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無國界─走過大時代 博物館也有轉型正義

文:潘彥君

  博物館象徵著一個城市或國家歷史文化的縮影,除了記錄著人類經濟生活的演變以外,博物館更見證了無數歷史衝突和戰利品的劫掠。近來有愈來愈多的博物館被迫面對過去歷史的不正義,思考部分館藏的適當性。

歸還澳洲原住民遺體

為了遣送澳洲原住民遺體,人種博物館特地準備了特製的箱子,分別有內外箱, 白色的內箱大小剛好可以放製一具人骨,再搭配材質堅硬且有隔熱效果的外箱,確保運送過程安全無慮。(圖片提供: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人種博物館)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人種博物館 (Etnografiska Museet)裡,收藏了10具澳洲原住民的遺體,包括了腿骨、頭顱及毛髮等。100多年後,應澳洲政府的要求,這些遺體在今年的10月底正式遣送回澳洲,讓這些原住民落葉歸根。根據人種博物館表示,這10具屍體是在20世紀初期,被兩名瑞典探險人員從澳洲帶回瑞典,一名參與遣送作業的澳洲學者表示,對於能夠更正過去所犯下的錯誤,瑞典政府做了很好的示範。人種博物館目前還收藏著來自850位人士的腿骨,這些遺體來自世界各地,但目前為止只有澳洲政府要求取回。

  的確,澳洲政府近幾年來積極推動保護原住民文化資產的政策,向世界各國博物館討回原住民遺體及文化製品。除了瑞典以外,澳洲政府也與英國的利物普博物館(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達成協議,將館內所珍藏的澳洲原住民的遺體遣送回澳洲。根據利物普博物館,這個決定主要是承認並尊重這些遺體對當地原住民文化、宗教的重要性。遣送回澳洲的遺體包括一組人骨和一個頭顱,這些遺體約在50年前被人從澳洲帶到英國。

英國修法 正面回應澳洲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在2005年時,特別增修其人類組織法 (Human Tissue Act),根據新的法令,在合理的推測下,人類遺體的歷史只要不超過1000年都可以進行遷移遣送,這便利了許多原住民討回文化遺產的法定程序。

  其實,在這個法令修訂之前,全英國2000個博物館都可以透過現行規定進行遺體遣送的手續。然而特別受到這項新法影響的是包括大英博物館及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內的9個博物館,而最引人注意的當然要屬大英博物館,其館內的埃及館藏聞名世界。新增修的法令對人類遺體的定義包含了全部或部份軀幹、骨頭、牙齒、皮膚、內部器官甚至是胚胎等;值得注意的是,毛髮及甲指並未包含在內。不過,新法特別註明,如果某一人工製品是結合某人體組織與其他物體,該製品也應被納為人類遺體的範疇。

  這項法令的增修可以視為英國政府對澳洲政府的正面回應,2000年時,澳洲首相John Howard與英國首相Tony Blair共同發表聲明,強調將改善人類遺體遣送的手續及過程。當時的英國文化部長David Lammy非常支持這項增修法令,他指出有些人類遺體是在一、兩百年前,被有心人士帶回英國,當時澳洲的原住民仍處被殖民的地位,這牽涉到權力關係的不平等,讓人質疑遺體取得過程的正當性。Lammy表示新法將可以矯正過去殖民歷史的過錯,但他也強調希望新法能夠兼顧學術研究以及對原住民文化的重視。回顧英國過去的殖民歷史,這項新法的確有深刻的意義,最起碼它開啟了一個願意正視歷史的對話窗口。

  只不過,從過去到現在,科學與文化一直是個權力關係,也因此,並不是每一次文化遺產的遣送都能很順利。位於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Natural History Museum) 去年正因為遣送遺體的問題,而與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原住民中心(Tasmanian Aboriginal Center)打上官司。該博物館收藏了17具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的遺體,館方原本早已答應將遺體送回,但研究員希望能先採取DNA樣本以供研究之用,但原住民代表認為取樣的行為是對遺體的不敬,兩方最後鬧上法庭。英國高等法院的採取折衷判決,限定館方能夠採樣的範圍,最後,這17具遺體總算在今年5月遣送回塔斯馬尼亞。

省思博物館存在的價值

  在博物館界裡,歸還人類遺體及文化遺產引起很大的爭議與討論,今年的秋天,一些持反對意見的博物館例如:巴黎的羅浮宮(Louvre Museum)、聖彼得堡的哀耳米塔日博物館(Eremitaget Museum)、馬德里的普拉度博物館(Prado Museum)以及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等,共同發表宣言,認為博物館若因為個人要求而歸還某文化遺產,不僅牽涉道德問題,更威脅到人類整體文化遺產的保存工作。

  行文至此,與其說博物館的存在見證了人類歷史,也可能是當權者為了鞏固對歷史的詮釋權,如此來看,就可以理解這些大博物館為何急著抗議了。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