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寬廣的國度,兩隻黃蝴蝶飛翔在五四的天空,是現代;青石階上達達的馬蹄,是現代;賴和的秤仔,是現代;撒哈拉的三毛,是現代。這是一個包容的乾坤,我打江南走過,來到豔陽下的西子,可以鄉愁也可以獨立,然後,無處不是文學,不是飛花。
明道文藝
其實,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並非憑空誕生,她是一株鳳凰,秋紅在《明道文藝》30多年耕耘底泥土上,微風中,猶有扉頁跡漬的味道,記憶那年三月春雨細細,書寫一顆種子如何勤奮茁壯。
陳憲仁便是這塊文學花園裡的園丁,自1976年《明道文藝》創辦以來,持續用熱情灌溉,讓一本青澀校園的藝文雜誌,繁衍成如此的大度雍容。2006年,曾經獎勵過許多文藝青年,增益其創作能量的陳憲仁,終於獲得金鼎獎「終身成就獎」的概括掌聲。
像是胡適,他標舉《明道文藝》的編輯大纛:「明道,有清晰的校園定位,題材貼近青年學子;有明確的文學理想,維繫傳統純正的創作路線;並添加語文教育內容,賞析古典,提升新生代的寫作能力。」於是,他樂於敘述:「文學扎根,自是從學校做起最有效,影響及於一生,復擴散至所有家庭成員,然後,在理想的彼端,即是一個書香滿溢的社會。」
水到渠成
就這麼一字字收藏、一篇篇積累,30年雲月,台灣最長壽的文學雜誌《明道文藝》,已是現代文學創作的富有大家,這裡一疊名家手稿,那裡整箱談文論藝底書信,而與每位作者間深厚的情誼,以及共同歡喜悸動的成長經歷,更是無價的珍寶。
當時,《明道文藝》的編輯、審稿一絲不苟,連作家手稿的保存也都十分確實,像是已故作家杏林子(劉俠)於生命後期手已不能書寫,編輯不知,仍跟她索取一篇文章的手稿,結果她請其秘書回了一封信說,幸好她早已有憂患意識,在還能手寫時先謄了一份,所以把謄寫好的那份寄給明道保存,「雖然不是原稿,但保證是杏林子的真跡。」
靠著厚實的基本功,1999年初夏,國家文學館猶在籌設階段,位於台中縣烏日鄉明道中學校園內的「現代文學館」便已搶先誕生,展現擔負文化傳承使命的強烈企圖心,以及無可取代的大家風範。
催生者陳憲仁說:「那時,社會上已有籌建一個文學館的呼聲;加上國文課本中現代文學作品有日益增多的趨勢,但教學上卻很難取得可供作教材的書籍;而《明道文藝》又和許多現代作家有極深的淵源。於是,在這些主客觀條件的促成下,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的成立,自然水到而渠成。」
陳憲仁指出,當初的構想,只是想把《明道文藝》典藏的資料及書籍加以整理、展出,利用現有的編輯負責經營管理,但是明道中學老校長汪廣平卻有不凡遠見,除提供寬廣的場地,請專家精心設計書櫥桌椅、視聽設備外,還力主收集重要名家作品,總計購進約兩萬冊的圖書,進而將一些珍貴的文物及手稿予以數位建檔,才讓現代文學館呈現目前傲人的規模。
因緣三毛
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創館之作,是推出已故作家三毛的個人文物展,展現豐富的館藏,果然一炮而紅,慕名前來的學生、文學愛好者及藝文團體絡繹於途,連三毛家人參觀之後,也強烈感受到館方展出的誠意,以及對於三毛文物的如斯尊重。
展期結束後,先是彰化縣文化局來借展,然後國家文學館也表達擁有三毛文物的強烈意願,明道二話不說,便決定將館藏的三毛全部捐出,不欲藏私,只保存三毛家人後來所贈的兩幅三毛國畫真跡,作為一段深厚交誼的紀念。
陳憲仁回憶說:「大約是在民國66年左右,三毛剛從非洲回到台灣,中華日報副刊主編便設宴為她洗塵,我們便是在席間結識。以後,三毛每次回國,我們都還保持聯繫,也有家庭聚會,成為朋友般的交情。」而也因為有這一層私交,三毛曾經到過明道中學三次,並且在《明道文藝》寫過專欄,是她固定發表文章的少數媒體之一,顯示她對於這份情誼及刊物的重視。
