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世界宗教博物館 讓信仰再對話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世界宗教博物館1
  世界宗教博物館成立於2001年11月,是全臺唯一融合世界各大宗教及生命教育的主題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希望以博物館教育為媒介,提供社會大眾認識不同宗教的機會,以促進彼此的融合,讓各宗教間可以自由對話,不再因為不了解而產生宗教戰爭與衝突。


  從車水馬龍的臺北市區,轉換場景來到世界宗教博物館,當入口電梯打開瞬間,左前方一大片水幕澶湉而下,將雙手輕貼於上,以水洗滌心靈,讓紛亂雜沓的心智沉澱下來,伴隨著牆面上朝聖者的腳步、柱子所投射的疑問「我是誰?我為什麼要來到這個世上?真的有神嗎?祂是誰?……」一場生命與宗教的探索旅程已然在心中起步。


心道法師以開闊的心胸創立宗博館世界宗教博物館是全臺唯一以世界各大宗教及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博物館。

  走到金色大廳,抬頭仰望天花板的星空,它象徵著神聖天界,而地板的迷宮圖騰,則代表著塵世凡間,整體場域係以人的眼睛——靈魂之窗為設計概念,意謂著來到博物館將會打開心靈之眼。站在大廳中央,兩旁鑲嵌金色馬賽克的大柱上,以14種語言分別刻著「愛是我們共同的真理」、「和平是我們永恆的渴望」兩句箴言,正是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創館理念。


  創辦人心道法師,雖然身為一位佛教徒,但他強調博物館本身不代表某特定的宗教團體或組織,也不對任何宗教做僭越的變動,更不會強迫民眾信奉宗教。心道法師希望以更寬敞的胸襟,把世界上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宗教介紹給大眾,並提供各大宗教相互交流的平台,因為他體悟到唯有彼此認識與理解,才能杜絕宗教爭端與道德淪喪的混亂現象,進而學會「尊重每一個信仰、包容每一個族群、博愛每一個生命」。
 

可互動、可體驗的概念型博物館

  不同於純粹以文物展示的博物館形式,世界宗教博物館是一個概念型的博物館。企劃中心媒體行銷部主任吳文禮表示,宗教有太多元素、哲理,必須經由體驗過程去理解,好比真、善、美的真締,便無法單從文物的呈現而有所領悟。於是館方邀集國際頂尖的博物館展示設計公司Ralph Appelbaum Associates以及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主任Dr. Lawrence Sullivan進行討論,決定透過象徵手法的運用,並結合互動式的現代化通訊設備與多媒體科技,將抽象理念以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帶領觀眾親身經歷一場寰宇之旅。


  首先踏入宇宙創世廳,觀賞一部名為「起源」的影片,藉由各大宗教的創世神話啟發對生命的省思。播放一結束,大門緩緩開起,進入猶如時光隧道的生命之旅廳,一片片的弧形螢幕以及圓形文物展示櫃,構成生命最基本元素「細胞核」,而高低不一的展示櫃設計更透露出生命中的起伏。展區主要分為「初生」、「成長」、「壯年」、「老年」、「死亡及死後世界」5個區域,來呈現世界各民族或宗教對不同生命階段的禮讚。吳文禮指出,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遇到不同的生命禮俗,所信仰的宗教將會決定儀式的進行方式,好比愛爾蘭基督宗教新生兒會穿著比自己身高長上好幾倍的洗禮衣,以象徵重生、長壽;猶太教的男孩在13歲時會拿到經文匣,表示已經成年,要實踐所有誡命;印度教新娘結婚要穿紅色沙麗、配帶大量金飾,以象徵未來的豐饒與富裕,若是貴族還必須獲得長老和家族成員的認同,整個婚禮儀式可長達一個月之久等等。
 

金色大廳兩旁鑲嵌金色馬賽克的柱子上,以14種語言分別刻著「愛是我們共同的真理」及「和平是我們永恆的渴望」兩句箴言,正是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創館理念。

  當人類年齡轉換到壯年階段,人生將會邁入高峰期,但同時也會帶來困惑、挫折及痛苦,這時就需要尋求一些解答、撫慰或指導,因此館方特別在此區域兩旁分別設置了生命覺醒區,播放聯合國和平使者珍•古德、薩迦法王、藝術家朱銘等世界各宗教領袖或名人,見證生命神聖時刻或從困難中破繭而出的訪談影片;另一方的靈修學習區則運用三面環伺的大型影像螢幕,放映佛教禪坐、道教楊式太極拳、印度教瑜珈、伊斯蘭教禮拜等宗教的靈修過程,並搭配象徵靈性的藍色光芒,讓民眾親自體驗各宗教的修行方式。接續走進末端的圓形發光體,它象徵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華嚴世界,內部透過特殊魚眼鏡頭,以180度的環場螢幕,傳達人類與萬物對於生命喜悅與自然環境的觀照,並延伸至歷史與宗教的精神,最後容入宇宙,回歸最初的無邪與美善,彷彿是為圓滿的生命畫下完美的句號。


