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當我第一次來瑞典時,最讓我驚訝的是瑞典的圖書館。那時我只是個待在瑞典五週的短期語言遊學生,居然可以在斯德哥爾摩所有的市立圖書館借書,一次還可以借50本!當時我想著,難道他們不怕我「捲書而逃」嗎?



瑞典圖書館印象
那時的我是斯德哥爾摩幾間圖書館的常客:有超過120種語言,20萬冊藏書的國際圖書館(可惜在各語文的報紙中沒有繁體中文報……),可以讓我預約電腦看中文信,我的圖書證就是在這裡拿到的,只要出示護照就可以辦理,而且這個圖書證可以通行全斯德哥爾摩各個市立圖書館。皇家圖書館有些書像我們中央圖書館一樣,是不開架且不外借的,我常常在夏日午後,在閱覽室裡看前一天預約的書(可保留在借書處一周,不用每次都要預約;如有必要可以再延一周),然後驚訝地發現使用圖書館的人不像台灣大概只有年輕學生和一些家長小孩──有時是老先生老太太在查舊報紙;有時是帶著小嬰兒的爸爸。坐落在舊城(Gamla Stan)的國會圖書館,有所有國家調查報告和統計資料供民眾查詢。而瑞典政府每年都會有一系列相關委員會所做的調查報告(這些報告被命名為SOU系列,例如SOU 2005:56,就表示是2005年政府所做的,編號56的調查報告)。這些調查報告並不像台灣一些官方委託研究案,在研究結束後就束之高閣,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圖書館借得到的書。而1927年完工的斯德哥爾摩市圖總館,則以方形結構環抱圓拱形的主體,為斯堪地那維亞新古典主義建築的標竿。圖書館裡藏書豐富的青少年與兒童圖書部門,是讓我遨遊繪本世界和幫助我學瑞典文最好的地方!
後來,當我在瑞典第二大城哥特堡進行九個月的田野研究時,憑護照就可以在市圖辦圖書證,而且可以利用「館間借閱」的功能,不用跑到各分館,就可以在離家最近的圖書館借到想要借的書。此外,瑞典大學圖書館是開放給所有人的,學術殿堂裡的知識不是只有教授或大學生才能親近。當時因為我沒有拿到為期一年的居留證,因此需要有一個瑞典公民當我的保證人,讓我可以在哥特堡大學的圖書館借書,最多一樣可借50本。
現在,我所就讀的隆德大學,博士生的借閱冊數是「完全沒有限制,愛借多少就借多少」,免費的館間借閱功能遍及全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如果要向英國或歐陸圖書館調書則要付費。我之前所住的瑞典第三大城馬爾摩,它的市立圖書館是全北歐最大的,裡面有超過62萬本藏書與多媒體資料、2,000多種期刊、266種世界各國報紙、3,000多部影片、22,000多張音樂軟體,由三棟建築物所組成。最左邊被稱為「城堡」的圖書館,是早在1901年就完工的建築物,以前是博物館,1946年開始,馬爾摩市立圖書館的兒童與青少年書區移到「城堡」裡,後來在1999年完成內部翻修,和新館的風格十分搭調。中間有個圓柱形建築,是借書服務及連絡新舊建築的「中間點」。最右邊則是1997年完工,立面以透明玻璃為主的新圖書館,體現了北歐建築設計中所著重的「採光」功能,讓整個圖書館十分明亮,在秋天時還會有美麗的秋葉映照在它的立面上。雖然大家都說位在西港的九十度旋轉大樓(Turning Torso)是馬爾摩的地標,但對我來說,這個圖書館的建築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
知識的力量 全民的圖書館
約在100年前,瑞典社會興起十分草根的「民眾運動」(folk movement)。當時投票權只屬有財產的男性專有,眾多平民百姓不滿只有少數人決定所有人的生活,因而組成讀書會,希望在共同討論中形成社會的共識;同時,藉由知識的取得,來參與、改變社會。這個民眾運動開啟了瑞典社會獨特的,與社會運動緊密結合的「成人教育」風氣,同時也奠定了瑞典「參與式民主」的基石(FBR, 2003)。
