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館藏發展與電子出版品之管理

文:楊蕙琪(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助理研究員)

【摘要】

  從紙本到各式電子化的產品,圖書館管理及館藏發展的觀念受到巨大的挑戰。在越來越多的電子資源中,圖書館如何從有限的經費及人力,透過積極有效的管理及正確的館藏發展政策,達到滿足使用者的目的,是圖書館管理者的一大課題。本篇文章闡述現在及未來電子出版品日益增加的重要性,與館藏發展對資源的分配,並探討管理電子出版品所面臨的挑戰及問題。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outline the challenges in library's management of the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and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long-term viability of e-journal databases by examining the future evol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and collection development.

關鍵詞:電子出版品;電子資源;館藏發展

Keywords:electronic publication;electronic resources;collection development

壹、前言

  藉由網際網路及各種新興科技的蓬勃發展,電子出版品已是時代潮流。隨著以往傳統圖書館被視為「知識儲藏間」的誤解,圖書館必須跟隨時代進步,加緊轉型。近年來,各種新興名稱如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虛擬圖書館(virtual library)、電子圖書館(electronic library)等相繼出現。儘管名稱不同,但其實質內容都是「電子出版品」。隨著館藏內容從紙本到各式電子化產品,圖書館管理及館藏發展的觀念受到巨大的挑戰。在越來越多的電子資源中,如何從有限的經費及人力,透過積極有效的管理及正確的館藏發展政策,達到滿足使用者的資訊需求,是圖書館管理者的一大課題。

貳、電子出版品的重要性

  對圖書館來說,館藏是最重要的資產。Buchanan指出可查詢性(accessible)、可用性(usable)及有用性(useful)不管對圖書館任何一種形式的館藏資源來說,都是最基本且重要的概念(註1)。而快速取得文件一直是使用者對圖書館最強烈的要求,但以往紙本出版品限於採購預算、人力等因素,一直無法完全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儘管後來隨著館際合作日益成熟,透過館際合作仍可滿足部分需求,在時效上仍是一大缺失。近年來電子出版品的蓬勃發展,使用者對其的依賴與日益增。根據吳明德於民國八十六年對國立台灣大學的教師及館員所作的調查顯示,儘管對電子資源的看法略有不同,但是教師及館員均同意圖書館若不收藏電子資源將會影響大學教師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註2)。這個距今已五年的調查,充分顯示電子資源的重要性已漸無可取代,更不用提現今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技術早已超越當年許多。

  Harrod's Librarians' Glossary and Reference Book(2000)指出電子期刊是指能以光碟、網路或各種電子形式提供的期刊資料,資料的準備、審核、整理、傳播等都是透過電子形式完成的。相較於紙本出版品,電子出版品佔有許多的優勢,黃鴻珠(註3)認為數位化文獻具有(1)不受時空限制,任何人(anyone)可在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取得資料(2)可提供最新、最有時效的資料(3)增加全文檢索、超連結(hyperlink)、超媒體(hypermedia)等功能。除此之外,電子出版品的發刊時效及資訊傳輸的速率遠強於紙本、尚可視個人需求以不同方式運用資料、節省管理的人力及典藏空間(Hickey, 1995; Lancaster,1995(註4,5))。同時藉由軟體的應用,可以輕易取得電子出版品的使用統計數據,館藏發展館員可藉此作為下年度是否再訂購的依據。但電子出版品並非毫無缺點,諸如需要龐大的電腦設備費及網路頻寬、檢索介面不一、品質不一、儲存格式不一等。另外除了需要龐大的電腦設備費外,尚隱藏了軟體、維修及網路通訊費等。在吳明德所作的調查(註6)顯示,近七成的館員贊成讀者應付費使用電子資源,而近四成的大學教師不贊成。因此利用電子資源是否應該付費,也成為圖書館和使用者間的拉鋸戰。

參、電子出版品與館藏發展

  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所出版的"ALA Gloss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中的定義,館藏發展是指包含決定及協調選書政策、評估讀者及潛在讀者的需求、館藏使用調查、館藏評鑑、確認館藏需求、選擇資料、規劃資源共享、館藏維護、以及館藏淘汰等有關館藏發展之活動(註7)。館藏發展政策對以館藏為重要資產的圖書館而言,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

