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書香最前線

文:編輯部

書名:台灣:從文學看歷史
編選、導讀:王德威
出版:麥田(2005年9月)

  優秀文學作品的產生經常是在大時代下的產物,時局巨變的年代裡,經常是文學孕育的溫床。台灣,其實是有這樣的條件,產生一部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因為台灣歷經殖民、移民、遺民的勢力你來我往,各種族群與文化的衝擊與動盪,也在短短的三、四百年間,不斷交錯。在這樣崎嶇的歷程,展讀歷史,難免有幾分沉重,但由文學來看歷史,則是另番滋味在心頭。

  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在於映照史實,並進而詮釋過去;但文學除了反映當下社經情境外,還有更多想像,有現實的投射,也難免有超現實的想望。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去選集介紹十七世紀中葉以來到當代的文學作品,並由此重新呈現臺灣歷史,的確是項艱巨而有意義的工作。誠如編者所說「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不僅止於政治擾攘、世代興替而已。從文學看到的台灣歷史包涵了日常生活的點滴,情緒與欲望的軌跡,眾聲喧嘩──文言白話、鄉音國語──的網絡;也包涵了教養形成或敗壞的見證,生態墾殖與摧毀的敘述,圖騰和禁忌的重複搬演,以及個人與政教機器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本書強調兩者之間的主從辯證關係。「從文學看歷史」並不意味文學只是歷史的視窗或鏡像,也意味文學是欲望、形塑、詮釋,乃至解構歷史的動力。「從文學看歷史」不是虛構的文字遊戲,而是以虛擊實,不斷尋求與自我、與他者對話的嘗試。

  本書按照時序或主題,分為三十三章。文類包括古典與現代詩歌、散文、小說。從晚明的鄭成功到當代的駱以軍;從十九世紀末的丘逢甲到二十世紀末的朱天心;從在上海、北平大放異彩的臺裔子弟劉吶鷗、江文也,到曾落籍台灣的日本作家西川滿、,到海外的白先勇、郭松棻;從原住民夏曼‧藍波安到e世代許正平,分別以專題呈現。作家筆下的台灣經驗是如此繁複多樣,也應該激盪出更多想像台灣歷史的方法。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