參與式民主需要所有人在充分資訊的基礎上獨立思考與判斷,以做出「理性的決策」,圖書館則是重要的資訊提供站。以人口78萬人的斯德哥爾摩市為例,全市有44個市立圖書館,在醫院、安養中心也有60個圖書館,總共有超過228萬本藏書與多媒體(謝小芩,2004)!以馬爾摩為例,前面提到馬爾摩市立圖書總館藏書超過62萬本,而馬爾摩人口才27萬6000多人而已!根據馬爾摩市圖網頁的統計數字,每年有150萬人次造訪圖書館,有150萬個借閱紀錄。
然而,如果是肢體不便的人、老年人、住在偏遠地方的人,如何使用圖書館資源呢?瑞典的圖書館還有流動的圖書車開到各個地方(甚至在斯德哥爾摩的群島區還有「圖書船」開到各個小島),以及協助行動不便的人送書到府的服務。在我以前馬爾摩所住的家樓下,就有個圖書車站,每週三上午11點到12點間圖書車都會出現,有一次我很好奇地爬上車,發現小小的車內已經擠了5、6個中老年婦人,她們彼此認識,似乎這個圖書車也提供和老朋友打招呼的機會吧!車上放了童書、青少年的書、小說等,還可以透過網路預約書,然後直接到車上拿書。
從使用者觀點出發的圖書館
在我剛到瑞典,對於圖書館系統還不熟時,圖書館裡有親切的詢問處,可以教我使用查詢系統,告訴我書放在哪一區,甚至親自幫我找到書;有一次我在國會圖書館,我想找瑞典的社會福利資料,資訊員不但幫我找到館藏書,甚至在過了20分鐘後,我發現她還在幫我找相關的社福研究團體及網頁,讓我真的感受到身為一個「人」所應得到的尊重和服務。
圖書館的許多設計也都是從「使用者」觀點出發,例如,兒童書區一定會設計到讓娃娃車推得進去,並且配備擺放娃娃車的空間;書區不但獨立出適合3歲以下小朋友的幼幼小書,也依年齡及主題區分書籍到青少年階段,同時還有不同高度的書架,以方便小小朋友自己拿書。有些兒童書區還會設計像「劇場舞台」般的展示架,讓小朋友可以打開像寶藏盒一樣的小門,一探究竟。
而圖書館中的閱讀座位也有許多不同的變化─有的是適合親子共同坐的舒服長沙發、有的是讓小朋友可以躲在自己的「祕密天地」,造形像個小屋子的椅子、有的是可以讓人輕鬆閱報的休閒椅、有的是造形簡單雅致的個人讀書座位、有的是可以和朋友一起念書的大桌子……,以適合不同的人的需求。
圖書館裡也有多媒體的音樂、電影等,還有許多有聲書。例如著名的瑞典童書作家Astrid Lindgren就親自念了她的著作,包括台灣曾翻譯的《金髮小淘氣》(Emil系列)、《長統襪皮皮》(Pippi系列)。值得一提的是,圖書館裡還有許多各國語言的書,而瑞典著名童書也有各國語言的譯本,這讓生活在這裡的移民及其小孩有接觸母語的閱讀機會。像在馬爾摩市圖總館的兒童書區,就有阿拉伯文、伊朗文、西班牙文、波蘭文等各種語言的童書,甚至還有繁體及簡體中文童書跟日文童書呢!除了讓移民可以保持其語言使用,瑞典還有一個出版社專門出版「簡易瑞典文」的書,把法律常識、消費者權益、介紹瑞典社會等資訊以簡易的瑞典文寫成,也把瑞典文學改寫成簡易瑞典文版(例如台灣已有譯本的瑞典著名小說《漢娜的女兒》就有簡易瑞典文版),以方便青少年及移民閱讀。以我學瑞典文的經驗,發現這是很重要的資源,也讓我更了解瑞典相關法規或文化。我不禁想到:台灣有許多移住勞工或女性新移民來自東南亞國家,我們圖書館裡有東南亞國家語文的童書作品嗎?除了像《國語日報》是以較簡單的中文寫成的報紙外,我們的政府相關資訊及出版,是否也有像「簡易中文」的改寫作品,以方便學中文的外國人及移住台灣的工作者、女性新移民及其小孩認識台灣社會或增進中文的學習呢?
請來造訪圖書館
斯德哥爾摩市圖網頁驕傲地宣稱,在斯德哥爾摩的市圖比麥當勞還多!瑞典的圖書館至今也保持著「民眾運動」的精神,希望它可以成為民眾相遇的平台,因此在圖書館裡不時有為小朋友舉辦的說故事活動、與作家面對面的座談、甚至免費的音樂會,以提供當地音樂學系學生表演的舞台,也讓我這個在異鄉的留學生生活多了音樂的點綴。我回想起以前總愛在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的樓梯間,看夕陽西下及俯視當時還沒有蔚為森林的「大安森林公園」。妳/你有圖書證嗎?妳/你多久沒有坐擁書城的感覺了?請去拜訪家裡鄰近的圖書館吧!(本文轉載自《台灣女生瑞典樂活》一書,女書出版,2007年4月,題為本刊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