  現在各類型圖書館都面臨經費緊縮或得自籌經費的狀況,同時無論紙本或電子書刊的訂購費也年年調漲。電子期刊、電子書、全文資料庫、索摘,再加上傳統的紙本出版品,迫使圖書館必須在電子或紙本中作一決擇。因電子出版品對館藏發展的重大影響,引發了取得或擁有(access vs. ownership)兩派的激辯(Hoadley,1993;Gossen,1995;Line,1996;Kane,1997(註8,9,10,11))。對圖書館而言,空間永遠是不夠用的,但這就表示館藏被充分利用了嗎?答案顯然是值得再深入探討。對使用者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能否快速取得要用的資料,而非如何或在哪裡取得。因此就館藏發展而言,取得和擁有(access vs. ownership)應該有著同等的重要性,需要二者結合並運用其優點,才能真正做到資源充分利用。

  Savenije指出電子出版品第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實體館藏將會逐漸降低其顯著性,資訊參考會相對的重要。圖書館將逐漸發展成為資訊蒐尋的門徑(gateway),向使用者指出資訊在何處,但不管其真正的貯藏地。第二是未來圖書館的工作會被視為直接生產的力量。第三是隨著資訊生產到資訊消耗的過程,圖書館的優勢會逐漸喪失(註12)。電子出版品目前已有取代紙本的趨勢,對館藏發展館員而言,有著更沉重的壓力,館藏發展館員除需過濾品質,也必須具有協調合作和控制預算的能力。因為電子出版品無論軟硬體都是相當昂貴,已佔據了圖書館大多數的預算,但是電子出版品是不是能完全取代紙本呢?這個問題仍然有太多的辯論。對館藏發展館員而言,紙本仍是無法全部放棄的。Webb指出對採訪館員而言,資源共享聯盟是目前擴充最快且最重要的新的合作策略,公共服務及技術服務館員要能共同合作,設法發展最好的策略,藉由不同的管道擴充使用者的必要資源(註13)。

肆、管理電子出版品所面臨的挑戰

  相對於電子資源所帶來的便利性,圖書館亦面臨管理及館藏發展方面的問題。

一、館員的心態調整
  面對快速變化的資訊社會,圖書館館員不再只是將紙本資料蒐集、上架、典藏那麼單純的服務,而是在進行知識的組織,建立各類型資料庫,配合檢索軟體讓使用者輕易的找出想要的資訊,即所謂的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為了提升圖書館館員知識組織的品質及符合使用者對圖書館的期待,必須加強館員專業核心能力與角色認知。例如參考館員,除了紙本參考資訊,也必須熟悉各類電子資源,否則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Karen Calhoun在一研討會指出「電子資源的選擇和取得條款是一種高度的合作關係和循環性的過程」(註14)。而未來圖書館對電子出版品的組織架構及工作流程,也會作適度調整並加上外部(如館際合作、書商及讀者)的意見(如圖一)。

未來圖書館對電子出版品的組織架構及工作流程

(圖一)未來圖書館對電子出版品的組織架構及工作流程
From Calhoun, K., "Redesign of library workflows. Experimental models for electronic resource desciption", Bicentennial Conference on Bibliographic Control for the New Millenium. Final Version December 2000.

二、各種計價方式
  現在各類型圖書館都面臨經費緊縮或得自籌經費的狀況,但是無論紙本或電子書刊的訂購費卻年年調漲。由(圖二)可以看出電子出版品增加的速度驚人。根據NewJour網站(註15)所蒐集在網際網路上由primary publisher所出版的新期刊和訊息已有11589個,數量相當驚人。出版商及代理商所提供的電子出版品計價方式五花八門,有的訂紙本可免費使用電子版,有的以紙本為訂費基礎,電子版則酌收10%至50%的費用,有的可依主題選購等等。但總體而言,目前出版商或代理商還是要求先訂購紙本方可取得電子版。對圖書館而言,這麼多的計價方式除了徒增館員的工作量外,還迫使館員必須多和外館聯繫以便增加相關資訊。

The Power of Linking:What Works & What Doesn't,

(圖二)From John Ben DeVette, The Power of Linking:What Works & What Doesn't,
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2001年會,90年10月3-4日