跨越既有籓籬 融合十大宗教展示

  宗教的起源來自生命的探索,領悟了生命的本質,來到世界宗教展示大廳,一場宗教間的和平對話即展開,館方以全球信仰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十大宗教為依據,分別設立了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神道教、埃及、馬雅10個展示區,並透過文物陳列、圖像、多媒體、大型電視牆以及地板上充滿象徵意涵的圓形圖騰,讓參觀民眾深入感受各大宗教的歷史文化、儀式慶典與信徒的生活習俗等豐富多元的宗教內涵。另外,博物館也增設一區在地獨有的臺灣人信仰,充分反映出臺灣祭天、敬祖、感恩、福報、平安的內心祈願以及對現世生活的期望。
 

  「大廳中的典藏文物包括來自墨西哥的馬雅祭壇,當有文化慶典如「亡者之日」舉行時,親屬會在上面放置亡者喜歡的飲品及食物,虔誠期待其能歸來享用,作為生者與亡者間的相連與靈性交流;由回教聯盟贈與的伊斯蘭教天房罩幕,於每年朝覲期間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都會到聖地麥加,進行洗滌及更換罩幕的儀式,並將繡有古蘭經文的黑色錦緞罩幕,剪成小塊狀發給前來朝聖的信眾,以象徵真主阿拉;還有地板上以線條組成幾何圖形的歌蘭,也是館方特地邀請印度教婦女以米碾成粉末現場搓製而成,是教徒用來榮耀讚揚神明或是家中男丁遠行時,用來保護外出家人及住家安全的祈禱之物,但為了確保邪靈不入侵,製作過程圖形必須連續不中斷,也不能有缺口……。」吳文禮仔細述說著不同宗教文化的獨特性。


世界宗教展示大廳以全球信仰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十大宗教為依據,分別設立了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神道教、埃及、馬雅10個展示區。  來到錫克教展示區,除了介紹信徒必須遵守「五K」——蓄長髮、佩帶梳子、短劍、手鐲與穿著短褲的規定。吳文禮更指向聖典架詢問:「有沒有發現上面沒擺放任何安奉物?」她解釋,原本聖典架上放置了一本象徵錫克教上師的聖典,但香港錫克教分會來館參訪時,發現聖典僅被置放在櫃中展示,卻無法實際膜拜禮敬,認為有違教規,希望博物館每天履行膜拜之禮或撤下聖典。心道法師了解教徒對聖典崇敬的想法,也考慮到博物館的角色定位,無法指派館員每天參拜,於是將聖典送還香港分會,因為他強調世界宗教博物館尊重、包容與博愛的創館宗旨,不只要從展示上呈現,必須以行動落實,才能促進各宗教間的和平共處。這個決定也加深了彼此間的情誼,香港分會並表示與其它博物館也曾發生過類似的狀況,但對方以博物館展示的專業特質為由,堅決不撤下聖典,最後雙方甚至走進法庭才解決這個問題,相形之下,香港分會認為備受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尊重,因此在館方日後蒐集各宗教內部建築照片時,還特別禮遇,邀請博物館到現場實地進行拍攝工作。


  除此之外,館內於去年10週年慶時,還與來自印度孟買,現居於澳洲墨爾本的瑣羅亞斯德信眾組織合作,增設了為期3年的「波斯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展覽。拜火教源自約3,500年前,一位名為查拉圖斯特拉的先知,為了反對當時以肉身鮮血作為膜拜神明獻禮所創立的宗教,主要儀式為拜火,曾在波斯、印度以及巴基斯坦流行很久的時間,後來雖然逐漸式微了,但許多儀式仍被保留下來。博物館希望透過波斯拜火教的儀式經典、祭祀用品與先知塑像等精采展出,讓觀眾一窺古老宗教的文化內涵。
 

身歷其境的世界宗教建築模型展

  從2003年開始世界宗教展示大廳中央更增設了一項世界宗教建築縮影常設展,館方根據宗教神聖性、建築史的重要性及建築本身的價值等原則,挑選出天主教夏特大教堂、南傳佛教婆羅浮屠、伊斯蘭教聖石廟、印度教濕婆神廟、東正教聖母升天堂、錫克教金廟、神道教伊勢神宮、猶太教舊新會堂、基督教路思義教堂、中國佛教佛光寺大殿10座具代表性的知名世界宗教建築,以1/30或1/50比例製作出唯妙唯肖的建築模型。為了讓參觀民眾有身歷其境的感受,每座模型內部細節和附設藝術品,也都完全仿造實體製作,並可透過內部所裝置的迷你攝影機和攝影軌道,體驗恍若置身於真實建築物中的臨場感。吳文禮打趣說:「看建築遊世界來這裡就對了!」


