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139期文教訊息


2018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駐館計畫「閱讀、尋根、聽樂興」活動(SEP,2018)

  2018 年是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與「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透過文化部媒合演藝團隊進駐合作計畫的第三年,也是「樂興之時」成立的第20 週年。今年的駐館合作計畫將以尋根過去為基底,一系列精采的《樂興時光機》歷年展演講座音樂會系列;及現場音樂會互動演出的駐館活動,結合書香與樂聲,推廣音樂藝術與在地生活脈動的緊密結合,為讀者大眾營造驚喜溫馨的音樂體驗。


  延續去年度規劃的親子音樂會之精華與精神,今年於9 月8 日(週日)下午推出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動物狂歡節》親子音樂會,邀請小朋友打扮成自己最喜歡的動物,與動物好朋友們一起狂歡共舞!


  另外,還特別於今年規劃4 場講座,其中2 場為「那些年,『樂』『色』下說不盡的故事」講座暨現場導聆音樂會~ 8 月12 日《電影篇》與9 月30 日《廣告篇》,由導聆人暨音樂文字工作者吳毓庭帶領大家認識影像樂聲的趣味與意涵,一起探究藉由古典樂聲訴說出的「話/畫」外之意;現場並由「樂興之時管絃樂團」同步演奏精采樂章。


  而10 月14 日木笛演奏家林靖瑋老師的《古樂敲敲門》與10 月28 日聲樂家鄭海芸老師的《馬勒—大地之歌》兩場講座,將以輕鬆愉快的方式,帶領民眾進入古樂與馬勒的異想世界,歡迎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一起來共襄盛舉!
 



國資圖「織」你心七夕 來館邂逅你的現代織女(AUG,2018)
  今年七夕來圖書館「聊書」吧!自七夕8月17 日起至10 月11 日止,讀者到國資圖每累積借閱滿25 本即可參加抽獎,有機會把全新縫紉機帶回家,實現你的現代織女夢。   


  國資圖自2017 年10 月起與伸興工業合作,於館內五樓舉辦「縫紉文化。經典再現」展,現場有多臺經典縫紉機展露其歷年風華,掀起一股縫紉技藝的旋風,今年更結合時下居家手作熱潮,伸興工業加碼贈送2 臺縫紉機50 週年紀念機種,於七夕情人節開跑借書抽獎活動,鼓勵讀者多借好書、多閱讀,月月抽縫紉機及眾多手作布製好禮,獎項包含拼布包、手提袋、束口袋及限量波比T 恤等。


  伸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表示,企業基於在地情誼與回饋地方的美意,期許大眾暇有所學,學能致用,特與長期支持全國民眾終身學習服務的國資圖合作,盼能提升國人對縫紉技藝的興趣之外,也能協助圖書館提升閱讀的風氣。


  暑假期間正值國人閱讀旺季,國資圖期能藉此活動延展讀者的閱讀熱度,於館內閱讀可細嘗布藝縫紉之美,借閱圖書則有機會親自體驗布藝縫紉之實。詳細活動內容請參考國資圖官網:http://www.nlpi.edu.tw

  


「原來視我的家~這樣美~」原鄉部落兒童影像展(AUG,2018)

  攝影絕不只是照相,是對事物觀察後「自我思維」的影像創作。臺灣兒童攝影教育推行會以偏鄉部落小小攝影家營隊為起點,透過兒童攝影教育美感的養成,呈現近10 年來部落兒童攝影研習營的影像作品成果紀錄。8 月1日起至9 月30 日止,在國資圖中興分館三樓展覽區,舉辦「原來視我的家~ 這樣美~」原鄉部落兒童影像展,以童眼的視角帶觀看者體會原鄉文化之美。

 


圖書館在聯合國2030 永續發展議程中的角色與實踐(MAY,2018)

  自千禧年開始,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 針對全球社會、環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提出建言,特別在知識平權與教育發展等方面,協助聯合國規劃訂定2015 ~ 2030 行動計畫,在2015年發表了「2030 年聯合國永續議程」,議程中設定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包含17 個目標(goals)、169 個子目標(targets)與232 項指標(indicators)。


  為了讓圖書館同道認識永續發展,「圖書館在聯合國2030 永續發展議程中的角色與實踐工作坊」,邀請來自IFLA 的講師Ingrid Bon與全國各圖書館員分享、對話。


  在第一天議程中,Ingrid 詢問同道,這些目標是否與圖書館角色有所關聯?除了直覺的連結到教育與學習面向外,她再進一步挑戰館員思考圖書館是否可以更著重發揮社會角色的能力?在館藏外,圖書館的各項活動是否可以連結於永續發展?


