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身體自覺:太極導引陸上游泳》《尋找祖先的靈魂:重返納西古王國》《台灣的水》等介紹

文:張春芳(國立台中圖書館員)

書 名:身體自覺:太極導引陸上游泳
著 者:張良維
出版者:時報文化
出版年:民90

  身體自覺是從認識身體、讓身體重獲健康開始,繼之以停止念頭,訓練身體專注力,躍升為身體的靈覺力。這過程是藉著肢體運動來完成的,張良維老師認為只要找到正確的肢體運動,就可以找到開啟身體能量的鑰匙。

  詩人蔣勳形容張良維老師的太極導引,身體延展流動,如溪流潺湲,彷彿初春時刻伸向陽光的大樹枝梢,如綿綿不絕的谷隙間的煙嵐,像一種高峰上的風聲,使我了悟到東方的身體在修煉一種內向的纏綿,與西方向外的征服是如此的不同。良維老師的身體,向內迴環,使我知道「肉身」艱難,如果世上有一個敵人,那敵人正是自己。所有向外的攻擊轉為向內的反省與思維,拳術中才有了不忍與悲憫,拳術也才可能升高為一種美學。

  太極其實是宇宙創生的原理,肢體只是表現太極概念的諸多媒材之一。太極本無體,要藉形而下的肢體來詮釋形而上的概念原本不易,太極導引不是狹隘的功法招式,而是一種肢體哲學。所謂身體自覺是希望大家把太極的概念還原到自己身體、思想觀念與日常生活中。一般人積習太深,身體功能長期被忽略,身體淪為執行指令,所以要通過有效的身體功能開發,體驗身體小宇宙的奧妙,對小宇宙的一切現象才能產生恭敬心。

  所謂「陸上游泳術」是以游泳四式為骨幹,而以中國傳統運動的精髓為其血肉。利用游泳的運動原理,加上經絡學的內涵,藉運動回歸養生的本能,使氣功養生的觀念更自由,更不拘形式。在空氣中游泳,是藉身體的鬆柔、心理的專注,敏銳的感受空氣的阻力,體會宇宙沉靜之感。透過身體旋轉、延伸、開闔、絞轉,再配合大量呼吸,使身體四肢不斷交錯運轉,促使全身經脈暢通,五臟得到按摩,順利排毒並消除贅肉,在運動過程中深觸肌理精微,達到深層而澈底的運動效果。讓運動回歸身體的純粹性,足下方寸即是天地。費時少,又能達到深度運動,陸上游泳可以說是最上乘的運動。

  太極導引從肢體原理、身體治療,牽一髮而動全身到身體是自我的實驗室開始,身體自覺則從靈性自覺、太極本無體、悲欣交集的生命真相、重新認識一杯白開水、還原身體真相、開啟身體靈覺力等,肢體哲學則從身體就是道場的體悟中,體悟身體獨舞、靜默中伸展、只是單純活著、永遠的旁觀者、實踐中見如來、恆河已非恆河、用身體讀經典等,太極導引已經不純然是運動健身之形而上的招式而已,而是從身體的舞動中,了悟悲欣交集天人合一的悲願,攀登藝術的顛峰。


書 名:尋找祖先的靈魂:重返納西古王國
著 者:楊福泉
出版者:大地地理
出版年:民90

  在中國西南橫斷的山脈中,深藏著一個古老的「納西古王國」,絕大多數聚居在雲南省北部的麗江。雲南的維西、中甸、寧蒗、永勝等縣和四川的鹽源、鹽運、木里、金礦等地,亦有少部分的納西人居住。

  納西族人源居住於四川境內雅瓏江流域一帶,以游牧為主,後來逐漸南遷。農業、手工業、商業亦頗發達,麗江出產的銅器、皮毛和氆氌等手工業自古負盛名。納西族人一般以小麥、大米、包穀為主食,雜以青稞、蕎麥、洋芋,蔬果種類多,納西人尤喜酸辣食物。

  納西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信仰東巴教,東巴教是多種崇拜的原始宗教,因盛行於山區,神多、動物也多,所以東巴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模仿神跳的,或動物跳的,獨具神秘特色,《東巴經》中對東巴舞蹈的內容即有系統地紀錄。而納西族祭司「東巴」所使用的東巴文,更是這世界上唯一仍活著,仍被人使用著的象形文字。《東巴經》不但記錄了納西人古代的宗教、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天文、社會生活、風俗民情、更道盡了喜馬拉雅山周邊萬山叢壑裡,無數美麗和情殤的故事。

