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探討小說《棋王》中破舊立新的真義

文:微雲(家庭主婦)

  鍾阿城的<棋王>一書在新文學上的地位,早經海內外諸多評論,予以肯定。並對內容佈局、寫作技巧、文章風格和精神境界上,多方讚譽有加。故事雖以「文革」為背景,卻遠遠超越了「傷痕文學」的範疇。由新地文學叢書出版的大陸文學選刊<棋王樹王孩子王>一書,前後附數篇評論文章。

  數年前第一次閱讀<棋王>,心中深為「王一生」這個人物震撼,更為蘊涵其中無比的氣勢與張力緊緊扣住,長久不能釋懷。於是又一口氣讀了郭楓先生的前序,以及後面陳炳藻、席復西、譚嘉等諸位先生的評述,方能進一步體會書中精妙之處。對故事結構的嚴謹、純粹的中國藝術風格、和寫作技巧「象徵」、「對比」、「矛盾」的運用自如、反覆研讀、受益良多。

  近來重讀<棋王>,並嘗試整理作品中精妙神髓之處時,心中竟有些困惑,究竟在緊湊的佈局下,立意精神是什麼?書中所指「破舊」與「立新」又是什麼?在諸多評論文章裡,並沒有百分之百令我苟同的立論。我以為歷經「文革」的種種殘暴、物質被破壞、人性被扭曲,在如此惡劣的環境裡,與其消極的不滿,不如積極地尋求突破。如何擷取舊文化的精華?如何應運新時代?必定要有新的體認,新的突破性思想。從<棋王>中或可揣摩出阿城新思想的真正意思。

  在<棋王>中有極大的篇幅描寫各種「吃」的場面。本來「口腹之慾」便是人類存活的基本條件,但在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動機和層次。像王一生出生貧窮,又碰到物質匱乏的時代,使他對「吃」懷有宗教般的敬意,看描寫他在火車廂上吃便當的那段,即有虔誠的宗教氣氛,叫人感動。他以為「頓頓飽就是福」,絕無更多的貪求,實符合古賢人顏淵「安貧樂道」的精神。但「吃」在中國經過三千年也形成一種「文化」。

  其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媒介,彼此聯絡感情的生活情趣。像「我」招待王一生吃蛇肉的一段,寫得趣味橫生,興味盎然,這是一般人的享受。其二為倪斌描述有錢、有地位的上層人士,對吃的講究,這種精神上的要求──「美食主義」,便也偏離了吃飽的原來意義。那奢侈的排場、只是財富名位的表徵而已。即使其中真正的滋味,如倪斌所說「很腥」,卻依然令上層人士樂此不疲。阿城在這不以為然地說「費這麼多錢,吃一口腥,太划不來了。」

  另外,提到「饞」的情形,和「積穀防饑」的教誨,都屬於特殊狀況。前者已是因精神上欠缺,而產生的偏差行為。後者更是常人面對頻繁的「天災人禍」,所做的防禦行為。阿城對各種人「吃」的心理需求、及不同的滿足方式,不落痕跡的描寫,非常生動,而褒貶也自在其中。

  有許多人為了吃得更飽,吃得更好,花費了許多心力去追求,殊不知私心與謀略由此產生。相較下,王一生對「吃」的要求最低,也最易滿足,雖然因此忽略了一些人際活動與生活情趣,成為朋友口中的「呆子」,卻使他能更從容、更專心的追求精神上的需要。王的母親出生貧賤,一輩子受人剝削、欺壓,對兒子唯一的心願,僅謀求溫飽而已。然王為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堅持對下棋的熱愛,憑著不屈不撓的毅力,終於完成人格上圓滿,成就了「棋王」的心胸與氣魄。

  這條艱辛的路,最初有母親的阻攔,後來卻化為一股生命動力,綿綿不絕的支持著他。書上五五頁寫著「取出一個棋子,確實很小,在太陽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一隻眼睛,正柔和地瞧著。」母親的摯愛,就是他精神長城。比較之下,倪斌手中那副精緻貴重的烏木棋,同樣是祖先倪雲林的精神表徵,最後卻成了交換安逸生活的棋子。被「物化」的精神,價值也就很有限了。著者對倪斌這人,有意無意中將之醜化,但對人性中「好逸惡勞」的習性,也心存厚道。借畫家的口說出:「……不能怪你,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要求。我這兩年,也常犯胡塗,生活太具體了。……」畢竟人是脆弱的。因而更突顯王一生超凡的毅力與決心。

  書中另有一個執著原則、淡薄名利的人,拾荒老者。竟是承傳中華棋藝(文化)的關鍵人物。著者藉他的口說道:「什麼是舊?我這兒每天撿爛紙是不是在撿舊?可我回去把它們分門別類賣了錢,養活自己,不是新?」一語點出「破舊立新」的真正涵義。他以「男女之道」,曉以性、靈中和之道,「太盛則折,太弱則瀉」,推及世間事理都是相通。教化王一生融入他的棋藝中。

  最後出現的冠軍老者,卻充滿矯情,倚老賣老。首先托大不肯露面,有輕視晚輩之心。輸局時不得不露面,又只為了保住面子,一番堂皇說辭,並非真心認輸求教。兩者對照,前者是新,後者是舊。

  然而,王一生在面對這一次的勝利,對老者的求和,長久沉吟之後,終於說出「和了吧!」則顯示出他心境的提升。前面有伏筆寫他對同學父親的毫不領情,經長期自我淬礪,到處找人以競賽的嚴格方式訓練下,在自己的技藝攀登這領域的高峰後,終於領悟到包容人性弱點的平和心境,脫卻輸贏的計較,找到自我人生的新意境。

  王一生從人生的最底層,爬到顛峰。歷經一連串的過程,終能完成「大我」。從母親賦予生命動力起,到接受撿垃圾老者的文化傳承,到淬礪奮發,不屈不撓,以至於超越「自我」,這是阿城筆下的正面人物。從另一個人身上,我們看到原本是傳統階級中高高在上的士人,在父親的庇蔭下,將精神「物化」,竟至在困境中,墮落到「物質」生活的最底層,並沾染「走門路」、「套交情」等惡習,完全無力開創自己的天地,無法像王一生那樣在「文革」時,從一無所有的廢墟中,憑藉自己的意志力,開創格局,走出自己的新天地。王一生這人物應是著者阿城對新一代「中國人」的期許吧!

  書中的高潮在結束時,王一生以其充沛的意志,引起一陣旋風,衝破當時荒蕪、沉悶、罣礙的空氣。他以盲棋對決九人的場面,氣勢驚人,將大家的情緒推到最高點。那張力十足的戲劇性,更突顯精神勝於物質的主題。而盲棋代表著突破人生物質的表象,沉潛到真正的人生意義中,所以阿城在結束時說到「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就是此義。

  因為喜愛<棋王>一書凝鍊的文字風格,和它的主旨。加以淺易好讀,在深受感動之餘,謹將讀書心得與大家分享,希望人人都能讀此好書。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