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隆興鋼鐵慨捐1億 展現正港臺灣精神

文:蘇士雅 照片提供:蘇士雅
   高雄市立圖書館新館為了籌募經費,自動土日起即展開為期1年的募書計畫,在地的隆興鋼鐵大手筆捐出1億元,回饋社會的義舉不輸大型財團,令人肅然起敬。

 

圖片一  從多年無藏書的總館,到城市自力興建、國際競圖、百人動土興建,亞洲新灣區重要建設之一的高雄市新圖書總館在民國101年10月12日動土興建,距今不到半年的時間,有非常多的企業界贊助經費,以實際行動共同打造這座屬於全體市民的圖書館。


1年募書計畫 凝聚全民力量

  高雄市立新圖書總館斥資15億餘元,由市府籌資興建,預計民國103年完工,初期以建置50萬冊館藏圖書為目標。新總館規模為地上8層、地下1層,工程總經費達15億元,工程設計採用獨特的「鋼構懸吊式建築」,有效提升空間的明亮與穿透性,兼具安全及美觀,同時以大量植栽及空中花園融合綠意與書香,打造「書中有樹,樹中有書」的閱讀空間。未開工前,便已取得7項銀級綠建築候選證書與「第20屆中華建築金石獎」優良公共建設類「規劃設計組」中「金石獎」及「金石首獎」的肯定。

 

隆興鋼鐵有著正港的台灣精神。

  高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創下全球及臺灣6項第一;包括全世界第一座懸吊式綠建築、擁有全球最大懸吊景觀中庭、全球景觀穿透性最高的圖書館、全球首座挑高7.5公尺無柱遮蔽式廣場、全臺首座全方位系統建築、全臺最具功能彈性建築物。這棟建築將成為高雄綠色公共建築的新典範,也是亞洲新灣區中最亮麗的文創地標!

 

  為了籌募經費,高雄市立圖書館自動土日起即展開為期1年的募書計畫,藉由全民的力量共同豐富圖書館的館藏!


  高雄市新圖書總館百萬藏書計畫「募新書百萬‧傳愛智代代」詳列出贊助規則;捐3百元起在書本上冠名留念,圖書館二樓設計有捐款的感恩樹,捐款百萬在樹葉上留名;捐款千萬元以上者在感恩樹幹上留名,億元捐款者,樓層以捐款者命名表彰捐助義行,也讓使用圖書館的市民永久感念這些贊助者。


長興化工響應 隆興隨即跟進

  武林請帖一發出,長興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英士立即以個人名義贊助1億元,接續隆興鋼鐵公司董事長王禮也同樣捐出1億元,對企業界有非常大的鼓舞效果,京城建設也隨即捐出1,000萬元,成為首位響應新總館募款購書的建商。

 

  隆興鋼鐵公司只是一間中型的家族企業,總員工人數250人,主要生產化工業的包裝桶,臺灣環保意識逐漸高漲,化工業面臨極大的挑戰,依附著化工業發展的隆興鋼鐵公司正處於嚴峻的環境,在這樣的狀態下,願意捐出1億元,非常令人刮目相看。

隆興鋼鐵公司董事長王禮捐贈高雄市新圖書總館1億元。

  「我們家族的人也都感到震驚!」隆興鋼鐵公司總經理王隆興這麼說。
 

  王隆興同時也是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去年受邀新總館動土觀禮,得知圖書館正在籌募購書經費,回家後將這項消息告訴父親王禮,原本還擔心父親不贊成,所以柔情遊說父親。長期來,王禮的公益支出,都是用於臺南家鄉的窮困學子,或者生命情感上有交集的對象,比如為他開刀治病的醫院,好友開辦的學校,原本王隆興盤算著自己掏腰包捐個幾百萬或數千萬給圖書館,但被告知此事的父親沒有立即回應,「原來父親那時候內心就已經想要捐1億!」事後回想,王隆興才理解了父親當時沉默所代表的意思。


創辦人發出宏願 子女也驚訝

  當父親公開了捐出1億的心願時,王隆興與家人第一個反應是大受驚嚇,這樣的大手筆,對向來勤儉持家與行事保守的父親形象有所衝突,在溝通的過程中,大家才完全明白父親的心意;王隆興的父親期盼藉由新總館的留名,讓後世子孫記住先人胼手胝足的精神。


