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博物館─打狗鐵道故事館 讓活古董說歷史

文:蘇士雅 照片提供:蘇士雅

  位於高雄市西子灣捷運站出口旁的「高雄港火車站」,2008年11月9日最後一班列車於下午5點30分駛離之後,從此不再有火車進站。2010年年底,這個地方變身為「打狗鐵道故事館」,站內原封不動的擺設如同凝結的時光,前來瞻仰的旅客置身當中,如同走入歷史,重新體驗進站搭車的情境。

臺灣最大貨運車站 氛圍重現

高聳的椰子樹是高雄港火車站最著名的意象。  高雄港火車站不僅是南臺灣第一座火車站,營運百年來更是南臺灣貨運樞紐商貿往來重要據點,可以說是臺灣工業黎明期的發源地、引領高雄以至全臺灣站在現代化運動浪頭上不斷奔馳前進的重要起點之一。

  為了保存高雄港火車站的鐵道文化,高雄市政府於2003年公告它為歷史建築,並在高雄港火車站裁撤後,無償認養深具文化資產活化保存意涵的南側車站主站區建築群及土地,開始籌劃成立「打狗鐵道故事館」。2010年10月24日,在縱貫鐵道慶祝全線通車滿102年的當天,委託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進駐營運開館,車站辦公室以原貌保留,重現臺灣最大貨運車站的規模和營運盛況的氛圍,並提供鐵道圖書閱覽及鐵道文物展覽。

  高雄港火車站建築形式充滿濃厚的日本東洋風味,屋面皆為廡殿頂,屋面鋪水泥瓦,並以水泥板塊出挑成雨庇,站前廣場種植著具有南洋風情的高大椰子樹。以建設當時而言,整個車站的規模氣勢十足,設有調車場、扇形車庫、儲煤槽、旅客月台、天橋和站房等設施,加上全臺灣唯一仍可操作機械連動裝置的北號誌樓,二樓上整排轉轍器閘柄訴說著迷人的機械之美,是活古董、更是最後的鐵道國寶。

高雄港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火車,自從19世紀初葉在英國問世以來,一直在全球各城市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和影響力,走過百年風華歲月的高雄港火車站,就是其中很好的懷想與前瞻的觀察指標。高雄港火車站原本的名稱是「打狗驛」,又稱為「打狗停車場」,「打狗」源自高雄平埔族原住民的名稱「Takao」,停車場則是日本對火車站的通稱。從具有東洋風味的名稱,即可明暸是在1895年開始殖民統治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本所興建的火車站。

  臺灣的現代化運動始於1885年大清帝國在臺灣建省後的第一任臺灣巡撫劉銘傳(1836~1896)。家鄉在中國安徽合肥的劉銘傳,就任臺灣巡撫後,施政藍圖即以現代化運動為主軸,其中最能彰顯現代化建設政績的莫過於火車。劉銘傳就任臺灣巡撫第2年,在臺北大稻埕主持基隆到新竹火車鐵路施工典禮,這個臺灣劃時代的重大工程直到1894年才完工通車,但隨即被殖民統治臺灣的日本接收。不過,隆隆的火車聲並沒有因此而停歇,依然繼續以當時無與倫比的驚人動力向前行,高雄港火車站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粉墨登場。

時代在變 角色也在變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初期就成立「臺灣陸軍補給廠打狗辦事處」,在臺南和打狗之間鋪設方便鎮壓抗日勢力的軍需品和軍隊運輸的輕便鐵路,並開始從臺灣南北兩端擴充興建縱貫鐵路。

  臺灣縱貫鐵路南端路線是以軍事用途的輕便鐵路為基礎,連接當時南臺灣主要通商口岸臺南安平港和當時仍是個潟湖小漁村的高雄港,1900年11月29日完工通車,並在距離高雄港約300公尺處,利用浚港填築海埔新生地興建設立「打狗停車場」。

  高雄橋頭糖廠隨著打狗停車場啟用開始全速運轉,同時隨著鐵路路線的擴建,以橋頭模式持續往北推進興建更多的製糖廠。在打狗停車場啟用8年後,臺灣縱貫鐵路於1908年全線通車,也奠定臺灣成為全球製糖王國的基礎,更是臺灣從農業轉型到工業化發展的開端。

  往來穿梭的蒸汽火車頭冒出的濃濃黑煙飄散在搖曳生姿的椰子樹叢中,對映著1858年天津條約被指定為通商口岸之一的打狗港陸續引進的西式洋樓,標識著曾經是海盜大本營的高雄,走進一個全新的發展世代。

都市重心轉移 定位蛻變

鳥瞰高雄火車站與高雄港。  濱臨高雄港的高雄港火車站,沿著高雄港邊往南興建一條鐵路支線到碼頭,日本人稱為港區濱線(Hamasen),以台語發音稱為「哈瑪星」。隨著高雄港火車站扮演日益吃重的運輸角色,最高峰時月台多達10座,包括5座一般列車客運月台,3座貨運月台和2座預備月台,加上多達26軌的鐵道,是臺灣最大的貨運轉運。哈瑪星也同步繁榮發展,成為南臺灣的耀眼新星,進而產生磁吸效應,吸引鄰近的臺南和屏東兩地,甚至是澎湖百姓舉家跨海而來,高雄開始成為移民城市,且隨著現代化運動進程不斷往前推移,始終是方興未艾。在1980年代隨著加工區和十大建設的中鋼、中船設立達到最高潮,位於磁吸核心的高雄港火車站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

  高雄港火車站帶領著高雄都會區不斷快速往前奔馳,本身也漸感力不從心,超過營運負荷。日本內閣跳過臺灣總督府,直接在1930年訂定以60萬人口為目標的「高雄市區都市改正計畫」,往東移在現今的高雄大港埔地區興建以客運為主的高雄火車站,於1941年完工啟用,成為高雄都市發展的新重心。並在都市外圍設計一圈類似日本東京「山手線」環狀鐵道,沿著高雄港區往前鎮方向擴充第二條臨港線,陸續興建苓雅寮車場、中島車場、前鎮車場、草衙車場以及新光站,在臺灣光復後完成東、西兩段路線連接,成為臺灣唯一的都會區環狀路線,呈現別具特色的迷人港都風情。

百年車站 感傷中見美感

  打狗停車場在高雄都會往前躍進時,繼續扮演貨運運輸重鎮的角色,且隨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漸深陷泥淖而被指定為「南進基地」,因此成為盟軍在日本戰敗投降前夕密集轟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猛烈的砲火下,高雄港火車站主要場站設施被炸毀超過一半以上,臺灣光復後,於1947年經過簡單的維修繼續使用,1993年完全拆除重建,但依然繼續保持最初的火車站、月台、鐵軌和臺灣最複雜的鐵路變換車道控制系統等設施的原貌。

  歷史總是充滿著令人難以理解的嘲諷。打狗停車場因經濟而興,也因經濟而衰,隨著臺灣大量工業開始陸續外移,曾經是全球第3大貨櫃港的高雄港營運急轉直下,排名下挫到全球第13名,臺灣光復後改名為高雄港火車站的打狗停車場貨運業務急劇萎縮,連國軍官兵移防金門和澎湖外島轉乘火車搭船往返的苓雅寮13號碼頭也於2006年初關閉,高雄港火車站終於在2008年功成身退,吹起歷史的熄燈號。

  一座歷經百年風華的火車站,今日以見證城市發展的角色屹立在新穎的捷運站旁。這樣的畫面,有點傷懷,卻也深具美感。

打狗鐵道故事館入口景觀。票櫃上的車票可供旅客抽取收藏。轉轍器閘柄訴說著迷人的機械之美。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