三、電子出版品來源眾多和儲存格式多樣化
  現在電子出版相當蓬勃,面對繁多的種類(全文、索摘、索引等)和來源,圖書館如何去選擇,亦是一大課題。而隨著文件的類型(文字、動畫、聲音等)不同,其儲存格式亦有所差異,例如TIFF,PDF,XML,HTML等都各有優缺點。很顯然儲存格式目前尚難達到一致性。同時除了正式管道的電子出版品,透過網際網路的網網相連,圖書館已非唯一資料(訊)提供者,許多的刊物甚至直接在網頁上審核、出版。如何吸引使用者上門(或上網)提高使用率,也是今日圖書館必須面對的課題。

四、專門技術人才
  資訊網路傳遞技術日新月異,圖書館館員除了圖書管理的知識外,更應加強資訊技術的知識。此外,面對電子化出版品,館內更需擁有專門技術的資訊人才,大學圖書館和資訊中心合併以加強相關技術,已是未來的趨勢。

五、資訊免費 vs 資訊有價
  資訊是不是有價?見仁見智。以往圖書館提供的是免費的資訊,現在電子化出版品價格昂貴,圖書館經費緊縮,如果不收費,就無法提供很好的服務。但根據吳明德的調查顯示(註16),對使用者而言,顯然呈現相反的看法。為能在經費緊縮的情況下,仍能充分提供必要的資源,圖書館應教育使用者「資訊有價」及珍惜資源的觀念,使其了解圖書館引進的資源均是有系統及組織化的資料,當然其價格也不便宜。

六、資源整合與共享
  資源整合與共享是館藏發展的趨勢,尤其電子出版品價格昂貴、種類繁多,圖書館無法購齊所有的電子及紙本出版品。電子資訊資源共享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同時擁有各類型的聯盟,例如著名的OhioLINK、VIVA等。而在台灣為協助國內各學術研究機構順利引進國外最新資訊,共享數位圖書館資源,並獲得更佳之產品及服務,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特邀集相關單位,共同組成「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英文全名為"CONsortium on Core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Taiwan",簡稱"CONCERT"。除此之外,逢甲大學也籌組"TEBNET(Taiwan Ebook Net)"電子書的聯盟。儘管如此,補助款仍然是資源共享聯盟最大的議題。就國內CONCERT而言,最大的補助款來源是教育部及國科會,然而,因為政府財政日益困難,教育部及國科會從2003年開始將無法再提供補助款。這對圖書館而言,真是雪上加霜的消息。面對昂貴的電子出版品及使用者強烈的需求,應如何分配圖書館資源及加強資源整合與共享,當是管理者當務之急!

  就整體而言,成立聯盟應是利多於弊。然而,出版商或代理商為維護其權益,也會有許多的限制。例如SDOS系統三年的合約中,有“三年不得刪減1%”的條款,無論1%指的是紙本期刊總金額的刪減幅度,還是期刊的種數,對圖書館的權益總是被鉗制著。Elsevier科技期刊出版公司,也以保護他們的紙本期刊來訂pricing policy。Gyeszly在其文章中指出,「…像和很多主要的電子期刊供應商簽約例如Elsevier,目前他們不允許取消紙本訂單,儘管已有同樣刊名的電子期刊而且使用率很好。因此圖書館被迫同時購買紙本和電子版。」(註17)依EBSCO的資料(圖三)顯示83%的電子期刊還是要先訂購紙本方可取得電子版,只有約17%可以只購買電子版。這也只能說,出版商是很聰明的,他們做好了餌(全文檢索),等大家用習慣後,再怎麼貴或不合理,於時代的潮流及使用者的需求下,圖書館也只能忍氣吞聲!

The Power of Linking: What Works & What Doesn't,

(圖三)From John Ben DeVette, The Power of Linking: What Works & What Doesn't,
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2001年會,90年10月3-4日

七、使用權問題
  根據2000/6/28國科會科資中心發出的訊息指出,「近日有某校讀者在使用LINK時,連續大量下載同一期刊的全文檔案,兩小時內達260篇,顯非合理使用行為。對此一事件,Springer-Verlag公司已立即停止該校全部IP範圍的使用權,並函知該校查處。另一學校的某使用者更加嚴重,在連續20小時內沒有間斷,持續下載全文檔案,數量遠超過前一學校。」這個訊息強烈顯示電子出版品使用權問題的嚴重性。而各出版商或代理商,為防範此類的侵權行為,也都增加各式尖端設備,以加強監測各地的使用行為。未來圖書館應積極教育使用者「使用權」及「著作權」的觀念,在使用網路上各種電子資源時,應遵守相關的使用規範。不當使用除了將遭受停權處分,影響全校的使用權益,並使國家形象受損。另一方面,持續下載資料也影響系統運作、妨礙他人使用,嚴重時甚至導致系統癱瘓。

