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閱讀團體─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 點燃閱讀的渴望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當你真心渴望某種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這是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令人久久無法忘懷的一段話。由一群從城市到小鎮、從學校到企業……有心推動閱讀人士凝聚而成的「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就是以致力推動閱讀、讓書充分發揮效益為集體渴望,進而朝燃起閱讀熱情為目標推進的實例。

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運作的幕後推手,從右至左為執行長陳一誠、專案企劃林欣怡、行政組長林怡真、主任張淑卿與志工劉芳貞。推廣愛的書庫

  「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的前身為「台灣閱讀推廣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持「愛與分享,智慧循環」的信念,推廣閱讀。而在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的經費捐助下,購置大量的優良好書,讓每種相同的書籍以40本為一箱,讓一箱一箱的好書透過「愛的書庫」在班級中循環、推展開來。

  而這讓書籍資源不斷循環共享的推手,是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的執行長謝志誠。身為推動者的他則淡淡地說:「如果沒有和具有參與意願的人結合,推廣閱讀的計畫還是無法執行。」因為當基金會在2001年一項名為「補助受災國中小學優良圖書」的贈書計畫結束後,他還是繼續尋找如何從圖書切入,提供補助機會給學校的可能。

  然而,一封「台灣教師學會閱讀教材」的電子郵件,竟讓謝志誠往後「愛的書庫」構想露出了實現的曙光。而這群為激起學生閱讀興趣而編寫閱讀教材的老師們,一開始是因為教育部編寫九年一貫多元教材而聚集在一起,而後竟也讓這群教師從參與的過程,發現到在推廣閱讀領域中有想做的、可以做的。

  當這群教師推動閱讀、充分發揮書籍效益的集體渴望愈發強烈時,就這麼恰巧地因謝志誠閱讀了一封電子郵件,而成就彼此推廣閱讀的想法。於是,編寫閱讀教材的教師想擴大、加深閱讀之於學生的影響而尋求社會各方的奧援時,九二一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投入經費捐助成立「台灣閱讀推廣中心」以購置好書,滿足校園閱讀的需求並豐富學生多元領域的閱讀。

  直至去年底,「台灣閱讀推廣中心」獲行政院文建會准許設立為「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後,除了以「愛的書庫」持續推動閱讀,更號召社會集體力量與各方資源投入,使「愛的書庫」能永續地經營下去。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從贈書到接受社會各界捐款認養愛的書庫,是推廣閱讀永續經營的過程,光靠基金會單向長期、持續性的捐助,絕非永續之道。執行長陳一誠表示:「號召更多人一起為閱讀扎根、深耕,才足以醞釀出愛的書庫的雋永氣味,因此,無論是個人或是學校教職員工捐贈的書箱,都是持續推廣閱讀的動力。」

透過集體閱讀,激發自身持續閱讀的動力。學生加入愛的書庫志工行列,親身體驗推廣閱讀的歡喜。一箱四十本的圖書,成為「上課四十分鐘的行動圖書館」。

愛的書庫 閱讀風潮四起

  截至今年3月,「愛的書庫」已集結各界力量在台灣15個縣市、成立了52個據點。等同於無論是在台灣的原鄉部落或偏遠海邊,只要當地老師有借書的需求,就能就近到據點,將適合班級共讀的好書載回學校與學生們共享。而在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有限資源、最大運用的概念下,強調的是老師的自發性,雖然沒有任何誘因,只有勞力的借還書過程,南投縣育英國小老師巫邕儀也始終是「愛的書庫」的愛用者。

  想借書的時候,身材嬌小的巫邕儀就會開著車到埔里鎮立圖書館載回1至3箱不等的圖書,「基於一綱無限多本的學習想法與大量閱讀將有助於引導學生方向,老師能做的就是引導出他們想讀的動機。」她長期透過鼓勵、鼓勵、再鼓勵的方式,讓「愛的書庫」在班上不僅提供同儕共讀的資源,還產生閱讀風氣良性循環的影響哩!

  同時,也在校內老師們的創意想下,讓閱讀多了點趣味、多了些情感的連結。育英國小的莊玉仔老師是校內帶動「愛的書庫」使用風潮的先驅,當她得知書籍得以不斷循環共享的資源時,便熱心地偕同工友、替代役為全校的師生載回了好多好多箱的書籍,「統籌全校得以讓全班共讀的資源,令人熱血沸騰。」

  也因為這群老師們重視閱讀的想法與推廣閱讀的用心,讓「愛的書庫」在被認識之外,還以書中故事為基礎,設計愛的小書、愛的錄音帶……,絞盡腦汁就是為銜接起書籍與學生們的情感。於是,廖淑娟就想:「班上共讀的故事都一樣,但引發每一位小朋友內心的感觸卻大大不同,所以,她鼓勵小朋友將自己的故事寫下來、畫下來或是錄音下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書庫運作 嚴密把關

請專業師資為「愛的書庫」列出的書籍採購清單,再依年級劃分。  如此一來,「愛的書庫」不僅僅將書籍本身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所產生的邊際效益更如野火般足以燎原。因此,陳一誠很清楚:「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對於書籍品質的把關,絕不能輕忽」。從第一線整合上游出版社、購書,建置完成一箱又一箱愛的書庫,到外借的流通過程全都在品質控管的流程中。

  「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為避免有不適合班級共讀的書籍濫竽充數,基金會請學校師長經過篩選、分類再評估的方式列出購書清單,以作為接受外界捐款、捐書的購書參考。也因為基金會在各個階段的嚴加把關,讓「愛的書庫」正不停地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漸漸在台灣的土地上擴張,而網站上推動閱讀的輔助資源,如:列印學習單、下載觀摩教學光碟、心得分享……更是加強閱讀的深度。

  但是,當「愛的書庫」成立兩年多後,許多一開始就加入的老師不免抱怨:「這些精神食糧都快餵不飽我們了。」當對書的品質與量嚴加把關時,老師們宣傳的力道反而緩了下來。幸好,基金會早預想到會有這樣的問題產生,所以,「只要成立時間差不多,書籍借閱率普遍都高的書庫據點,就能透過點與點交換的方式,讓書的利用更為徹底。」

  而流通率不佳、推廣不力的據點,也將在基金會控管的資訊系統中無所遁形,謝志誠直言:「成立愛的書庫不是放著、等待被借閱就好,基金會還需透過長時間的宣傳與醞釀,為推廣台灣的閱讀風氣扎根。」當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點燃閱讀的渴望並讓它蔓延開來,書香的花園也因此而散發出濃郁的芳香,不再荒蕪。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