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廣角鏡─社教公益獎出列 社會提升的典範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編輯部

教育部長鄭瑞城。  今年教育部「社教公益獎」頒獎典禮上,出現一位高齡93歲的領獎者,於台上剛站定的第一句話是,「從來沒想過,會得到這麼重要獎項的肯定。」發表感言時,還不時高舉雙手道感謝,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而這一天,與王金河一樣對社會教育具有重大貢獻,並同天接受表揚的個人與團體共有56個。

  教育部為全面推展社會教育,依據「教育部表揚推展社會教育有功團體及個人實施要點」規定,舉辦「社教公益獎」表揚活動,表彰對社會教育具有重大貢獻的個人及團體。自民國64年起辦理表揚活動以來,今年已邁入第34屆,至96年止,已有680人次個人及760個次團體獲得表揚。

  此表揚活動自96年度起正式定名為「社教公益獎」,今年經由縣市及部會推薦者計167件,共選出27個團體及29位個人。從得獎名單與得獎事蹟中可發現,除了對弱勢族群的關懷依舊是不變的課題外,新移民、環境、美學等議題,也已逐漸納入社會教育關注的範疇。

  來自台灣不同地方、各自在不同領域、不同屬性工作的人,投入社會公益的熱情卻是相同。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出席社教公益獎頒獎典禮,於致詞時稱許得獎者平日於社會各階層,以熱忱奉獻的精神,參與社會服務,對增進倫理建設與改善社會風氣的貢獻良多,令人感佩。

社教公益獎得獎名單。  而「社教公益獎」不僅對公益事業有巨大的提倡力量,每位社會公益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更是一種正面的社會形象。劉院長表示,「雖然人們經常感嘆『世風日下』,但這是從孔子所處時代就已經存在的問題,民眾對社會不需過分悲觀。」他關注的的是,如何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三個環節,導向正面循環。

  因為社會教育需要政府、社會與學校共同的配合。劉院長指出,「社教的力量如果有效、夠巨大,可以轉化成更多好的家庭,而好的家庭教育也會讓孩子在學校裡也會有好的學習成果。」他強調,「教育不只是學校老師的責任,而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需緊緊相扣。」

  另外,社教公益獎的設立,除了鼓舞每位對於公益志業努力不懈的工作者,教育部部長鄭瑞城在致詞中也提到:「教育應從社會、學校、家庭教育三方面著手,並結合民間的力量,使教育更完善。」同時,他也提醒自己,「教育需跟隨時代腳步,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舉辦更多元的活動,以鼓勵教育的推行,打破僵化的現況。」未來,政府與民間力量將相輔相成,成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朝並臻圓滿的狀態走去。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