  一位生長在昔日納西古王國首都──麗江的納西學者,十幾年來走訪納西人聚居的大小村落,尋訪東巴祭司、桑尼巫師、活佛、僧人、歌手、獵人、木匠、村夫農婦、村寨長老、山村牧師、古城遺老乃至鄉村兒童等,聆聽並記錄納西族遠古的傳說、淒美的殉情詩篇、神秘的殉情聖地、清純自然而蘊含悠悠情意的民歌、讓人眼花撩亂的古國遺俗、各村寨的來龍去脈等,讓珍貴的納西文化不再隨風飄零在荒煙蔓草中。

  這一座麗江古城(納西古王國)是一座獨立不羈的邊城,也是聯合國授與中國的第一個「世界文化遺跡」,麗江古城從唐代開始即初具規模,明代木氏「土司」的用心經營,麗江成了納西族社會、經濟、文化的中心,木氏並於古城建築了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以石和木為材料建造的宮殿式建築群,模仿中國宮殿式風格,卻不忘將它植根於地方和民族傳統,因此始終保持自然型態平面。不築城牆的古城結構自由活潑而充滿靈氣,既有山城風貌,又有水鄉韻味,空間變化無窮,形式活潑多樣,古樸與精巧相得益彰,充溢著自然的靈氣,可說「家家流水、戶戶垂楊」。

  是否亦想與作者一樣,能踩著古城四方街的石板路足跡,讀萬年古雪,聽山民之音,拾取被人遺忘的邊地故事。想探尋這樣一個宜古宜今的古城,古城歡樂節慶名目多,清明、端午、中元(古城人稱燒包節)、牧童節(農曆二月初八)等仍深具特色,尤其一年一度連過三日的納西族傳統火把節(農曆六月廿四至廿六日),發展至今有了更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更是納西古城深深吸引著中西方人想一窺究竟的原動力。在陪著著者尋找納西老祖先的靈魂之餘,同樣地是否亦深深觸動著你我古老的靈魂之弦呢!


書 名:台灣的水
著 者:張文亮
出版者:文經社
出版年:民90

  由於教授的一句「一個唸科學的人,坐火車是觀察台灣自然環境最好的機會之一。」因而改變了一生的張文亮教授,以「當相思樹染黃苗栗丘陵的日子」拉開對台灣環保一連串的關懷之情。但是這本書又有別於其他的台灣鄉土教材,沒有一絲悲情的政治傷痕哀調,也沒有任何廟宇、雕像與迎神廟會,更沒有什麼「愛」台灣的選舉口號,本書只有一個主題「台灣的水」。從台灣的水談起,以「自然偵探」家的用心,心繫文化、鄉土與親情,走遍台灣追蹤大地的殺手,勇敢揭發一道道的污染,但是仍不忘以「田有溝,水有流」來激勵我們「只要有愛台灣就有希望,只要願意做永遠都不嫌遲。」

  就如同張教授說的,搭火車看窗外遠山,由視野的清楚與否就能分辨天氣好壞;看各地土壤的顏色可以推測出土地的形成;看各處圳路的水位可以知道水稻灌溉的狀況;看河川的水流就可以知道上游的水土保持;看栽種的作物可以知道各地的生長狀況;看山坡地生長的植物可以知道這裡農村的一些生活與人文;看火車窗外的景致其實真是一個學習閱讀大地的好機會,作者的用心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台灣的水》從水溝邊的自然偵探開始,再分別細說北、中、南台灣的水邊。讓一向受聯考壓力束縛的我們清楚的知道許多地名的由來,並了解原來台灣的地名有這麼多是與水、動物、植物、地形息息相關而密不可分的。因為水是這麼重要,因此水是闡述台灣鄉土的重要切入點,張教授經常背著儀器箱,穿著密不透氣的塑膠衣褲,帶著學生穿梭於田邊與溪流間,哪裡污染最嚴重,就最值得採樣分析研究,走遍台灣的各個角落,追蹤大地的殺手,勇敢揭發一宗宗的污染事件,進而為農民解決水土環境與種植的問題。以自認無知的心情努力學習,帶著滿腹平常蒐集閱讀的文獻資料,到了鄉下還是先問問留在這裡一輩子的在地人,農夫、賣麵的、養魚的、種水果的、餵豬的、釣魚的、包檳榔的、賣小吃的、黑道、白道人士、甚至路邊沒事幹的人都是張教授聊天的好對象,因此張教授的字典裡有科學的、有實用的、有趣味的、有感性的。

  以環境生態與保育、環境工程為背景的科學家,總能讓讀者在他優美的文學筆觸中,發現科學的真理,進而從追根探源的史實裡,驚訝於台灣鄉土的豐富多元、逸趣橫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來歷,一彎溝渠、一畝池塘都蘊含了先民的智慧與生命哲學。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