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生不喜歡閱讀?」的問題,就像儘管iPod風行卻不是每個人都有一樣,難以一言以蔽之。況且台灣的出版社之多、出版量之大,學生們除了依各自喜好選擇課外讀物,公部門也只能在書籍的狂潮中適切地扮演「資訊提供者」的角色,為閱讀的推廣使力。
多年來持續推廣兒童閱讀的教育部,以及行政院新聞局每年兩次的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都是朝「圖書資源流通、每位中小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好書」來努力。
新聞局推介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兒童及青少年閱讀習慣的養成,是建立書香社會的基礎。同時,透過優良讀物的閱讀,能夠培養出對事物的認識、觀察及瞭解的能力,對大自然好奇的探索動機,並經由閱讀去感受人生的樂趣。
新聞局自1983年開始,每半年舉辦一次的「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評選活動,除了鼓勵出版社為未來主人翁出版好書外,也希望藉由好書的推介引發兒童及青少年閱讀,甚至於親子間培養共讀的習慣。新聞局優良課外讀物的評審方式為,開放出版社參選七大類的推介書目,包括:圖畫書類、科學類、人文類、文學語文類、叢書與工具書類、漫畫類、雜誌類。而每類項目各有3位評審委員,進行約2個月的閱讀與評審過程,才得以產出一次又一次的推介書單。
去年上半年擔任評審委員會總召集人、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黃慕萱曾表示:「和往年一樣,圖書分類始終是一大難題,而適讀年齡的問題,也常導致太過深奧或爭議性較大的好書被犧牲。」然而,為讓評審委員替莘莘學子選擇好書的辛勞發揮最大效益,新聞局也配合評選活動編印「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清冊,以提供國內各中小學、公私立圖書館、老師及家長們,作為選擇優良兒童讀物的參考。
新聞局指出︰評審過程除內容的篩選之外,也特別注意語文呈現或思維模式必須適合中小學生閱讀。而推介書籍的焦點還包括,少年兒童解讀、調理自我情緒與感覺的叢書及關心本土文化題材的創作。對於歷年獲好書推介書單有興趣,可上新聞局網站查詢,網址:http://info.gio.gov.tw。
教育部推動兒童閱讀計畫
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的好書推介至今已逾14年,評選標準不只聚焦於語文、內容結構,還囊括影響視覺美感的文字、插圖與印刷製作等面向。儘管閱讀有助於開拓學生們的視野、感動、刺激思考,並且在公部門善盡傳遞資訊的責任下,對於加強提升閱讀素養也有相當助益。
但是,對於偏遠、資源較缺乏的地區,如果沒有圖書資源做為閱讀推廣的基礎,就像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一樣,難以達成。因此,教育部自94年起以文化資源不足地區的三百個學校為對象,規劃為期4年(2005~2008年)的「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廣計畫」增進閱讀的推展。其中,因圖書資源為閱讀推展的首要基礎,教育部在計畫的第一年即挹注經費1千5百多萬購買優良童書,配置全國25縣市採行動圖書館規劃。
教育部也建置「全國兒童閱讀網路平台」(網址:http://openbook.moe.edu.tw/),提供小學生及學齡前的好書推薦書單,包括:語文、自然科學、藝術與人文以及繪本。計畫實行期間,教育部於每年優良童書審查後,也會請焦點學校從中挑選適合班級共讀的童書,再由教育部辦理統購及寄送。在圖書資源投入方面,除贈送優良讀物、購置金鼎獎得獎兒童讀物3萬冊贈予文化不利地區的焦點學校外,還協助架設募書網站平台,以提升小學生看見優良好書的機會。
以宜蘭縣南澳國小來說,既為教育部評定的焦點學校,也是與圖書館共同舉辦活動的好伙伴。校方在鼓勵學生閱讀時,也培養學生從小利用圖書館的習慣,在整合學校與圖書館閱讀資源、建立交流平台與創造資源分工的過程中,透過社群合作,具體且長久的效益,才得以慢慢顯現。
各公部門不斷推介好書
除此之外,台灣各政府公部門也針對所執掌的相關領域,推薦民眾閱讀好書。例如,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考量,民眾面對健康資訊管道氾濫而擔心被誤導下,舉辦「2007健康好書,悅讀健康」依正確性、可讀性及編排設計,評選出年度106本好書,供民眾選購閱讀健康書籍的參考。為加強好書的流通,衛生署也將好書的推薦手冊寄發到各縣市衛生局、醫療院所、學校及圖書館等,同時,也結合圖書館、大型連鎖書店通路辦理書展。
當公部門在資訊的狂潮裡扮演「資訊提供者」的角色時,流通推廣的工作也相伴而生。相對來看,在浩瀚書海中常有「人生苦短、無力窮盡」的讀者,不妨以具有規範性足以為標準的好書推介為標的,以不迷失為前提,放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