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全球百老匯─在大學校園 遇見一批老同學

文:魏楚陽

  在德國某大學的教室裡,一眼望去大半都是老年人聚精會神地聽課,年輕的大學生反而只占了少數。上課進行時,主動發言,或者積極和教授討論的也大多是這些年齡至少50歲以上的「老同學」。看到這樣的場景,不要訝異,這正是現在許多德國大學的普遍現象。這些勤奮的老同學們,出席規律,很少蹺課,常常令年輕人感到汗顏。但是為何德國校園裡會出現這麼多用功的老同學?

老年學制 無正式學位

  許多德國大學近年來開始實施一種新的制度,也就是老年學制 (Seniorstudium)。這種學制的對象是針對年紀較大的國民,不同學校的年齡下限規定稍有不同,但至少都是50歲以上的人們,才可以透過這個學制就讀。設立這類學制的目的,在於讓年長或退休的人們,在具備高中學歷或是已經念過大學的前提下,能夠有機會第一次或是再度進入校園,和教授以及年輕人互動,但因為課程結構鬆散,因此大學也不會頒發正式的學位證書。

  因為是老年學制,所以在課程安排上,學校會將適合老年學制的一般大學生課程,其中主要是人文藝術或社會學科的課程,列為參加老年學制的學生可以參加的課程。正由於如此,所以才可以見到年輕學生和年長學生共同上課的情景。除了和年輕學生共同上課之外,大學針對年長學生,還會特別安排一系列的專題講座,由資深教授進行深入淺出的演講,讓老學生們領會大學教授們歷經一輩子辛勤研究的功力所得到的結晶。

課堂文化的微妙改變

老人進校園,為大學增添不同風貌。(魏楚陽)  由於台下有一批年長學生在座,他們的年紀甚至比一些教授還要大,因此課堂上的生態和文化,也因為老年學制的實施,而有了微妙的改變。當年長的學生發問時,教授很難用他師長的權威來回答,因為台下的年長學生,許多都是久經歷練的各領域人士,如果教授講得不好,恐怕還不能輕易過關,因為他們純粹是因為興趣,繳了學費來聽課,而且因為不考試也不拿學位,所以也不必擔心教授有點名和打分數的權力而不敢暢所欲言,因此如何讓那些年長學生心服口服,對上課內容感到有興趣、有收穫而持之以恆地出席,對講課的教授而言其實是很大的挑戰。有時甚至可以看到這些年長者和教授的對話,不是教授對學生做出評論,而是學生對教授做出批評,甚至旁徵博引,讓教授無法招架。對年輕學生而言,這些老同學的認真態度,也有很大的激勵效果。

勤於參加課外活動

  老年學制的實施,在退休制度已經上軌道的德國,對許多年長而生活受到保障的人們而言,其實是有多重意義的。他們持之以恆,每天在大學裡生活,除了上課之外,還勤於參加學校各項公開演講和藝文活動,這種種精神連許多年輕人都自嘆弗如。根據研究顯示,這些年長者願意成為學生的動機相當多元。有些是為了彌補年輕時無緣進入大學的遺憾,但是還有許多人,是透過這個機會,重溫學生時的求學生活,或是和其他同年紀的人交往連絡,甚至是黃昏之戀,以填補生活中的空虛,或是藉此機會和年輕人互動,以保持自己的活力,證明自己仍然是寶刀未老。

大學財務狀況獲改善

  在經濟層面上,老年學制的實施,也有許多的正面效果。由於大批老年學生進入校園,每人每學期大約要繳200至300歐元(約1萬至15000元新台幣),這對大學的財務狀況而言,其實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大學的開課成本是固定的,學生愈多,學校的財務狀況也就越好。

老人新氣象 教授新挑戰

  無論是老年學制或是旁聽學制,都為大學校園裡帶來了一股新的生氣。在圖書館,甚至可以看到許多老年人孜孜不倦待到深夜才回家,背後的原因雖然各有不同,甚至是不為人知,但是這份毅力也是相當的驚人。大學課堂裡除了年輕學生,再加入這批以上課、聽課為興趣,不需要擔心老師會當人,甚至是喜歡和老師長篇大論談問題的學生,其實是對大學教授的一大挑戰,大學的圍牆也不復存在。年輕學生的思想比較單純,生活經驗也相對空白,大多是直接吸收教授所教的知識,只要教授講得清楚明確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遇到老年人,教授要如何用知識的力量,去回答根據現實世界裡的生活經驗所提出來的各種質疑,而不被當成只是空有學位的書呆子,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與藝術。這大概是校園裡實施老年學制之後,所面臨最大的衝擊。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