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大陸記者來臺後,寫下「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一文,一時在網路廣為流傳,這句話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也成了臺灣人民共同的驕傲。
臺灣人民不只是熱心、親切、有禮貌、有人情味,現在還將這些人與人的關懷,擴及至土地與環境的愛。一群遠在金門的師生,也和在地居民一樣關心國光石化與白海豚的問題,甚至將其中的故事拍成紀錄片,這樣的精神令人動容。他們透過團隊的分工與合作,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且這部片還會繼續透過影展方式,在國際流傳,也讓臺灣繼續發光。
不過,要讓臺灣發光,我們還是得不斷汲取能量,今年圖書館界參與了多場國際性盛會,透過同業的交流與分享,讓彼此看見別人的優點與自身的缺失,在激盪的過程中,碰撞出更多火花;而臺南市圖書館館長葉建良去年也在行政院的支持下,赴芬蘭觀摩研究3個月,他帶著滿滿的收穫回來,不吝與國人分享這些寶貴的體驗:而長期關注北歐閱讀環境的記者周傳久,也介紹了丹麥的社區圖書館,如何主動延伸服務,這些實地的觀察與討論,都可作為國內圖書館界重要的參考,若能有效轉化為適合臺灣運作的模式,將是未來圖書館向上提升的重要力量。
更美麗的不只圖書館,還包括校園。在本期「封面故事」中走訪了6家中小學,他們的先天資源並不充裕,但仍能逆境翻轉;他們都因為閱讀,轉化了校園的氛圍;他們也因為樂於分享,讓更多看到臺灣更美麗的風景。
臺灣就是因為有無數的這些人,這些事,因而交織出一幕幕美麗的風景,看了讓人感動,讀了讓人共鳴。無論在島內或離島,無論在校園或社會,大家都以行動都印證了大陸媒體的看法,而且我們相信,這些風景還會越來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