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總體營造走過十年,過程中有艱辛,也看到一些成果。這十年來,從挖掘、反省到再出發,相繼投入者無數,讓下一個十年社造的希望仍然持續。只是,在走向下一個十年的路途中,有人迷路了、茫然了。中央款項的捐助,讓地方舉辦活動,熱鬧一場、曇花一現;文物與古建築的永續維運,成了中央與地方的燙手山芋,至少在一個文化公民權概念不成熟的社會裡是如此。社區營造十年有成的基地上,下個階段會如何發展?文化工作者仍寄以高度期待。
行政院文建會在社造方向上扮演吃重的角色,在中央它必須與其他各部會溝通,推動行政機關社造化。如桃園縣龜山鄉的眷村故事館,因為土地權的問題,面臨拆建的危機。終在文建會主委陳其南二月十九日親自下鄉訪視時,允諾將與國防部溝通,解決土地所有權的問題。
在地方,文建會必須積極與各社區溝通,引導各社區,落實由下往上的文化公民權理念,同時自身的理念也必須經過不斷地修正與調整。如陳主委在二月二十日前往桃園神社視察,館方希望將神社與虎頭山觀光點連結成一觀光路線,吸引遊客。陳主委則當面要求保持神社原貌與精神,至於觀光點的連結則要在神社之外。陳主委這樣的想法令人振奮,否則神社與觀光地點連結,對從文化起厝的社造點來說,不啻是一大諷刺,對於扶植其成長的主辦單位文建會,也是一大挫敗。
重拾社造精神
回到社造的起源,在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發展藍圖中說得很清楚,乃是要從文化面著手,以及解決全球化帶來對地方的各項衝擊,包括傳統產業外移、初級農漁業的荒廢、人口結構的改變等。九二一大地震後推動社區重建,至今各地方蓬勃的活動及生命力展現,都在在讓人相信地方已經動起來。以地方智慧解決全球化帶給地方的衝擊,證實是有效的策略。
稍有成果的社造點,尋求下一步的發展時,基於經濟面向的考量,經常轉向觀光或文化創意產業,以求永續發展。但社造是一個集體力量的成果,如果這樣的轉向,是集體的決定,身為舵手的文建會,有責任引導往可欲的方向前進。
建設過程中,經濟引導的力量不可謂不強勢,但往往太強勢了,相與抗衡的力量,於是也顯得減弱了。
社造工作者陳板及多位文化界人士都認為,須預防文化產業化與觀光結合後,文化過度消費的後遺症。她們也同時提醒,文創產業最重要的使命,並非是賺觀光客的錢,保存與活化文化的價值,才是社造重點。
此外,古蹟的指定與古建築的修護在實務上也常遇到困難。這些建築與文物,繼承了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遺緒。社區居民憑著對家鄉與土地的情感,進行抗爭與維護,這是他們迸發出來的熱情,也是生命力與希望的保證,行動者要在過去的土地上,繼續訴說著現代與未來的故事,這些故事攸關你我的健康、福祉、安全,更與土地緊密的聯繫。如果說「土地的故事也是抗爭的故事」,一點也不為過。
地方政府或地方單位以財務為思考其實也無可厚非,但在此背後,可以看出文化公民權觀念不易落實,而且文化引導的力量也很微弱。文化公民權是一個較為抽象且具制高點的概念,本不易為一般大眾所理解與接受,但另一方面,這樣的概念需要透過每個公民的實踐,才得以落實。經濟力量縱使強勢,不會是唯一的出路,文化經濟可以共榮,但如果成了之後引導的唯一力量,也就失去當初社造開始的意義。
社區總體營造為地方開啟了一扇窗,社區總體營造走過第一個十年,從專業人員、行政人員、社造員本身,乃至推及至社區居民,對於自己的社區、自己的土地,已逐漸有了認同的情感,與將夢想實踐的願望。如今成果可見,經由重建、修復,證明了傳統不必被丟棄,同時在現代的發展中,兩者也不必是對立的,讓看見的繼續看見,同時一向是上游的know-how,現在讓民間自己來尋找出路,在中央的文建會,其文化引導力量必須要更強勢,才能為地方的建設殺出重圍。
社造情報蒐集站 |
《第一屆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論文選集》 作者:鄭水萍等人 出版者:行政院文建會 出版日:92年3月 語文:中文 |
《異想空間-文化漫遊》 作者:行政院文建會 出版社:行政院文建會 出版日:92年7月 語文:中英對照
|
《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操作手冊》 作者:尤力 — 阿冒等人 出版社:唐山 出版日:87年 語言:中文 |
從這些文史工作的參與累積中,我們不只是在重溫著復古甜美的鄉愁,更是在積極地辨識著更確實未來的願景。所以政府部門宜應結合文史工作者長期累積經驗與智慧,從地方文化的角度切入,來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及公共建設,這樣的結合才能使社區營造與公共建設關照到地方文化的角度,不僅給予社區總體營造一種新的思考視野與行動,更是給台灣社會營造優質的社區發展模式。 |
自八十三年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畫,鼓勵民眾直接參與地方文化事務的策劃與推動。並希望在各縣市文化中心之外,能在更基層地方提供具有社區博物館的性質、能充分吸納社區民眾參與、為社區民眾而存在且足以永續經營的文化據點。九十一年度起,文建會推動的「地方文化館計畫」,希望在全國各地輔導成立可以成為地方文化據點與旅遊資源的表演館或展示館,進行草根文化建設,呈現地方文化活動,均衡城鄉藝文建設。民眾將有更多的休閒去處,並於經濟復甦的同時,政府已為民眾的「文化消費」做了最好的準備,屆時將可把民眾的休閒娛樂取向導入正當的文化休閒行為。 |
這計畫藉由地方文史工作者的策劃和協助,讓社區居民透過實際的活動操作和工作參與,去追索、挖掘、發現和重建關於自身的、家族的和社區的共同記憶。而每一個種籽村提出的工作模式都有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希望融入社區生活過程而能轉化社區生活內涵,使社區歷史的探索成為建立社區文化生活的契機。經由這計畫,希望能給居民一個開始去討論關於共同生活經驗的空間,交換彼此的記憶和想法,促進對社區特質和地方精神的掌握,進而成為有歷史自覺、文化自尊和社區自信的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