陳憲仁並提及三毛從學習國畫轉而踏進文壇的一段軼事:「白先勇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道,國畫大師顧福生有一次到他家,拿出一篇從他習畫學生所寫的作品給他看,結果白先勇看過後便將之刊登在《現代文學》雜誌上,從此,這名叫作陳平的女學生便『棄畫從文』,成為後來的作家三毛。」
來訪者,看著掛在現代文學館兩側三毛親筆所繪的國畫,再翻閱她膾炙人口的作品,以及三訪明道的情義風采,對於這顆曾經點亮無數心靈,讓台灣現代文學夜空益發璀璨的流星,便會情不自禁地想和她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咀嚼生命的真切感動。



親近作家
不只是可以和三毛如此親近,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成立以來,持續發揮推動現代文學的熱忱,邀請許多和《明道文藝》結過緣份的知名作家,如余光中、白先勇、鄭愁予、席慕蓉、張曉風、子敏、傅佩榮、張曼娟、蕭蕭、吳晟、簡媜及余秋雨等人,到現代文學館訪問座談,與讀者零距離接觸。
從成立至今,現代文學館每年邀請6至12位作家來訪,陳憲仁認為,作家邀訪,是推展文學極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夠面對面對話,彼此的了解會更加深,讀者會更加喜愛作者的不同樣貌,對作品的領會也會更加提升。陳憲仁說,每次邀請知名作家到校,總會吸引許多愛好現代文學創作的讀者參與,像余秋雨來訪時,聽眾多到必須另外用電視進行轉播,盛況讓人印象深刻。
不僅如此,中國大陸的藝文團體也把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當作來台灣必遊之處,例如《駱駝祥子》作者老舍的兒子舒已,便親率大陸知名文化界人士,專程到此交流,對於館中收藏的現代文學作家作品如此豐富,都感到相當難得與欽佩。
藝文重鎮
現在的現代文學館,設有作家文物區、作家影聲區和圖書資料區三大部分。其中,作家文物區定期展出《明道文藝》30多年來擁有的作家文物、手稿書信,更結合社會資源,不定期舉辦借展,拓展文學的影響力。陳憲仁指著一張余光中詩作手稿說:「詩人為了慶生,寫了八首詩投給八家主要報章雜誌,《明道文藝》便是其中之一,他還自娛道,這算是給自己放煙火慶賀吧。」
作家影聲區則設置音響設備,提供作家出版的有聲書、作家演講錄音或是作家錄影帶供觀賞;圖書資料區則收藏兩萬多冊圖書雜誌,包括已經絕版的整套《文壇》和《書評書目》等重量級文學雜誌,以及文學大系、文學選集、文學評論集、作家傳記、縣市作家作品集、台灣前輩作家作品集、大陸作家作品集和其他重要的文學作品等,還有近300位作家、2000多筆的剪報資料,相當可觀。
更重要的是,現代文學館並沒有被「館」的字義所框限,而是賦予她積極、流動的意涵,除了先前所說的作家邀訪之外,還藉由高中生暑期文藝營、寫作人才種子培訓、民謠民歌演唱會、文學座談會,以及歷年推出的展覽,如三毛文物展、遇見詩人版畫展、中部地區作家影像展、兩岸報導文學精選展、相遇文學畫面展、年輕作家照片展與詩光流影詩人影像展等,多元呈現現代文學的各種樣貌。
幸福明道
不過,回歸事物的本質,現代文學館既是明道中學校園裡的一個重要部分,明道中學師生還是最大的受惠者,老師可以在此收集上課教材,可以借用場地教學,也可以沉浸在無所為而為的純粹閱讀喜悅之中;學生則可在此親近文學、作家,可以多元佐證課文裡的內容,更可以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師生在此寶庫,自可幸福明道。
走出現代文學館,一幅巨大的白先勇彷彿是在邀約下次的拜訪,走下階梯,暖風迎面輕拂,感覺又回到扉頁輕揚的午後,生命正在書寫,原來,一字一字的栽種,可以長出如此動人的花朵;然後,花謝了,飛揚的種子卻四散落土,繼續傳遞書寫的生命,一代一代,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