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讓永續成為生活進行式

文:黃泓馨  照片提供:攝影╱莊震烽 圖片╱Shutterstock
讓永續成為生活進行式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於杜拜舉行,也是臺灣氣候法制化的一年,對公部門而言,能展現臺灣參與全球性議題的決心;對私部門來說,多元的主題活動,也能持續為永續問題形塑目標與行動方向。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與環境問題加劇,永續發展成為各國共識的重要目標。面對氣候變遷、社會不平等及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挑戰,人類生存受到極大威脅,因而期盼加緊推動永續發展,以確保未來世代的生活品質,不論是企業或個人,均需積極努力實踐,攜手合作、共同實現這個願景,愛護地球並打造綠色永續的康莊大道。


反思永續的存在價值

葉欣誠認為,SDGs並非單純17個項目組成,而是包含多樣性且有核心概念的綜合體。

  「先有永續發展,才有永續發展目標(SDG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認為,SDGs並非單純17個項目組成,其核心精神包含多樣性、包容發展/共融以及不遺漏任何人(No one left behind),每個目標與底下細項相互關聯,它是有核心概念的綜合體。

 

  1987年,聯合國第42屆大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提出永續發展的定義:「當人類的需求和願望達到基本滿足的同時,也能確保後代子孫擁有發展的機會。」葉欣誠表示,人類是構成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最大基數。他舉例,幾年前蜜蜂大量死亡,無關氣候變遷,是因為農作物過度噴灑農藥,可見人為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多數人對永續認知的框架較片面,加上資訊誇大帶來強烈戲劇效果,「極端氣候讓臺北盆地淹沒,森林公園會消失不見」這樣的說法很吸睛,卻不符合現在的科學論述。當SDGs暴紅,我們真的知道意思嗎?葉欣誠希望大眾願意多花時間了解其內涵。

 

趙恭岳認為氣候議題也是發展議題,降低人為帶來的衝擊至關重要。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執行長趙恭岳表示,氣候議題是現階段全世界最大的挑戰,也是個發展議題,如何降低人類行為對環境帶來的衝擊,是現今各國的仍需努力的目標。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亦感慨說道,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已造成許多問題,因溫室效應使地球溫度上升,2023年加拿大歷經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森林野火,導致1,500萬公頃林地被燒毀,相當於5.15個臺灣,23萬人被迫撤離家園。邱祈榮希望大眾在談永續時能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跟氣候變遷其實息息相關」。
 

  除了減少人類對地球的干擾,將科學理論轉化成實際作為,也是現代人必須盡快執行的課題。臺灣受地理位置影響,極易遭受颱風、豪雨、寒潮與乾旱侵襲,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估計,正確的預報配合適當的調適措施,可減少10%至30%的氣象災害,每年潛在的減損效益達新臺幣15億至46億元。減少災損的最大挑戰就是「氣候預測」,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以下簡稱氣象署)署長程家平表示,氣候預測包含大氣與海洋的相互作用,是整個地球的運行過程,必須結合技術模擬,在預測上愈來愈困難,且預測期間越長,也會影響準確性,「必須學習在不確定性下做出最佳決策」。

 

產官學串聯合作繪製永續藍圖

「自然是一個沒有聲音,又一直被破壞的受害者。」邱祈榮表示。

  「自然是一個沒有聲音,又一直被破壞的受害者。」邱祈榮說道,臺灣從197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後,對土地、海洋的過度開發與利用及氣候變遷污染、外來物種入侵等,都是人為所造成,長期下來,危害生物多樣性甚深。該如何建立止損點?邱祈榮認為,可以先從避免與減緩破壞開始,再進行復育,逐步修補殘破不堪的生態系統,還給動植物屬於它們的家園。

 

  如今,氣象署也將氣候知識、科學、變遷與預報等應用整合成「氣象服務」,提供使用者可理解的管理決策資訊,如與農業部合作,提供客製化預報服務,截至2022年底,已有345個農業相關預報點,包含作物專區、畜牧生產、農業氣象站;或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合作推出「樂活氣象」APP,以大數據分析統計熱危害指標,與熱危害衛教。程家平期許氣象署能化被動為主動,提供使用者足夠的資料進行應用決策,達到降低風險、減少災損、創造效益的三贏局面。
 

程家平表示,氣象署也將氣候知識與預報等應用整合成「氣象服務」,提供使用者可理解的管理決策資訊。

  ICDI則預計在2024年10月18日至10月20日於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第4屆氣候行動博覽會(TWCAE 4),以「科學為本的區域氣候行動」為主題,匯聚中部8縣市生活圈,期待打造一個多元共融的場域,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永續超能力」。藉由ICDI,串聯各界共同努力,激盪出更多永續火花,並利用日常場域,讓民眾自然而然接觸與認識永續,將其內化成日常的一部分,拉近永續與民眾的距離。為發高燒的地球,尋找一個更健康的未來。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