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元旦起正名更名為「國立臺灣圖書館」。透過正名,未來將發揮臺灣圖書館在典藏、傳播、教育研究與發展的功能,推廣文獻保護觀念,成為國家級圖書文獻維護的重要場域。
從新年元旦起,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正名更名為「國立臺灣圖書館」。過去常被誤認為國家圖書館分館的國立臺灣圖書館,將隨著正式的更名,開創出全新的格局,打造出具有專業研究性質與公共圖書服務的雙功能圖書館。
臺灣第一家公立圖書館正名後找回正確定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長期蒐藏大量臺灣文獻與日治時期的資料為特色,舊有的分館名稱經常造成誤解,外界不清楚臺灣圖書館早已經是獨立運作的圖書館,自民國86年行政院核定館方的遷建計畫並同意新館更名為國立臺灣圖書館以來,更名的計畫始終受阻於政府組織再造工程的延宕,礙於相關條例的規定,被迫擱置16年之久。
臺灣圖書館創建於西元1915年,前身是總督府圖書館,館址位在現今的臺北市博愛路和寶慶路口的舊彩票局,曾經在1945年時毀於美軍空襲,日本戰敗後由國民政府接收,1946年改制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簡稱臺灣省圖書館),1948年再度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直到1973年改隸屬於教育部,改名為「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前後歷經4次的更名,讓臺灣分館被視為國家圖書館的分館,有如妾身未明,定位始終模糊,而今終於得以透過正名,找回圖書館的正確定位,並據此為目標開拓全新的局面。
空間全臺最大 臺灣史料具特色
臺灣圖書館於8年多前搬遷到現址新北市中和區的新館,成為全臺空間最大的公共圖書館,更名後的任務將持續積極發展現階段的館藏特色,如臺灣學研究中心、親子資料中心和視障資料中心等。其中臺灣學研究中心,典藏有自總督府圖書館時期以來的圖書資料,以及南方資料館館藏舊籍圖書,多達20餘萬冊,絕版書籍更是為數不少,吸引中外學者前來查詢有關於臺灣及南洋地區之相關史料典籍。根據統計,光是前來造訪臺灣學研究中心的日本學術團體人員,每月平均多達一百人次造訪,充分凸顯出臺灣圖書館是最能夠代表臺灣的圖書館,也是臺灣史料藏書最豐富的公立圖書館,為研究臺灣歷史、地理、政治、民風等文化資料的重鎮。
根據規畫,更名後的國立臺灣圖書館在既有的基礎下,將持續推動10項目標、40個策略,並繼續提昇服務品質及創新,朝專業化方面努力,讓圖書館事業有更全面性的發展,打造出更優質卓越的閱讀環境,致力成為全國最好的圖書館。
首要目標是建構豐富多元的館藏,分年持續充實臺灣資料、南洋資料、親子資料、視障資料及圖書修護資料等特色館藏,滿足多元族群閱讀需求。隨著高齡化人口的增加,提供適合高齡者閱讀之素材及輔助設備已是必然趨勢,將開辦各項符合高齡者興趣與需求之相關課程。另外,針對新住民、青少年讀者也將規劃相關閱讀活動,或成立閱讀專區,配合學校課程規劃閱讀活動,提升青少年圖書館利用率。
在推展臺灣學研究方面,將整合臺灣文獻資源平台,強化「臺灣學數位圖書館」的個人化服務,加強與國內外學術研究單位合作交流,持續規劃專書出版,支援臺灣史課程教學。並藉此加強國內外館際交流與合作,提供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服務,加強臺灣資料與南洋資料的徵集,結合國內外重要閱讀活動,提升能見度。
政府長期倡導終身閱讀,除持續建置無障礙的網路與館舍環境,充實視障館藏資料、購置相關輔助機具設備,以及強化資訊網絡,建構便捷數位化學習環境之外,強化「親子資料中心」功能亦為目標之一,將加強與鄰近國中小學合作,推廣親子共讀活動,促進館藏及服務之利用、研究與發展。
在形塑專業且優質服務的目標上,臺灣圖書館也將持續規劃館員的教育訓練、專業研習課程,並且有效提升臺灣圖書醫院的效能,運用新穎儀器、材料與保存技術,傳承圖書修護技術,建置圖書維護諮詢服務及教學網頁,加強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合作交流,促進館藏資源推廣及加值利用。
此刻是國立臺灣圖書館揭開歷史新頁的一刻,透過正名,未來將凝聚國內外的專業資源,發揮臺灣圖書館在典藏、傳播、教育研究與發展的功能,推廣文獻保護觀念,成為國家級圖書文獻維護的重要場域,提升圖書館專業形象,建構持續創新與發展的學習型組織,引領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邁向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