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公園是城市之肺,鄉鎮公共圖書館則是社區的文化心臟,但若圖書館總是在建築物內守株待兔,等待民眾青睞的眼神,那就如同一顆停止跳動的心臟,無法將沸騰奔流的血液傳送至各角落了。以雲林縣古坑鄉為例,有95%以上的人是以務農為生,農事又是365天日夜不間斷的,根本沒有多餘時間閱讀,更別提走進圖書館了,所以許多鄉鎮圖書館發展行動中學習的概念,讓閱讀文化走出建築物,深入社區。
古坑圖書館 從被動轉化為主動
古坑鄉圖書館舉辦多元的活動從館內延伸到館外,觸角更深入到鄉里的每一個產業、生態及人文發展。很多時候,古坑鄉圖書館將鄉民集聚在空曠的蔗田中、浪漫的星空下、昏黃的傍晚時分…;令人驚奇的是,圖書館不耳提面命的訴說閱讀的好處、不嚴肅提醒著終身學習的理念、也不刻意營造書香的氛圍,卻讓鄉民在參與活動前,就已經不知不覺的在圖書館的閱讀世界中走好幾遭了。
古坑鄉圖書館之前定位為產業圖書館,成功的與產業結合大力推動「閱讀產業」的活動,積極地與在當地營業多年的巴登咖啡合作,將古坑鄉的特產推展出去,帶動古坑鄉周邊觀光產業的興起。在改由教育部監督指導下,古坑圖書館更將主力放在推動閱讀上,因為古坑鄉幅員廣大,所以圖書館的故事媽媽也開拔到各社區去說故事,推展親子共讀,這樣讓許多無法到圖書館的小朋友都有機會遨遊繪本世界。現在古坑圖書館更與交趾陶大師蔡顯勇合作,原本材料費、鐘點費加起來要7萬的課程全部免費,希望鄉民能一起「閱讀悅讀交趾陶」,同時實現在地人認識在地文化的觀念,也做到在地人深耕在地文化的作為。
埔里圖書館 梓官圖書館 形塑鄉鎮文化特色
埔里是少數擁有絕佳天然環境與豐碩人文氣息的地區。因為有一群甘心為地方文化藝術耕耘的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所以在動人的空間美學情境裡,埔里圖書館能成為民眾親近文學、美術、音樂…等人文藝術活動的極佳場所,於是開始推動「駐館音樂家、駐館文學家、駐館藝術家」的計畫,並定期舉辦講座、音樂會、展覽創作…等活動,讓書香閱讀結合音樂、藝術、文學廣泛地發展。
埔里鎮圖書館的活動很多元、參與的民眾很踴躍,而這些燦爛成果背後凝聚的是許多人心血的結晶。在活動的規劃方面有「埔里圖書館發展委員會」的集思廣益,而其中的成員全都是埔里地區推廣文化有力的人士。每個月一次的聚會讓委員們一同創意發想、激盪,再各自從不同的領域提出活動的內容,也無非是希望能夠將人文藝術深入到生活之中。長年來,埔里圖書館無論是社區文化再造、社區環境改造、地方產業文化振興,與社區生活書香文化活動等,都有著積極參與的活力與熱情,更有豐富的創意與行動,充分展現「走入社區,書出愛與希望」的營運功能。
高雄縣梓官圖書館在12年前,開始在館內舉辦活動,希望藉此吸引民眾走進圖書館,沒想到漸漸使得梓官鄉15個社區社團也活絡起來,陸續開辦銀髮族的活動、讀經班、讀書會等,這是余美順館長當初始料未及的,她笑著說:「這就是梓官鄉的蝴蝶效應吧,推廣文化之路雖然漫長,但是很值得。」余館長認為圖書館必須找出自己鄉鎮的特色加以連結,如此圖書館的路才會更遠更寬,所以梓官圖書館結合梓官特有的烏魚文化節,辦理親子闖關活動,藉由親子趣味益智闖關遊戲,促進親子溝通,培養孩童思考邏輯觀察力,同時推廣圖書館功能,也讓烏魚文化節內容更為多元。