生命之旅廳主要分為「初生」、「成長」、「壯年」、「老年」、「死亡及死後世界」5個區域,呈現世界各民族或宗教對不同生命階段的禮讚。  其中位於印尼爪哇中部山區的南傳佛教婆羅浮屠,於西元1814年英國殖民時代被挖掘,是一座壯闊的階梯金字塔石頭建築,但於後來的100多年間,並沒有施行任何考察動作,僅只清理了遺跡,導致建築逐漸被損毀,甚至被掠奪,直到1973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後,才開始進行重建與研究工作。吳文禮說:「榮譽館長漢寶德在規劃模型策展內容時,特別完整保留建築被破壞的部分,同時也希冀導覽員活用訊息,教育參觀民眾到當地旅遊時千萬別購買從建築敲下來的石頭紀念品,破壞婆羅浮屠的惡行就不會持續氾濫下去。」


以特展延伸展示主題 以教育學習增加宗教認知

  搭配博物館展示主題,館內也會不定期舉辦特展,像是展至明年3月初的「說教有理──善書寶卷典藏特展」,以數位化善書為基礎,再以「勸善」思想作為核心,精選近百件館藏的善書寶卷展出,並依據善書的著作方式與內容特色,概分為善書、鸞書與寶卷3個主題展區。陳列有明清時代流傳至今的各類珍貴善書、寶卷,也有電子書可立即線上全本瀏覽,以及不怕觀眾翻閱的復刻大本善書;更將各類善書中的插圖製作成大型立體場景,讓觀眾彷彿走進時光機身歷其境,細細品味古代信仰所傳遞的「善」知識。另特別展出臺灣第一家印書館「松雲軒」及碩果僅存、難得一見的木刻雕版,以呈現早期臺灣書籍印製與善書流通的史蹟。

  為了增進民眾對生命與宗教的了解,館方更舉辦一系列的學習教育活動,如教師研習、校外教學、多元文化教學服務、生命教育等。吳文禮表示,臺灣在宗教上是自由多元的,一條街上可同時發現道場、寺廟、教堂近距離和平共存著,不像在愛爾蘭只因為分別信仰基督新教與天主教的小孩,同時要過一條河到另一個地方上課,就必須找來警察荷槍實彈保護著,但也或許是這個原因,使得臺灣不像歐美或是許多單一宗教信仰的國家那麼重視生命與宗教教育。好比有一次她從加拿大影片,看到國小生在學習原住民薩滿民族的信仰宗教,而感到大為震驚,表示自己若不是因為館內要展出以色列畫家畫作,從來也不知道什麼是薩滿民族的信仰。
 

  現在透過博物館,將帶給民眾更多的理解與認識,像是館內舉辦幼兒生命教育教學資源研習、生命教育主題性種子教師研習、特展研習等活動,提供給學校教師免費參與,透過師資的培訓善用館內資源,讓孩子從小開始紮根,在環境中接觸多元的生命樣態,建立更寬廣的生命觀;青春不設限高中生命教育,運用博物館內的掌痕手印牆集體創作、在哲人之道尋找屬於自己的名言錄等另類體驗活動,讓高中生領悟宗教生死觀、生命哲理等意涵;館方甚至與財團法人王永慶先生教育基金會合作舉辦2300萬人的幸褔學堂,邀請偏遠地區的學童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透過展示與教學資源,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學習欣賞、重視世界各族群的文化特質,並進一步認同在地文化價值。

 

生命教育 從小扎根

  對幼小的孩童而言,「生命」是十分抽象的概念,既不易理解,也難以透過口說的方式傳達,因此,世界宗教博物館2005年於國內首創以「生命教育」為主題,專為3~10歲的孩子設計的「愛的森林——尋找奇幻獸」兒童館。
 

  在館內住著一隻奇幻獸,同時擁有野兔的大耳朵、軍艦鳥的心形胸囊、北極熊的毛皮、山貓的腳掌及螢火蟲的尾巴,牠是愛的化身——米洛可。小朋友可以走進這充滿生機的探索場域中,用眼睛、鼻子、耳朵和雙手,並透過互動遊戲裝置與體驗設施,在這參天巨木、野花野草、蟲鳴鳥叫及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森林中,尋找、認識愛的奇幻獸,並用心觀察,深入了解愛的意義與表現方式,進而體驗生命的可貴。此外,雙周六下午博物館也會舉辦彩虹女巫說故事活動,透過不同生命教育主題的繪本故事與遊戲互動,陪伴民眾度過美好的親子時光。(潘云薇)

 

⊙參觀資訊

館舍:世界宗教博物館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 236 號 7樓

電話:(02)8231-6699

開放時間:10:00~17:00 (周一、除夕、大年初一、二、三休館)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