八、代理商存在還是不存在?
  以往紙本刊物的訂購都是以年為單位,直接向出版社或代理商訂購。電子出版品也是透過出版社或代理商訂購,但不同的是電子出版品可以隨時訂購,而出版社或代理商通常在訂購前會先提供一至三個月的試用期。代理商在紙本刊物訂購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然而現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代理商未來應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呢?誠如EBSCO亞洲區經理John Ben DeVette在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2001年會中提到"Dis-intermediation",其定義為去掉中間的供給圈,消費者可直接去找生產者。換句話說,未來出版社將會直接和圖書館談合作,省略代理商這一層。那麼,透過網路,未來出版社是不是也有可能不經過圖書館直接和使用者接觸呢?或許也是未來的趨勢吧!

伍、結語

  電子出版品確實已打亂了圖書館傳統的工作組織,但也充分顯示電子出版品是必然的趨勢,對館藏發展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未來圖書館扮演的角色已不再只是書刊的經手者(借書、還書),而是資訊的窗口,指引使用者所需的資訊在何處。在未來,館藏將只是一種概念(concept),藉由新技術的發展,館藏可以是虛擬化的,不必一定是實體的館藏。而圖書館也應從資訊儲藏室轉變成全球資訊網路上的資訊中心,圖書館員也必須從資訊蒐集人守門人的角色轉變成資訊顧問、籌劃組織及經理人的角色。同時館藏發展不再只是館藏發展館員的工作,其他諸如參考、公共部門等館員、使用者及出版商或代理商、或其他合作的圖書館,都有可能共同參與館藏的評選。但無論軟體或硬體,投資於所有的電子出版品並非一般圖書館可承受的。因此圖書館應積極建立自己的館藏特色,不斷提升館藏的品質並藉由合作以擴大館藏量,並隨時培育資訊人才,以因應資訊科技帶來的快速變革,創造圖書館在資訊科技時代的新境界。

【註釋】

  • 註1:Nancy L. Buchanan, "Library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Computers & Geosciences 21:6(1995):791-798.
  • 註2:吳明德,「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館藏發展之研究」,大學圖書館3卷2期(民國88年4月),頁4-28。
  • 註3:黃鴻珠,「應用數位化文獻的問題探討-以期刊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3期(民國88年4月),頁25-32。
  • 註4:T. G. Hickey, "Present and future capabilities of the online journal," Library Trends 43:4.(1995):528-43.
  • 註5:F. W. Lancaster, "The evolution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Library Trends 43:4(1995):518-27.
  • 註6:同註2。
  • 註7:Heartsill Young & Terry Belanger, The ALA gloss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3),3.
  • 註8:Irene B. Hoadley, "Access vs. Ownership: Myth or Reality," Library Acquisitions:Practice & Theory 17(1993):191.
  • 註9:Eleanor A. Gossen, and Irving Suzanne, "Ownership versus Access and Low-Use Periodical Titles," Library Resources & Technical Services 39(1995): 43.
  • 註10:Maurice B. Line, "Access versus Ownership: How Real an Alternative is it?" IFLA Journal 22(1996): 39.
  • 註11:Laura Townsend Kane, "Access vs. Ownership: Do we Have to Make a Choice?",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58(1997): 63.
  • 註12:Bas Savenije, "Organising Library Innovation," in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the Digital Library」, TICER, Tiburg University, Tilburg(26 August,1999):5-6,.
  • 註13:John Webb, "Collections and Systems:a new organizational paradigm for collection development, Library Collections," Acquisitions & Technical Services 25 (2001): 461-468.
  • 註14:K. Calhoun, "Redesign of library workflows. Experimental models for electronic resource desciption," Bicentennial Conference on Bibliographic Control for the New Millenium. Final Version December 2000, 1-15.
  • 註15:NewJour Website, http://gort.ucsd.edu/newjour/,2002/03/27檢索.
  • 註16:同註2。
  • 註17:Suzanne D. Gyeszly, "Electronic or paper journals? Budgetary,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nd user satisfaction questions," Collection Building 20:1(2001):5-10.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