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政府新頻道─在最喜歡居住的城市 為歷史的蒼茫打光

文:陳可涵

  21世紀開端,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人類居住空間發生一致化的現象,全球各個主要城市面臨的最直接衝擊就是「如何在快速變動的局勢中發展出獨一無二的都市容顏」,決策者在都市空間之建設發展議題上,除仰賴本身的文化底蘊,還需要放眼全球其他城市,相互借鏡對照,激發美感創新,在城市與城市間找到最清晰的座標,而不至於變成地球儀上「看不見的城市」。

文化館舍與古蹟的文化意義

《為歷史的蒼茫打光》,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策劃出版,晨星出版發行(2006.12)。  構成一座城市空間中歷久不變且易於辨認的符號是各種建築物,以及建築物所代表的地域性文化。高雄市是一座同時兼有歷史起點與轉折意義的城市,早在17世紀時荷蘭人入據南台灣,當時的打狗已是漁港與貨物集散中心,明鄭時期成為移民墾殖之首要地區,清領時期為重要通商口岸與兵事要地,日治時期日人積極在打狗港推行都市計畫。高雄市的發展歷經漁業、農業、工業到商業,甚至是二二八事件及美麗島事件。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文化館舍與古蹟正是其中最具指標性的一環,現有古蹟22座、歷史建築16座、文化館15座。

  自1990年以來,產官學界在「老建築再利用」的議題上採行的是「新舊共融」的態度與策略,強調在老建築使用機能變更的同時,不只接受老建築的改變,同時把空間意涵放在日常生活範疇來討論。高雄市文化局近年配合中央計畫經費補助,在都市行銷方面,鼓勵民間投入「多元行銷文化資產」與「深化文化傳承產」工作。從高雄市文化局在2006年底策劃出版的兩本著作《為歷史的蒼茫打光》與《繆思最喜歡居住的城市》中,不難發現其城市行銷策略和民眾生活方式的關聯程度,以及該局為喚起人們對其生存空間所產生的地方感而開發的創意。

  換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科技園區的經驗帶來新的都市節奏,人們對非制度面向網絡和互動的需求性愈來愈高。不論是最早由文建會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或是幾年前開始倡導的「文化創意產業」,都是以整合「人、文、地、景、產」五大社區發產面向,以「建立永續社區以滿足現今之需求,同時將適宜的資源留給未來世代」作為主要目標。高雄市文化局成立於2003年,成立後推動古蹟建築的修復保存、調查研究與活化再利用,藉由編年紀事、書寫或攝影等方式,推廣深化社區文化資產意識,提升市民生活情境的美學層次。

《繆思最喜歡居住的城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策劃出版,晨星出版發行(2007.01)。文化館聚焦 凝結市民意識

  高雄市現有15座文化館(Museum)(註),從事歷史、表演、庶民、電影、醫療、宗教等領域的保存與展示工作,提供學術研究或教育休閒之用。有別於一般文化館巡禮書籍的書寫方式,這本《繆思最喜歡居住的城市》是為了幫每一座高雄城市的文化館找到聚焦的光點;如同羅浮宮之於法國巴黎、古根漢博物館之於美國紐約。用文化館閱讀高雄城市的意義,透過文字中對於空間觀感的描述,就像站在至高點遠眺整座城市,激發出更強烈的探索欲求,產生知悉與擄獲時空全局的自信。

  城市是以一種包圍的形態容納所有的人事物,人們對其生存空間會產生「地方感」,這種在行為上的憑藉與心靈上的依賴並非只是靜態的印象,生活在此空間中的人們透過居住、漫遊等行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驗,在同一個空間中交錯。在《為歷史的蒼茫打光》書中,高雄市文化局邀請到38位當代詩壇的中壯輩詩人,為高市的22座古蹟與16座歷史建築撰寫詩作,配合文化資產照片,見證高雄發展歷程的遺跡。這本詩集有趣的地方就在於詩人所描寫的城市空間經驗,38首詩說出38組故事。若真的要對這本書提出一個反向思考,那大概就是記憶中的形象,將在詩人的字詞中固定下來,這或許非常貼近人類社群世代傳遞「地方感」的任務,在歲月與地理的轉移中維繫建築的歷史,然而將這些語言放到實際生活之中,反而沒有帶來誕生的希望;而是讓死沉的古老的氣息變得濃厚。

找到自己的美麗

  「繆思」在希臘神話中指的是職司藝術、科學等人類文化成就的九位女神。高雄市為何能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年代中脫穎而出,自稱為「繆思最喜歡居住的城市」,其實道理就同一個很有內涵又懂得展現良好本質的少女,仰賴本身的文化底蘊,找到自己美麗何在,不需要過度繁複的妝點,就能創造一座感覺城市(city of feeling),成就全球化之下的城市競爭能力。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