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後,最常做的一件事,便是陪爸媽到公園散步。離開家鄉10餘年,老實說,記憶中的嘉義公園已不見兒時樣貌,多了許多建設,少了些許幽靜。和母親在魚池旁餵魚時無意發現,魚池旁多了幅畫,趨前一瞧,竟是國際知名畫家陳澄波的作品〈嘉義公園〉(1937年)。



陳澄波筆下的嘉義公園
池塘依舊、景色如昔,只不過,攀緣至池面的鳳凰樹枝,在現實中,卻變成了柳樹條;而昔時穿梭在鳳凰木間的丹頂鶴與白鵝更不見蹤跡,只見一對父女蹲在池塘邊仔細觀察魚兒動靜……,倏乎,天空飛下一隻白鷺鷥,悠哉地停泊在塘裡的水泥海豚身上一動也不動,鷺鷥與海豚,不搭嘎的兩種「動物」(一個有生命,一個沒有),卻搭配得渾然天成,簡直是藝術家手下的超完美雕塑。當1937年的嘉義公園遇見2007年的嘉義公園,畫筆VS.數位相機,超過一甲子的歲月,其中有衝突也有緬懷,不管如何,嘉義公園依舊是嘉義人引以為傲的地景。
綠樹如蔭的嘉義公園不僅是嘉義市民日常生活的所在,更深得老畫家的青睞,一幅幅描繪公園景物的畫作栩栩如生,雖然物換星移,畫中的景物已不復存在,但只要多一點想像,還是可以捕捉住畫家所留下來的神韻……。我在二二八之後,隨著老畫家散步嘉義公園,心中百感交集。
公園內有一條日治時代興建的河道,蜿蜒貫穿公園,橋上一座座石頭砌成的拱橋,成為許多莘莘學子練習寫生的最佳場景,更是我孩提時期玩水捉蝌蚪的好地點,老畫家自然也不會放過,用彩筆捕捉住那一瞬間的永恆,雖然公園幾經改造,所幸,河道一直保留著,仔細端詳畫作,除了市府刻意植栽的草花,今昔對照,差別不大,非常難得。
順著河道往上走,經過原來的溜冰場和鳥園,可以一路走到孔廟和射日塔。溜冰場已經拆除,鳥園尚存,但小鳥早已展翅不在。畫家筆下的鳥園風情看來欣欣向榮,當年沒有電玩等聲光娛樂,這裡該是兒童們最愛吵著父母帶他們出遊的景點之一吧。
孔廟和射日塔都是後來的建設,當然,陳澄波先生不曾見過,也不會留下「倩影」,但他天上有知,一定樂於和我一起散步,共同參與嘉義公園的改變。
孔廟到射日塔的幽靜參道
嘉義孔廟,是最熱門的「練功」地點,舉凡氣功、外丹功、一指神功等,不同團體都會利用它集會練習,不管清晨黃昏,這裡總是充滿人氣。雖然各地孔廟大同小異,但嘉義孔廟可是有歷史的,首建於西元1706年,經過多次搬遷,直至1964年才遷入公園現址。依循古制,孔廟大成殿前方設有一祭孔表演的舞台,而門前有座半月形的水池,稱為泮池。因為緊鄰圖書館(現改為嘉義家庭教育館),聯考前,總會湧入大批考生。
由孔廟到射日塔間有一幽靜的參道,是日治時代的遺物,也是散步的地點之一,姑且稱之為湯氏文學步道,有時文思枯竭,散步至此,雖不至泉湧,總是可以豁然開朗。
由參道上一座座各方捐贈奉獻的宮燈即可窺見,當年這裡一定是最受尊崇的神社,果真,步上一個大階梯,仰望射日塔前右手邊的兩棟建物,便是日治時期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和社務所。齋館是前往神社祭祀前齋戒和準備的地方,而社務所則為神社行政管理辦公處。
創建於昭和18年(西元1943年)的這兩棟建築物都屬於日本「書院造」的建築形式,使用天花板、紙橫拉門、外廊道等建築要素,在台閩地區十分稀有,工藝參考價值甚高。
1998年10月,這兩棟建築物核定為市定古蹟。2001年9月15日更在此成立嘉義市史蹟資料館,根據嘉義市政府觀光網的說法:「要認識嘉義,就從參觀史蹟資料館開始。」大家不妨參考!拍照時,適逢元宵,史蹟資料館不免俗地張燈結綵,大紅燈籠高高掛,甚至還有一個巨型機器人燈籠兀立在檜木房舍前,仿若時光倒錯,別有趣味。
射日塔近年來已成為嘉義市的新地標,老遠就可以看到,這裡原本是忠烈祠,木造的房舍,多年前遭祝融燒毀,嘉義市政府便在原址興建樓高62公尺的射日塔,將原忠烈祠保留在最底層。遊客搭乘電梯至頂樓,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遠眺諸羅城,桃城美景盡收眼底。
射日塔的入口處有象徵台灣守護神的雲豹銅雕一對,而外型則取材自阿里山神木,褐色鋁條之紋理似神木之外皮,中間留有高40公尺的「一線天」,內部有一取材自原住民「射日神話」的青銅雕刻。
嘉義公園的紀念碑
公園裡的一隻烏龜石碑很有名,小時候總以為,這隻石龜大概是公園池塘裡養的烏龜大王,是為了讓小孩騎上去照相用的,純粹裝飾,沒啥意義,及長,才發現這隻烏龜大有來頭,原來它見證了台灣重要發展的歷史,更是今日「嘉義」地名的由來。
說起「福康安紀功碑」的石碑龜座,得溯源自乾隆51年(西元1786)的林爽文事變,林在彰化舉兵起事,殺死彰化知縣,並南下攻陷諸羅(嘉義)縣及鳳山縣,一時全台騷亂。後來,乾隆調派親信福康安將軍鎮壓,擊敗林爽文,才解除諸羅城之圍。
事後,皇帝御製十座紀功碑石與龜座,以褒揚福康安之戰功,其中四座全刻滿文,四座全刻漢文,二座漢滿文合刻,其中合刻的一座立於嘉義,其餘九座立於台南府城。同時,乾隆感佩諸羅城軍民守城「義勇可嘉」,賜諸羅城改名為嘉義。
嘉義公園的風華
除了這些著名的景物外,1912年自美國 Lima 公司引進的「第21號蒸汽火車頭」,見證了阿里山伐木的歷史;可能與水師提督王得祿有關的「十二門古砲」,說明了傳統鐵砲大小係以重量來計算……,儘管都只是歷史裡的微物,卻一幕幕再現嘉義當年風華。而周遭的農業試驗所與植物園,更是舒緩身心的好去處,園區古樹參天、林蔭蒼鬱,嘉義八景之一的「林場風清」指的就是植物園。
除了自然景觀與歷史玩味,公園內穿梭著的男女老少,女人仰頭挽面,男人低頭踱步;老人打太極拳,小孩哭鬧著要買冰淇淋;拉不拉多犬扯開大嘴接水龍頭喝水……林林總總,構成一幅幅生動的人文景觀與生活印記。
我想,老畫家讓人動容的不是揚名蘇富比,不是二二八血的記憶,而是他用心感受自己家鄉的一草一木,發自內心關愛家鄉的人事物,這樣的畫家,自然令人動容。
春日的午後,和陳澄波一起散步嘉義公園,心情愉快且輕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