另外圖書館每年規劃的鄉土文化之旅,品味200多年的城隍廟、百年老厝、和日治時期的蔗埕,主要目的除了讓參與民眾更了解家鄉文化,還有就是聯絡各社區社團的感情,互相學習而非各自為政,團結力量大,如此才能共同讓梓官鄉更加美好。余美順館長曾經因為辦活動壓力太大而必須服用抗憂鬱藥,後來因為許多熱心志工的加入及民眾的讚美回饋,治好了她的憂鬱,只要還有梓官人不知道圖書館在哪,或是在幹嘛,她就會繼續帶領著圖書館一步一步向前走、向外推廣,「因為圖書館就是要融入社區民眾生活。」她堅定的說。



平鎮圖書館 湖內圖書館 左鄰右舍不分你我
桃園縣平鎮圖書館已成立30幾年,期間因地方首長的重視,曾多次地調整設施、充實設備,以提供市民良好的環境與服務。2002年更因社教文化大樓的完工,而讓原本老舊、空間狹小的平鎮市立圖書館正式遷入新館。目前,由蔡林樟館長負責管理的社教文化大樓,成了平鎮市立圖書館與市民大學舉辦研習活動、展覽與藝文表演的絕佳場地。因此,備受地方首長重視的平鎮市立圖書館就成了「大而美,美而多功能的藝術文化空間」,幾乎多數進館的讀者都認同「平鎮市立圖書館是市內地方文史團體、文教機構與機關團體……資源共享的場域。」。
而在前館長張泰峰的熱情邀約下邀請地方藝術家在館內閒置的空間或角落認養「藝術品的教學與展覽」,如此優游館內,除了探索豐富的知識寶庫,也能將所見的藝術作品內化為觀賞者美感經驗的一部分。還是覺得不過癮的話也沒關係,只要有心想學,還可向長時間進駐認養區的老師們請益。所以,只要抱著一顆探索的心到平鎮市立圖書館走一遭,在沉浸書香之餘,還能學得一身的絕技回家喔!
與高雄縣明宗國小相連的湖內圖書館,原本有座高牆隔著,自從5年前國小自掏腰包將圍牆打掉,圖書館與學校間互為彼此腹地,學生也不再將圖書館視為嚴肅的場所,反而成為上課找補充資料、下課聽故事、晚上與家人一同看電影的多功能中心,由此可見圖書館的建物若是改良妥當,將與民眾間的距離瞬間拉近,位於三樓的多功能展示區,則是與藝術家合作,定期展覽其作品,現在還有駐館國畫書法家黃美娥,除了在圖書館教授外也前進社區內開班。
新上任的林建志館長將延續與社區合作的根基,不過因發覺社會不景氣的局勢,將圖書館的活動方針轉為較實際的面向,原本怡情養性的課程改為可發覺第二專長的訓練,讓圖書館不只發揮內部功能也創造出外部的機能,讓圖書館不只是閱讀的地方,更是社區居民樂於擁抱的信仰中心。除了與國小、書法館共同推廣書法與篆刻的活動和比賽,「婦友福利協會」、「太極拳協會」等社區團體也都是時常合作的對象,一來在推廣社教活動的同時,圖書館也相對提供鄉民一個心靈寄託的場域,藉由學習來改變心境,讓圖書館成為地方的休閒文藝中心,年節將至,圖書館也將舉辦春聯揮毫活動,贈送給鄉民,一同迎向新年。
這些圖書館都展現出圖書館不只有文化傳遞的功能,只要負責館務的人員再多一點活力,誰說知識一定得從書中獲得?又何處不是圖書館呢?雖然有些圖書館的地理位置不利於書本知識的直接推廣,但是,卻能結合地方特色後,發展出在地的獨特風格,也成為鄉民發展文化觀光的資料庫,服務的讀者也不僅止於鄉民,還有遠從其他鄉鎮而來的民眾,真正讓圖書館成為地方的驕傲。


