點的典範,告知讀者運用調解做為解決紛爭的有效方式,並與您分享調解的技巧。著者認為調解是件艱難的工作,但卻是創造美好世界所必須,它同時使用到「頭腦」與「心靈」…調解技巧有如藝術創作。對有心朝調解行業發展的人,著者更不吝提供建立調解工作的秘訣,為您規劃出一個按部就班的調解制度,並附有調解協議範例供您參考。很豐富、實際的一本書。

  身為圖書館員,「讀者是顧客,顧客至上」,然而人非聖賢,面對四面八方,需求各異的讀者,容或有溝通不良,衝突難免的情形,在歷經過激憤、興起不如歸去之難堪、感嘆後,冷靜自省檢討、尋求溝通、化解衝突相關書籍、知識的潤緩後,本書引薦給您,善用本書,不論您個人或企業界,談判雙方將可締造雙贏,更重要的是您將有一顆更寬廣、柔軟的心看待「衝突」,本書不只法界適合、歡迎,期待「不再累死法官」,更適合每一個人,為創造祥和的社會,大家同心協力。


書 名:The Good Life:農莊生活手記
著 者:elen Nearing、Scott Nearing
譯 者:高志仁、梁永安
出版者:立緒文化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

  寒流籠罩的冬夜裡,啜飲著熱氣冒鼻的玫瑰花茶,空氣中任由音樂輕輕柔柔地流洩著,喜愛的茶飲、音樂伴著我走入《農莊生活手記》一書的世界中,忘了窗外的漆黑冷冽。倏忽三日,陽光乍晴、大地送暖,我也彷彿歷經一番農莊生活的洗禮,重新拾回生命的清新、自在原貌。懷著對著者夫婦虔誠的敬意,向您介紹這本適合本世紀的田園生活美學作品。

  本書著者史考特原係二十世紀初美國一個都市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二○年代美國社會主義方興,目睹社會主義種種缺失,史考特從人道主義出發主張和平、正義、自然、素食等大同理想,卻不見容於主流社會。一九二八年與海倫相遇,她是一位獨立、聰慧、富奉獻精神的傳奇女子,出身富裕家庭,卻窩居紐約貧民窟,在工廠當女工,二人結褵。一九三二年這對心靈伴侶遠離紐約紅塵煩囂,在佛蒙特州山區一森林農莊過著如清教徒般的耕食生活。一九五○年後,由於佛州農場遊客增多之困擾乃遷移緬因州的海邊,前後共歷經了六十餘年簡單、清明、寧靜、健康、幸福、自給自足的尊嚴生活。本書即是海倫與史考特‧聶爾寧夫婦對現代文明反省之餘,從人道思想出發的一項生活實驗紀錄。分成上、下兩篇:上篇:Living the Good Life(中文譯:真善美的生活),下篇:Continuing the Good Life。

  真善美的生活,是人終其一生追尋的目標,著者夫婦所謂的真善美生活又是什麼呢?乃是主張回歸自然與萬物共生,崇尚簡樸與節約:認為生命的本質在生活,生活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構成。追尋一種簡單、均衡、有滿足感的生活其基本目標在於自給自足,擺脫市場經濟束縛,生活之主權操之人類自身。根據「四四四原則」來分配時間:四小時投入勞動生產、四小時從事寫作與學術研究、四小時參與公益活動。具體實踐在經濟上儘量獨立於商品與勞力市場之外;在保健上,自植有機食物,並且與土地保持親密的接觸;在社會倫理上,不受制於粗暴的剝削形式、不掠奪地球、不奴役人類與動物,以對生命的尊重取代階層與權威,以實用經濟取代強取豪奪,以簡單素樸取代繁複與混亂。

  除了有深刻的生活哲理外,「本書所載,是二十世紀的一次先鋒探險」,著者如此自陳,也將他們夫婦親身踐履的生活方式從技術、經濟、社會學、心理學的層面詳盡報告其中的作為、方法並檢討成敗,讀來備覺有趣、甚至合時宜而實用的,如詳列生活計畫、自己動手蓋石頭農宅、教人吃出健康、建立裕如的生計之道、四季農事、園藝技巧說明、理想社區生活主張、保育與改善自然環境的提倡、注重身體健康鍛鍊之呼籲……等。本書不是獨善其身、逃避社會責任之書,著者努力透過寫作、演講與參加研討會向社會大眾傳達經營自給自足、真善美生活的主張,並以農莊為宣傳站,熱誠接待青年,希望能影響他們去選擇有別於時下青年所過的生活方式,讓世界變得更強健、自足、祥和、美好。一部洋溢健康、自然、充滿愛,讓身為「人」的我醒悟、自覺汗顏,對著者夫婦肅然起敬的書,千禧年推荐與您共同來細細品味。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