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史社團巡禮-員林穀倉變身為藝文空間

文:林明志

原為倉儲空間的穀倉!現在充滿藝術氣氛  走出員林火車站,看見矗立巨型穀倉,它是台灣僅存二處鐵道穀倉之一,由於廢置不用,台鐵有意拆除,在地方人士奔走後,台鐵同意現狀保存。如今,員林穀倉已轉型成文化藝展場所,其中,千高台文化協會扮演幕後推手的角色。

執行長張健信回憶成立經過

  千高台文化協會是一群熱愛自然生態、文化古蹟人士所組成,執行長張健信說,員林穀倉有著歷史背景,與當地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台鐵有意拆除的消息傳出後,便凝聚社區及文史工作者關心,千高台文化協會就是在此機緣下組成的。

  台灣鐵道僅存兩座鐵道穀倉,彰化縣員林及雲林縣斗南各有一座,張健信說,早期的鐵道穀倉分布在各火車站附近,隨著時空轉變而廢置甚至拆除,員林鐵道穀倉的歷史也是如此,只是,員林穀倉是少數巨型雜糧倉庫。

  員林穀倉又名員林立庫,是巨型的立體倉庫,興建於民國63年,為台灣進出口貿易起飛時期之代表性建築,造型獨特;甚為罕見。員林穀倉及周圍環境閒置十多年,地方人士認為相當可惜,在努力奔走後提報為歷史建築,目前,積極進行整體建築物活化。

  張健信說,員林穀倉是鋼筋混凝土的圓筒式建築。圓筒內徑為6公尺,高有24.9公尺。共計主倉有18座,格倉(副倉)有8座組成。每一個主倉容量是530公噸,每一個副倉容量為120公噸,合計總容量達10500公噸,建築物總面積是2905平方公尺。

歷史建物活化再利用

打造藝術萬花筒,是千高台文化協會的理想。  從遠方看員林穀倉的造型,有人說像是巨型的童話萬花筒,千高台文化協會與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建築師,有意將棄置的員林穀倉轉型,讓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執行長張健信說,重新整修的員林穀倉先做為藝演場所,未來將定位成「萬花筒藝術館」。

  張健信說,要將廢棄建築活化再利用,需要經過長久的努力與付出,從凝聚社區意識到鼓勵社團、學校參與,直到員林穀倉登錄歷史建築,就經歷一年多時間,扎根的工作總是耗時費力,接著需規劃各項活動宣傳,讓更多的人參與關心員林穀倉。

  千高台文化協會長期進行員林穀倉的研究解說及規劃案,交通部同意由協會擔任員林穀倉的認養人,張健信指出,協會會員多數對文史工作及生態發展具有廣泛興趣及關懷,對員林穀倉歷史建築再利用案的發展,利用各項活動及宣導,帶動系列的文化保存效應。

  張健信喜歡聊員林穀倉的歷史與未來,也是力倡保留員林穀倉的發起人之一。張健信說,他最喜歡帶著學生參訪,現場講解員林穀倉的故事,鐵道穀倉的興建,與台灣經貿起飛有關,大量雜糧進口造成港口倉儲不足,因此興起鐵道倉庫的構想,再運用鐵道運輸糧貨到各地。

裝置海綿藝術展。  穀倉內的機械運作,主要有進倉、翻倉、清倉、出倉四種。進倉與出倉是平時主要的工作流程,清倉與翻倉則是不定期的工作。張健信說,儲存較久的穀類,倉內溫度太高而使穀物損壞,才需要做翻倉的動作。另外,糧倉內容易產生沼氣,加上溫度過高,就容易引發爆炸,所以,清倉的工作是既辛苦又危險。

  然而,隨著公路交通發達,尤其是中山高速公路的運輸,及戒嚴時期「大宗物資集中進口儲存」的政策改變,許多業者自行興建小型糧倉等,員林穀倉失去原始功能,僅營運七年,於民國72年結束營業。張健信說,員林穀倉是員林的地標,硬要拆除不如轉型再運用。

發動社區學生參與彩繪

  千高台文化協會發動員林區學生,彩繪員林穀倉生冷的水泥牆,同時進行駐點導覽解說,甚至做為農特產品展售場,張健信說,協會認養員林穀倉,目前先打響員林穀倉的知名度,協會主動向地方藝文界邀約,企劃各種藝文展覽。

  包括油畫展、老唱片展、攝影展、泡棉藝術創作及裝置藝術展等,未來也要安排走秀,張健信指出,員林穀倉古樸的建築很適合各項展覽,在穀倉裡辦藝文展更顯得特殊。未來的員林穀倉將爭取經費,轉型成彰化藝文之旅的重要地標–萬花筒藝術館。

盼促成「萬花筒藝術館」

穀倉老唱片展  初步的構想,保留及尊重原穀倉的外型,用玻璃包覆灰色粗糙的水泥牆面,讓過去與現在成為強烈對比,每層樓都盡量開窗,以減少封閉圓形空間造成的壓迫感,內部各樓層空間規劃成藝文展、社區及教育及科學活動中心。

  張健信說,千高台文化協會希望結合員林穀倉及八卦山脈生態導覽解說路線,推動歷史與生態休閒旅遊,建立員林穀倉外部環境歷史文物、藝術及生態環保商品推廣點,讓員林區之休閒文化產業更加活化。千高台期望員林穀倉轉型為「萬花筒藝術館」的夢想早日實現。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