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卡」的轉速上了四千轉,能開到90公里,但是四千轉開1小時車子水溫會過熱。所以,只好沿路的休息站一直停,將坐椅底下的水箱罩打開散熱,等冷卻一點再出發……。徐挺耀在他的部落格這麼記錄著。
穿梭在林間小路與山上偏鄉的「胖卡」,是一輛彩繪著黃橘色的二手廂型車,也是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徐挺耀口中,「下鄉提供部落格教學服務,縮減數位落差的載具。」儘管冷氣總是很暖,徐氏三兄弟還是在今年的五、六月間通力合作,開著它繞台灣1圈、深入6個偏鄉,只為「能改善一點點就夠了」的心願
縮短數位落差 賴有心人投入
故事得從徐挺耀申請到印度加爾各答的服務隊開始。在報社上班的那段時間,他時常參與網路界舉辦的活動,對於網路資訊技術的運用頗有心得。離開報社後,在幫朋友架設網站的同時,也創辦了以Web2.0為服務平台的閱讀網站─「羽毛網」,供網友分享片刻閱讀的感動。之後,他便隨著服務隊前往印度,展開縮短數位落差的任務。
當徐挺耀實地在加爾各答的一個華人社區服務時,不禁在心底驚呼,「怎麼跟想像的不一樣!」原以為當地人不會使用word等文書處理系統,結果他們不但會使用,還會玩電腦遊戲。這讓他好沮喪,總覺得自己無用武之地,不如趕快回台灣算了。
幸好,徐挺耀在心情低落之餘,還是不忘發揮自己所長,試圖與當地的居民一同玩部落格。在過程中發現,「缺乏網路教學環境、不會使用部落格,以及不會收發電子郵件的,大有人在。」透過到印度服務的經驗,不僅引發他「數位落差是有層級差別」的認知,也埋下了回台灣縮短數位落差的種子。
徐挺耀指出,第一層的數位落差,出現在硬體的充實、基礎的使用部分;而第二層的數位落差,則在於使用者如何進一步地廣泛運用。他認為,「第一層的數位落差是政府的事,而第二層的數位落差則有賴有心人士從『質』切入。」
「數位落差」已經不再只是會不會使用電腦問題,而是進入Web 2.0時代對於know-how的匱乏與否。於是,「推廣一件事,就要到那個地點」的堅持策動著徐挺耀,而他也夥同多位具有相同理念的部落客下鄉,協助解決零散卻重要的數位落差問題。
「胖卡」巡迴計畫 深入六個鄉鎮
對於縮短數位落差這件事,徐挺耀一直有相當清楚的認知。「該是政府要做的,不做!只朝部落客們的網路技術專長去推進。」所以,今年的五月他們選擇先從中華電信於各鄉鎮設立的「數位好厝邊」開始進行縮短數位落差的任務,2個月的時間,共深入台南縣菁寮、南投縣中寮、南投縣名間、花蓮縣玉里、花蓮縣萬榮以及屏東縣林邊等6個鄉鎮。
「只要有人想學,哪怕是5、6個人,也一定會前往。」不過,前提是得先存夠油錢。在公部門大力挹注資金、硬體於偏遠的鄉鎮地區、期望縮短數位落差的美意下,徐挺耀更希望喚起企業的力量。
去年才成立的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是一非營利性的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由台灣著名部落客與數位社群合組而成。擔任協會理事長的徐挺耀表示,「參與縮短數位落差計畫的成員,有許多都是網路上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或許,這項網路菁英版的遊學台灣計畫,短期內難以見其效益,可是帶回的觀點卻足以在未來發酵。
「胖卡」第一期的巡迴計畫已經結束,接下來,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將請各優質團體提供推薦的名單,前提必須是有電腦中心、也有人真的想學。徐挺耀預計到全台40個點進行縮減數位落差的工作,而「只救OK的地方」也展現了他務實的一面。
奉獻假日 下鄉蹲點
雖然徐挺耀對於公部門推動數位教育計畫,多從數字面來衡量的作法,頗有微詞。相對的,對於網路菁英不在數位落差現場的矛盾也常有所反省,「由於科技變動快速,網路菁英就得留在台北與世界的數位社群同步精進。」但還是有很多此類部落客紛紛表明,願意奉獻假日的時間到需要的地方蹲點。
於是,希望避開一切繁瑣文書處理過程,又能對地方有直接好處的「胖卡巡迴計畫」,接下來也將載著網路菁英到每一個現場,或許是教農民如何架設網站賣農產品、教年輕人如何經營部落格……。因為鼓勵部落客動起來的徐挺耀相信,「推廣一件事,就是要到那個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