  為了達成父親的心願,王隆興與兄弟姊妹商討,最後達成協議:這筆錢以父親名義捐出,但由兄弟姊妹出錢給付,在衡量能夠承擔的經濟狀態下,分期3年提撥給圖書館。

 

  「所有成功的企業,一定是歷經辛苦以及不放棄的堅持。」王隆興這麼詮釋父親一手建立的企業。


  能夠慷慨捐出1億,家境一定很不錯,王隆興卻說至今還不認為自己是富有的人,回想過去的成長經歷,家人一直處在賣命工作的狀態,自幼,父親每天為工作打拚,母親要到工廠煮飯給工人吃,空檔還得幫忙做工,王隆興和弟妹們在生活中沒有獲得父母親太多的照料,寒暑假時間,王隆興和弟弟還必須到工廠幫忙,在這個家庭中,所有人都像是機器一樣永遠不停頓地運轉工作。多年前王隆興和弟弟接手父親的事業,還是要常常趕三點半,如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都在公司工作,完全沒有豪門人家的奢華生活。

 

  這麼賣命工作,其實是因為王隆興的爺爺務農,家境清苦,不僅社會地位卑微,生活也非常貧困,父親年少時就許願無論如何都要擺脫這種可能見不到明日的困境。因此,16歲就隻身離開家鄉到高雄闖蕩,還歷經過只能喝水來果腹導致身體失調的辛苦日子。


感念臺灣社會 回饋理所當然

  一路來,因為多次遇見貴人提攜,加上趕在臺灣經濟起飛的浪頭上,才終於在事業上有了成就。


  王禮的學歷只有國小三年級,但受日本教育的他懷著認真打拚的精神,在創業過程中,務實的作風獲得許多人讚賞,這當中包含影響他最深的一位貴人應昌世。


  二戰結束初期,臺灣百業凋零,物資缺乏。初到高雄闖蕩的王禮一開始除了當童工外,也撿拾破銅爛鐵增加收入。有一天,他突發異想,如把撿來的碎鐵片焊接成畚箕,這項新產品讓王禮的生活有了轉機,爾後,也開始以同樣的技術製作圓鐵桶,從此開啟製桶事業。

 

  國泰化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應昌世當時在國泰化工廠擔任重職,因為有化工品包裝桶的需求,所以他鼓勵王禮往這方面發展,製作鐵桶給國泰化工廠。為了能夠成就這件事,應昌世先支付材料費,讓毫無積蓄的王禮能夠接下訂單,產品一交貨便能立即全額付費。


  因為應昌世的信任與全力協助,讓王禮開啟了生命的新契機,一路以來,隆興鋼鐵才能有今日的規模。

 

  「父親生命中的貴人很多,但對影響他一生的應先生特別感恩,幾十年來,父親只要到北部,一定親自去拜訪應先生,父親也一再告訴我們,應先生是我們的貴人,我們要永遠銘記這份恩情……。」王隆興一再強調。


圖書館留名 盼垂範子孫

  受人恩情終身難忘,這是正港臺灣人的精神,但王隆興卻感嘆今日的臺灣社會出了很大的問題,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他觀察到今日的臺灣和舊有臺灣的精神相去甚遠,尤其年輕人的價值觀也逐漸被扭曲,「舉個例來講,很多企業找不到就業人員,很多待業人卻說找不到工作,其實,不是沒有工作,而是年輕人不喜歡勞力性工作;除了瞧不起,也沒有承受的能力。」

  一個社會的價值觀變得不健康,亂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王隆興秉持著父親王禮刻苦與感恩的精神經營企業。

  為了端正世風,王禮期望透過圖書館樓層的掛名,讓後代子孫記住他奮鬥的過程,也讓社會知曉:「成功的背後必須付出辛勞,凡事沒有不勞而獲。」


  一生都在拚命工做的王禮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但對孩子的教育卻非常嚴厲,尤其對於道德的規範特別嚴格。


  相較於臺灣的其他大企業,隆興鋼鐵公司的規模一點都不出色,在經濟條件上,比王禮優渥的人更不在話下,但是,「捐1億元」的背後精神卻無人能比。


  高雄市立新圖書總館的四樓確定立名為「王禮館」,王禮所彰顯的不僅是30多萬本書冊的金額贊助,而是他所代表的臺灣人精神!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