  館員們發現圖書館所擁有的影響力超過自身的原有認知,埋首於日常的業務使館員常常忽視讀者對圖書館仍持有一定的信任。與會館員們提出圖書館可運用主題書展呼籲民眾思考永續發展,或是邀請講者以演講、活動方式了解各自應著重的角色。


  Ingrid 卻指出上述思維仍傾向於原本業務的範疇,她提醒館員,圖書館在獲取資訊、普及識字、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甚至獲取資訊和通信技術(ICT)的面向都占有重要地位。也提到在永續議程中,有關獲取資訊面向的第16 項目標「根據國家立法和國際協定,確保公眾獲取資訊並保護基本自由」,圖書館甚至可以影響到國家政策的決策層面,包括學會或是每一個館員都可以參與其中,為人民爭取公平資訊的自由權力。


  因此,在第二天的議程,Ingrid 帶領與會者,藉由上臺發表分組討論的結果與規劃,練習如何擬聚共識、如何定位在自已國家中的永續發展目標、如何與聯合國永續議程連結、如何影響決策者進行立法、如何進行遊說主管機關。最後以自身經驗與觀察各國的發展,輔以詢問臺灣的情形提出建言與看法,並鼓勵館員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自身的影響力。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柯皓仁也提出臺灣圖書館界規劃定位館員的社會定位,並表示將更積極參與永續發展的目標,與國際圖書館界有更多的連結。
    



科博館「古代人說故事」展考古成果!南屯山仔腳遺址出土鐵刀首亮相(JUL,2018)
  想要了解東海岸舊石器時代八仙洞,新石器時代的卑南、麒麟文化及中部大坌坑、牛罵頭、大馬璘、營埔及番仔園文化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更新常設展區,推出「古代人說故事」,展覽內容生動活潑,並以動畫影像剪輯及多媒體互動方式呈現,除了認識歷史課本寫的考古學是什麼外,更能讓民眾親身體驗臺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目前中部地區是臺灣考古學研究的重心之一,近20 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各地獲得豐碩的挖掘成果,因此科博館決定依據最新考古發掘資料,更新常設展區,除了展示臺中安和遺址發現栽種的稻米、母與子、戴鯊魚牙玉飾的青年及南屯山仔腳出土完整的鐵刀之外, 還有民間蒐藏家蔡坤玉提供一件澎湖海溝帶人工鋸痕的鹿角,結合張鈞翔博士澎湖原人的研究,證明19 至45 萬年前就有獵人到臺灣。


  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表示,推出古代人故事展覽更新,因為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各地獲得豐碩的挖掘成果,中部地區是臺灣考古的重心之一,展覽內容依據科博館目前最新考古發掘資料,包括各文化簡介、分布年代、地區,探討史前人的生活內容與陶石器變化。在生態遺物中,由陳彥君鑑定發現安和遺址石虎骨骼,1,000 年前帶暴牙的獐及南勢坑遺址出土的水獺,時空跨越5,000 年。說明古代動、植物環境的變遷及文化互動。


  更新展區於7 月5 日開展,除了科博館館長孫維新,捐贈更新世古生物化石的「石頭老爹」李天德也共襄盛舉。展區也介紹考古與古人類學、古生態學合作研究成果,關於臺灣史前文化人或現生臺灣南島語族的起源、遷徙、以及互動等議題,同時強化考古學多媒體內容製播。


  現場展出的山仔腳鐵刀,為南屯山仔腳遺址(距今800 ~ 600 年)出土的鐵刀,修復去銹後,發現此刀直背弧刃非常完整,刃邊自刀尖弧轉外拱,至中間最寬,尾部細長帶倒鉤,原來應該深入木柄內。


  這把出土鐵刀與歷史時期,臺南頭社村西拉雅族祀壺祭典時殺豬用的鐵刀形制相似,因此可以推測鐵刀在祭典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但不確定是當時原住民與漢人的貿易品,還是先民自己鑄造的,因為千年內北部的十三行遺址和漢本遺址已經發現鍊鐵作坊。


  科博館以科技整合、生活化、藝術化及以人為中心的主題展示,包含生命科學廳、地球環境廳、人類文化廳等常設展區,其中人類文化廳以世界文化、大洋洲等為總主題,這次更新呈現了豐富的考古典藏與館內各學組合作研究成果,內容十分豐富,不要錯過!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